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有個很流行的名詞叫時尚,時尚離不開時代。今天的時尚是什么?恐怕旅游就是其中之一。旅游看什么?看風景,看文化。位于山西省靈石縣的王家大院,就是一處散發(fā)著濃厚傳統(tǒng)文化氣息的地方。 王氏家族歷經(jīng)元、明、清、民國至今,可以說,與《紅樓夢》中的四大家族一樣,它700年的家族史,就是一部中國封建社會從興盛走向衰亡的縮影,為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史料。整個大院從選址、規(guī)模、總體布局到院落房屋的等級形制和內(nèi)外裝飾內(nèi)容、手法、風格都極具匠心。尤其是它著名的“三雕”(磚雕、木雕、石雕),工藝精湛,寓意雋永,與院落房屋的配置天衣無縫,珠聯(lián)璧合??梢哉f,整個建筑就是一件巧奪天工的藝術品,處處折射出東方文化精神的深厚內(nèi)涵,令人嘆為觀止。著名老建筑學家鄭孝夑先生七顧王家大院,予以極高評價,稱:“國寶、人類寶、無價之寶;百來不厭,百看不厭,預祝更上一層樓?!?/p>
融合南北的超大北方民居 中國傳統(tǒng)民居特色鮮明,在世界建筑史中獨樹一幟,以布局分大致有北方院落民居、南方院落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嶺南客家集團民居、西北窯洞民居和南方自由式民居。除最后一種,均屬以院落或天井為核心,外實內(nèi)虛中軸對稱的規(guī)整式格局。這種外封圍墻、內(nèi)辟為院的民居,表現(xiàn)出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封建社會中國人的一種心態(tài):創(chuàng)造出一個對外相對隔絕、對內(nèi)自給自足、親近自然與人的家的環(huán)境。同屬北方大宅,如果說北京四合院表現(xiàn)出一種官宦氣派,那么山西大宅就應作為官商住宅文化的代表了。在史稱“靈石四大家”中,靜升王氏僅與兩渡何家、夏門梁家、蒜峪陳家相比,就是在全國氛圍來看,作為北方民居代表其規(guī)模和建筑藝術也是一流的。 打個比方說,如今人氣指數(shù)飆升的喬家大院和它相比,若劃成分,我看只能定個“貧農(nóng)”:一共才六處套院、兩座花園。從建筑風格上它也有別于喬家大院:晉中古民居最大的特色是窯洞。房屋多采用青磚青瓦的梁柱式建筑,并與磚石窯洞式建筑相結(jié)合布置成院,王家大院正是這種結(jié)構(gòu)。它的門窗孔多做成拱券形,窗的欞格多變化;柱廊間的額枋、雀替、枋頭等處木刻及柱礎石刻精雕細琢,題材豐富,工藝高超且合乎禮制,風格鮮明。由于王家多有人在南方做官,一些房屋具有鮮明的南方民居特點,如橋頭西堡“五福門”上部就是一座帶有江南風格的磚雕門斗;其垂花門、屏門多與木雕彩繪結(jié)合,增強了建筑的美感。 “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 位于靈石靜升村的王氏屬晉中官、商大族,在700年間先后建起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人稱“五巷五堡五祠堂”的龐大建筑群,因歷經(jīng)戰(zhàn)亂大部分坍塌毀棄,現(xiàn)已開放的兩處大院共占地4.5萬平方米。王家大院的選址十分科學,占據(jù)靜升唯一居高臨下的北山坡,一則負陰抱陽;二則無水患缺水之虞,坡間有一條南北向天然排水溝;三則宅后一派自然風光:夏日層巒疊翠,冬日銀裝素裹,憑高望遠,鎮(zhèn)中萬物盡收眼底。兩處大院依溝為界,西片稱恒貞堡,俗稱紅門堡;東片稱視履堡,俗稱高家崖,兩片之間跨溝有石橋相連;院后山坡最高處為王家祖墳。解放后土改,王家這兩處大院分給了貧下中農(nóng),350多戶1000多口人一住就是40多年。還甭說,有的住戶怕壁雕受損,便用麥秸和泥將墻糊上。一次,一個商人相中住戶精美的石雕竹子門框,要用汽車換。老太太說:“好端端一個門框,為什么讓你卸走哇?擺在這兒不是個完完整整的院子嗎?不換!給什么也不換!”幾句話就把那人打發(fā)走了。您瞧,這就是咱老百姓的覺悟,錢買不動。1996年王家大院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兩座大院內(nèi)居民顧全大局,分別于1996、1997年兩年陸續(xù)搬出,才恢復了它的舊貌。無怪乎筆者在靈石工作過十幾年的姐姐,這次參觀時也感到十分驚訝:竟不知原來身邊有這么優(yōu)秀的建筑藝術! 王家大院概況 王家大院東堡院,即視履堡(俗稱高家崖)建筑群,建于清嘉慶初年至嘉慶十六年間,全封閉式,占地19572平方米,35座院落有房間342間,并列六路。中間三路為主院,西面兩路為桂馨書院和蘭芳居花院,花院南屋花窖內(nèi)有秘密暗道與各戶相連,以備應急。東面為廚房。這些院落妙就妙在既成整體,又相對獨立,前后左右院門竟達65道之多,令人如入迷宮。大院往東可達靜升鎮(zhèn)主街,往西可經(jīng)石橋達西堡院。建筑后身有16孔窯洞,為全院最高處,供家丁瞭望和居住。王家大院西堡院,即恒貞堡(俗稱紅門堡)建筑群,建于清乾隆四年至乾隆五十八年間,占地25000平方米,東西寬139米,南北長180米,88座院落有房屋776間;以中間主干道為軸心貫穿三條橫巷,形成一個巨大的“王”字,可謂匠心獨運。全部院落只有先通過橫巷,再轉(zhuǎn)入主干道才能出去。主干道不僅是唯一的通道,還擔負著泄洪功能,路面鋪砌防沖刷的鵝卵石。各院落雖均為四合院卻大小不一,功能各異,門廊千回百轉(zhuǎn),曲徑通幽。正所謂“一關轄三門,三門通四院”,讓人穿堂過巷,新意迭出,目不暇接。最讓我感興趣的,還是王家大院的“三雕”,即石雕、磚雕、木雕??梢哉f,其數(shù)量之大,工藝之精,內(nèi)涵之豐富,在北方民居中是十分罕見的。正是它們與整體建筑的天作之合,才使王家大院成為一件完整的藝術品,使建筑體現(xiàn)出主人強烈的參與意識,使建筑的官氣、文氣更多于商氣,形成自己的風格。 獨具特色的“三雕” 以石雕為例,僅承載棟梁的柱礎石就分為燈籠形、圓鼓形、六錘形、寶瓶形等十余種;此外柱礎石、門枕石、抱鼓石、欄板、望柱、過門石、上馬石、石獅等,雕工精細,立體感強,內(nèi)容多為歷史故事或含寓意的圖案,讓人玩味不盡。講解員告訴我:墻基石“唐夫人乳姑奉親”內(nèi)容是:因老人年邁不能吃飯,唐夫人用自己的乳汁供養(yǎng)婆婆,并讓仆人用撥浪鼓把尚未斷奶的兒子引開。畫面十分傳神。匾額多,是大院的又一特色。從形狀上分,即有碑文額、手卷額、秋葉額(貝葉額)、此君額、冊頁額等;手法又分浮雕、陰刻、陽刻等。如書院小巷墻壁的貝葉狀匾額,造型簡潔流暢,葉片一波三折,脈絡清晰,文氣濃郁;據(jù)說世上僅存兩塊,另一塊在故宮,彌足珍貴。恒貞堡三甲東巷存厚堂府第門兩側(cè)的大型石雕抱框墻“四愛圖”中的“四愛”,依國畫筆法采用陰線淺刻,主體旨在表現(xiàn)陶淵明愛菊,林和靖愛梅,黃山谷愛蘭,周敦頤愛蓮的文人雅趣。 大院的磚雕,多見于照壁、煙囪、屋脊、獸脊、檐瓦、門楣、女兒墻等處。內(nèi)容多為四季花卉、吉祥禽鳥、道家人物。如視履堡敬業(yè)堂府第門東西兩側(cè)磚雕看面墻“鹿鶴同春”,畫面均為8平方米多,一繪鹿鳴,一繪鶴唳,鹿鶴取“六合”諧音,寓意天下春光共浴,國泰民安。品味大院各處建筑磚雕,無論題字還是繪畫,內(nèi)容皆與居者身份相符,刀工細膩,人物、動物神情惟妙惟肖,充分體現(xiàn)出清代雕刻追求“纖細繁密”的藝術風格。 觀過王家大院的人,無不對它的木雕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消說東院正窯前穿廊精雕細刻的翼拱、掛落、枋心、雀替、抱頭梁、穿插枋,就是它的木雕窗欞設計構(gòu)思之巧妙,就令人拍案叫絕。在這里,窗欞不僅具有通風透氣的功能,還被組合成一幅幅精美的畫卷,如喜鵲登梅、玉樹錦雞等?!棒~穿蓮”圖則借山西民諺“魚穿蓮,十七、十八兒女全”企盼早得子或夫妻和諧;而從藝術角度看,更有對從生殖崇拜到性崇拜的贊美。書卷式窗戶,讓人想到“開卷有益”;冊頁式窗戶,讓你以為“一冊在手”;從不同角度觀察會有凹凸變化的書冊式窗戶其實是個平面。以窗欞作畫框,窗外風光盡收眼底,冬天則作山水畫貼于窗欞,仍是一景。這凝聚著高度聰明智慧的設想,據(jù)說源于清學者李漁的《閑情偶寄》,認為“是山也可以作畫,是畫也可以作窗”;從而創(chuàng)造出“尺幅窗、“無心畫”的審美理論。 靜升王氏家族興衰史 也許有人會感興趣:王氏家族是怎么發(fā)展起來的呢?原來,王家本為太原人,來靈石后先落腳汾河溝營村。元皇慶元年(1312-1313年),有位叫王實的年輕人遷至靜升,即是靜升王氏始祖。這王實以賣豆腐為生,為人忠厚,做生意貨真價實,漸有積蓄,然數(shù)世后方有人讀書,至十三世已是明末清初才成為靜升首戶。十四世的王謙受、王謙和五兄弟腦筋靈活,經(jīng)商販賣鹽糧綢緞雜貨騾馬。以后貿(mào)易由晉至蒙,行商坐賈,通過為官家購糧草又打通了黑紅兩道,官商聯(lián)手一發(fā)不可收拾??登文觊g為靜升王氏鼎盛時代,王家人通過科考、捐保、蔭襲等途徑獲五品至二品官員101人,獲康熙帝御賜龍頭拐杖,乾隆帝御賜黃馬褂、銀牌等。王家人去世后,包括太子太保劉墉(劉羅鍋)等一批高官賦詩文吊唁;鄭板橋等名流亦為其題寫過匾額。然王氏家族自清道光后逐漸衰落,在封建社會日益走向沒落的情況下不少族人棄商從官,貪圖享樂,玩物喪志,甚至吸食鴉片變賣家產(chǎn)。祖上十數(shù)年修建的萬余平方米豪宅視履堡,僅以964兩紋銀售出;四家為了糊口,竟將當年奉旨修建的大型石雕孝義坊和孝義祠,以區(qū)區(qū)2000吊銅錢賣出,一家僅得500吊錢。曾經(jīng)轟轟烈烈的王氏家族,600余年積累的龐大祖業(yè)很快付諸東流;當然也不乏在海內(nèi)外成就事業(yè)者,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來源:2018年8月14日山西市場導報 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非商業(yè)用途! 本文轉(zhuǎn)載自:山西市場導報(作者:柏冬友),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權益或版權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24小時內(nèi)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