許慎 原文: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nóng)氏結(jié)繩為治,而統(tǒng)其事,庶業(yè)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jīng),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其后,諸侯力政,不統(tǒng)于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涂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是時秦燒滅經(jīng)書,滌除舊典,大發(fā)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wù)日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 今之諸生競說字解經(jīng),稱秦之隸書為倉頡時書。云父子相傳,何得改易?乃猥曰:馬頭人為長人持十為斗蟲者屈中也若此者甚眾皆不合孔氏古文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習,蔽所希聞,不見通學,未嘗睹字例之條。怪舊藝而善野言,以其所知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其迷誤不諭,豈不悖哉! 蓋文字者,經(jīng)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今敘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證。稽撰其說,將以理群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恉。分別部居,不相雜廁。萬物咸睹,靡不兼載。厥誼不昭,爰明以諭。其稱《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jīng)》,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蓋闕如也。 (選自《說文解字·敘》,有刪改) 譯文: 古代庖羲氏統(tǒng)治天下的時候,上則觀察星象于天,下則觀察現(xiàn)象于地,又看到鳥獸的紋理和地理的形狀,近則取法于身,遠則取象于物,于是開始作了八卦,用它來表示法定的圖像。至神農(nóng)時代,用結(jié)繩的辦法記錄事物,諸事繁雜,飾偽的事情不斷發(fā)生。黃帝的史官倉頡,看到鳥獸足跡,知道紋理可以互相區(qū)別,開始創(chuàng)造了文字。倉頡在開始創(chuàng)造文字的時候,大抵是依照事物的形象畫出它們的圖形,所以叫做“文”。后來形旁聲旁相互結(jié)合就叫做“字”。“文”是表示事物的本然現(xiàn)象,“字”就是由文孳生出來而逐漸增多的。寫在竹帛上的叫做“書”,“書”就是“如”的意思。到了五帝三王的時代,文字逐漸改變成不同形體。在泰山祭天地的有很多朝代,使用的文字沒有相同的。 到周宣王的時候,太史官名叫籀的作大篆十五篇,跟古文稍有不同。直到孔子編寫六經(jīng),左丘明寫《春秋傳》,都用古文,字的意義還能夠說明。此后,各國諸侯互相征伐,不服從周天子,他們討厭禮樂妨害自己,于是都廢棄舊時的典章書籍。當時天下分為七國,各國田畝劃分的制度不同,車路軌道的寬窄不同,法律制度不同,衣冠形式不同,語言的聲音不同,文字的形體也不同。秦始皇剛剛統(tǒng)一天下,丞相李斯就上書建議把這些混亂現(xiàn)象統(tǒng)—起來,廢除那些跟秦朝文字不同的書寫形式。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都是取史籀大篆,有的稍微進行一些改變或簡化,這就是所說的小篆。這個時候,秦王朝燒毀了經(jīng)書,廢除了過去的典籍,大量發(fā)動隸卒,興起役戍,行政事務(wù),監(jiān)獄案件一天天繁雜起來,開始產(chǎn)生隸書,以求簡便,于是古文從此不用了。 現(xiàn)在太學的學生都爭著解說文字,闡明經(jīng)義,妄稱秦朝的隸書就是倉頡時代的文字。他們說,文字是世代相傳的,怎么會改變呢?竟歪曲地說:“馬頭人”是“長”字,“人持十”是“斗”字,“蟲”字是彎曲“中”字而成的。類似這種情況很多。這些都同孔子壁中的古文不合,也不合于大篆。庸夫俗子玩弄他們的所學,不明了他們所少見的東西,沒有看到宏通的學者,也沒有明白文字的條例,把舊藝當作怪異,把野言當成寶貝,認為自己所知道的是非常奧妙的東西,認為自己透徹地領(lǐng)會了圣人的深意。這樣迷誤不明,難道不是悖亂嗎! 文字是經(jīng)藝的基礎(chǔ),也是政治的基礎(chǔ),前人用它將文化傳給后人,后人用它認識古代文化。我現(xiàn)在編次小篆和古文籀文,廣泛地采取通人的意見,至于各種解釋,都是可信而有證據(jù)的?;荚忈屇切┙庹f,目的在于拿它解釋文字,剖析錯誤,告訴讀者(使讀者知道),通達文字構(gòu)造的深意。分別部類排列,不使雜亂。在這里,萬事萬物都可以看到,沒有什么遺漏。那些意義不明的就清楚地加以說明。書中所引《周易》是孟氏本;《尚書》是孔氏本;《詩經(jīng)》是毛氏本;《禮經(jīng)》、《周官》、《左氏春秋》、《論語》、《孝經(jīng)》都是古文經(jīng)。至于那些還不清楚的,只好存而不論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