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父母將兩套房給了大兒子和二兒子,氣得三兒子6年不回家,父親病危都沒到場。如今三兒子要爭奪父親一半的撫恤金:“我必須爭,不然別人還以為是我心虛!” 一,小兒子6年未登父母家門,如今要強行霸占老父親一半的撫恤金 83歲的李奶奶,老伴是抗戰(zhàn)老兵,退伍后轉為國企高管,一家人生活無憂,膝下三個兒子也很孝順,尤其三兒子,事業(yè)有成,對二老更是盡心盡意。 點擊加載圖片 但是讓李奶奶煩心的是,三兒子從6年前就斷絕與一家人的聯(lián)系。 甚至老伴去世時,也未出現(xiàn)在病床前,導致老伴郁郁而終。 老伴去世后,單位發(fā)放一筆24萬元的撫恤金,其中一半屬于李奶奶,另外一半三個兒子平分。 要想領取這筆撫恤金,需要李奶奶和三個兒子簽字。 三兒子依舊不肯出面,他堅持要一半撫恤金,不然不會簽字。 他的要求,自然受到一家人反對:6年未盡孝,現(xiàn)在有何臉面霸占父親的撫恤金呢? 三兒子固執(zhí)的舉動,也讓李奶奶寒了心。 她拿出一張50多年前的合影,反復摩挲。 點擊加載圖片 當年她跟隨丈夫從上海來到湖南,出發(fā)前一家人拍了這張合影,這竟然是全家唯一一張合影。 背井離鄉(xiāng),老伴一生為國效力,以93歲高齡謝世,也算壽終正寢。 只是沒想到,原本和睦的一家人,如今卻鬧得分崩離析。 李奶奶說,自從三兒子6年前不再登門,就連在街上碰到,他也不會叫自己一聲“媽”。 更讓老人難以接受的是,孫子結婚,三兒子一家也沒有叫自己參加。 平日里親戚和朋友都會登門探望,只是從未見過三兒子一家三口的身影。 到底因為什么,讓原本孝順的老三一夕之間變了臉,6年不登父母門呢? 二,兄弟見面,沒有寒暄,只有對彼此的抱怨 說起弟弟,大哥陳國強更是憤怒不已。 他說自己曾多次勸說弟弟前來探望父母,都被弟弟一口回絕。 眼下父親剛去世不久,弟弟竟然要奪取一半的撫恤金,這讓一家人難以接受。 陳國強憤怒地說:“父親生前他從未盡孝,現(xiàn)在好意思花父親的錢嗎?” 眼看一家人僵持不下,父親去世三個月,撫恤金遲遲沒辦法領,老大陳國強決定找弟弟一問究竟。 兄弟時隔6年再次見面,沒有對彼此的寒暄,反倒是互相抱怨。 點擊加載圖片 陳國強一件件數(shù)落著弟弟陳文的罪狀: 母親住院動手術,你不來看望,謊稱自己也在開刀; 父親病危,你不在床前伺候。 父親去世,你也不來,反倒獅子大張口要錢。 而陳文卻向記者解釋,母親住院時,他也在腫瘤醫(yī)院開刀做手術。 為此陳文特地掀開衣服,向記者展示了自己動手術時留下的傷疤。 而對于父親病危自己沒有出現(xiàn),陳文卻將矛頭指向大哥,稱大哥不懷好意,并沒有通知自己,直到父親去世后,才給自己打電話。 可是身為兒女,對父母盡孝屬于應盡義務,陳文又何必等大哥的通知呢? 點擊加載圖片 這時,陳文向記者道出一個秘密:當年大哥為了霸占父母的房產(chǎn),曾拿刀威脅他和妻兒,為此他還被大哥打了,腦袋上縫了十多針。 陳文表示,就是因為大哥動粗,才導致6年來他不敢回家。 對此大哥陳國強卻解釋,是因為弟弟先說了臟話,他才動了手。 面對大哥的辯解,陳文不屑地笑了一下:“父母名下兩套房子一共148萬元,二哥占了一套,大哥就放話第二套房子誰敢和他搶,他就砍誰!” 如今,大哥也終于如愿,父母在兩年前將房子歸到大哥名下。 在陳文看來,大哥就是得了便宜又賣乖,如今還舉著“孝”字大旗來指責自己。 大哥解釋:父母的房子是我花了23萬買下的,并非霸占,現(xiàn)在是你想霸占父親的撫恤金! 點擊加載圖片 陳文卻冷笑一聲:花錢買?你有錢嗎? 陳文表示,父親的撫恤金一半歸母親所有,毋庸置疑。 但是另外一半即使三兄弟平分,大哥和二哥依舊會想方設法把母親的那一份霸占到手,因為母親并不缺錢。 所以他現(xiàn)在的態(tài)度就是:另外一半必須全部歸他,否則就讓母親領走一半,剩下一半捐給國家。 兄弟倆劍拔弩張,哥哥指責弟弟不孝,弟弟指責哥哥心懷不軌,終于鬧得不歡而散。 那兄弟間的矛盾,真的是由陳文口中的房產(chǎn)引起的嗎? 三,李奶奶:我沒有偏袒老大和老二,是他們本身生活困難,所以多幫扶了一下。 點擊加載圖片 李奶奶說,三個兒子中,只有三兒子家境最好,所以作為父母,難免要多幫一下老大和老二。 老大年輕時一心想發(fā)財,辭掉工廠的穩(wěn)定工作,多年來先后輾轉廣東,河南打工,人到中年,依舊沒有混出名堂。 名下沒有房子,老婆也與他離婚,最后只能在一家單位落腳,干到60歲退休。 老二是中途下崗,也是離異家庭。 而三兒子是國企的中層領導,收入也不錯,家境的懸殊,導致老三時常瞧不起兩個哥哥。 而導致老三拒絕上門的原因,是6年前的一次酒宴,老大和老三發(fā)生口角,老大一氣之下,拿起煙灰缸砸破了老三的頭。 對于此事,李奶奶記憶猶新。 當時老伴立馬打了老大一巴掌,她自己也用拳頭錘打老大,指責他怎么能對弟弟動手。 而一旁的老三卻執(zhí)意帶著妻兒離開家門,任她怎么挽留也無濟于事。 在李奶奶看來,老三之所以6年不登門,是氣沒有分到房子。 可是老兩口的本意是,老大和老二生活窘迫,老三生活無憂,所以他們才將名下兩套房產(chǎn)直接過戶給老大和老二。 在老人看來,他們從未偏袒過兩個兒子,再說房子本來也沒打算給老三。 只是讓李奶奶意外的是,老三竟然以此為由,與他們斷絕聯(lián)系長達六年。 四,一家人重聚,老三陳文成為眾矢之的 在記者的勸導下,陳文首次登上母親的大門,只是母子見面,氣氛并不融洽。 點擊加載圖片 陳文率先向老母親道歉,表示多年來不看望二老,是他作為兒子的錯,也是迫于大哥的壓力。 聽到兒子這樣解釋,李奶奶直接氣不打一處來。 她想到6年來小兒子的種種冷漠舉動,不由得心寒。 說起當年的恩怨,陳文表示沒有重提的必要,徒增傷心。 但眼下他的態(tài)度依舊是,要分得一半的撫恤金。 當年父母名下148萬元的房產(chǎn),他分文未得,眼下分一半撫恤金給他,才能表示公平。 聽到陳文如是說,一旁的二哥直接氣憤地打斷談話:“我們孝敬二老,二老給我們房產(chǎn)是應該的,這些年你為父母做了什么呢?” 在二哥看來,不管父母如何分割財產(chǎn),作為子女,都應該孝順老人。 而一旁的大哥也再次強調,父母給他的房產(chǎn)并非贈予,而是他花錢買下的。 這時記者問李奶奶:“這房子真的是您大兒子花錢買下的嗎?花了多少錢?” 李奶奶卻開始吱吱嗚嗚解釋:“他也沒有多少錢,所以給了十幾萬吧……” 即便如此,李奶奶依舊覺得沒有偏袒兩個兒子。 這也讓一旁的陳文再次失望,他表示要帶記者回自己家中了解情況。 五,陳文:我就是要爭一口氣,不然別人以為是我心虛! 在陳文家中,有一間寬敞明亮的臥室,房間空著,很多雜物放不開,只能堆在床上。 陳文說,這是他特地為二老準備的房間,之所以沒拆,是想等著父母過來住時方便整理。 以前陳文的房子沒有電梯,母親覺得爬樓不方便,不肯常來居住。 現(xiàn)在搬了電梯房,特地為二老留出一間,6年來雖然沒登父母家門,但他曾私下去醫(yī)院看望父母,想接父母來住,均被母親放心不下大兒子拒絕。 點擊加載圖片 說起6年前的矛盾,陳文的妻子向記者解釋,她和丈夫都在單位上班,收入也不高,平時全靠省吃儉用,才積攢下家業(yè)。 而兩個大哥,是因為不爭氣,多年來不務正業(yè)才導致他們生活拮據(jù)。 陳文也表示,以前他也是覺得自己生活寬裕,所以對家中的幫扶最多。 大到平時兩個哥哥買家電都要向他借錢,小到逢年過節(jié)陪伴父母,給父母買東西,他從來都是出力最多的那個。 可是大哥卻因為幾句口角,對他大打出手。 陳文的妻子說:“當時我丈夫的腦袋縫了8針,我和兒子也是被大哥拿著菜刀趕出門的?!?/strong> 那次爭吵過后,陳文夫婦一直等父母為他們鳴不平,等大哥一個道歉。 可是自始至終,父母只是簡單處理一下,并未明確表態(tài)。 就在兩年前,父母直接將房子給了大哥,這件事更是讓陳文心中的委屈直接爆發(fā)。 妻子也曾勸他放棄爭奪撫恤金,畢竟這是給死者家屬的安慰,可是陳文執(zhí)意要爭。 陳文說:“這件事如果我不爭,別人會認為這么多年是我心虛,是我做錯了?!?/strong> 原來,導致母子多年不聯(lián)系的根源,在于一個“等”字: 作為兒子,在等父母為自己主持公道,等父母接納自己回家。 作為老人,在等兒子主動看望自己。 這一等就是6年,如今老父親去世,一家人鬧到這個地步,撫恤金又該如何分配呢? 六,母親和大哥讓步,一家人重歸和睦 年至耄耋,眼看兄弟間不和睦,李奶奶思索再三,決定讓大兒子讓出自己的撫恤金,交給老三。 這個決定自然受到老大的堅決反對,他大聲嚷著:“他又不孝順,憑什么給他,那不如你把房子也給他吧!” 眼看一家人難以和解,記者只能幫陳家人請來調解員進行調解。 調解室內,陳文始終不肯放下對母親和大哥的怨氣,他堅決要一半撫恤金才肯簽字。 點擊加載圖片 一旁的老母親見兒子態(tài)度如此,轉身就要離開。 大哥陳國強更是火冒三丈,言語間他一直指責弟弟的不孝順,為母親抱著不平。 調解員見狀,反復對老人勸說。 她指出這場矛盾的根源,是陳文覺得自己多年的付出,沒有受到老父母公平對待導致。 首先,父母沒有經(jīng)過一家人開會,就擅自將房產(chǎn)先后過戶給老大和老二; 雖然父母有權處置自己的財產(chǎn),但也要考慮下子女的感受。 再加上處理兄弟倆的沖突時,父母含糊其辭,以為矛盾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動化解,這才導致恩怨加深。 在父母面前,不管兒子的生活條件是好還是壞,他們在乎的不是金錢,而是父母對自己的認可。 經(jīng)過再三勸說,母親和老大態(tài)度有所轉變。 點擊加載圖片 老大陳國強走到陳文面前,主動道歉:“我承認當初不該打你,是我的錯,在我能力許可范圍內,會盡量滿足你?!?/strong> 看到大哥的態(tài)度,陳文的語氣也緩和下來:“我之前對你那么好,就在你揮起煙灰缸砸向我的那一刻,把兄弟感情都砸散了?!?/strong> 其實,陳文執(zhí)拗的行為不難理解,他只是借此發(fā)泄積在心頭的委屈和不滿。 老人也向陳文表達了思念之情,她說每次想老三時,都會罵大兒子,是因為他把小兒子打跑的。 最終,陳文也表了態(tài),他希望母親搬過來住,讓他有機會補償這幾年對母親的虧欠。 最后,一家人簽下協(xié)議,老父親留下的24萬元撫恤金,母親占一半,另外一半歸陳文所有。 寫在最后 有人說,兄弟姐妹不和,大多是因為父母偏心導致的。 我認為這話有理。 都說“金錢是萬惡之源”,但家庭矛盾的根源,未必全部由金錢引發(fā)。 身為兒女,渴望的是父母的認可與公平對待,當他們覺得不公時,會把怨氣撒在受到偏愛的兄弟姐妹身上。 可是,這場家庭矛盾中,陳國強和陳文也有不足之處。 如果陳文能體會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就不會因為對父母的不滿,冷落父母6年,導致老父親病危前都無法侍奉在病床前。 如果陳國強能主動向弟弟承認錯誤,不在父母面前挑起是非,加大父母與陳文之間的矛盾,這場恩怨,也早就能得到化解。 身為父母,要盡量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要因為某個子女生活條件好,就自動忽視,以為他們不需要關愛。 “不患寡而患不均”,無論是財產(chǎn)還是關愛,都是如此。 凡事多和子女商量,兄弟姐妹間的幫扶,是情分而非本分,千萬不要擅自替子女做決定。 身為兒女,要學會體貼父母,無論何時,都不應該退避贍養(yǎng)責任。 “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不要因一時怨氣,留下終生遺憾。 對此,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評論區(qū)交流~ |
|
來自: 千冰室 > 《社會生活百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