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七二年年末,白雪飄飄,朔風怒號,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大溝口水庫工地卻是另一番熱鬧場面。嘹亮的上工號子聲劃破凌空,伴隨著漫天飛舞的瑞雪在凌冽的寒風中激蕩。一隊隊民工舉著鮮艷的紅旗,高呼著“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等口號,踏著哨聲邁著整齊的步伐從四面八方涌來。他們大都頭戴“夜壺套”(用毛線編制成連頭帶脖子都裝進去只露兩只眼睛的帽子),身穿厚馬敦兒(能傓住屁股的老式豎領對襟大棉襖),或穿著各式各樣的御寒冬裝,雖然衣著不整齊,但一個個脖子上掛著晃晃蕩蕩的手錘鋼釬,精神昂揚地進入工地。霎時間,整個工地錘釬敲擊聲四起,高音喇叭播放的毛主席語錄歌聲響徹山谷。便道上架子車拉著料石,一輛接一輛穿梭來往,好一派繁忙的勞動場景!壩基基坑挖掘,也已進行至關鍵時刻。五十多米寬的表層浮土早已清除,下層的河底活動砂卵石也已全部挖出。幾個體積較大的頑固石塊,推挪不動,只得爆破炸成小塊運出。出露的原始基石,風化龜裂嚴重,也必須徹底清除干凈。兩面高聳山坡形成的深層淋水,遇巖層順山勢而浸滲入基坑,由三臺抽水機日夜不停地往外抽送,坑底總還有不少積水殘留。民工們站立在漂浮著冰凌茬子的冷水中,弓著腰用撬杠、十字鎬等原始工具,艱難地和坑底頑石斗智斗勇,一塊一塊撬離原地,再打撈清除。由于施工環(huán)境惡劣,民工們兩個鐘頭一換班,晝夜二十四小時不停歇,搶時間,趕進度,爭分奪秒打贏基坑挖掘攻堅戰(zhàn)。 時任洛陽地委常委、洛陽革命委員會副主任的楊貴,一大早輕車簡從,頂風冒雪從洛陽出發(fā),到洛寧大溝口水庫工地視察。寒冬臘月,路少行人,吉普車一路狂奔,路過洛寧縣城時也沒有顧著和縣革委會打招呼,直接驅(qū)車過洛河,進大豐峪,開到東山底南頭村邊,停放在大溝口山腳下的岔路口處,只帶著大個子司機,循路步行,踏泥蹚雪前往水庫施工工地。楊貴同志悄然步入庫區(qū)工地,匯入匆匆來往的人流之中,誰也沒有注意到這兩個毫不起眼的陌生人。他邊走邊看,茫茫風雪之中,兩山峽谷之間,千百名民工大軍,就地擺開戰(zhàn)場,看著眼前這熱火朝天戰(zhàn)天斗地的勞動場面,激動得楊貴同志熱血沸騰,仿佛又回到了當年他率領林縣人民群眾大干“紅旗渠”那激動人心的時刻。當來到基坑開挖工地,正趕上工人換班,他索性把軍大衣一脫,搭在一塊高突的石頭上,摔下圍巾,跳下基坑,和民工們肩并肩地干得熱火朝天。風刮雪飄,衣遮帽掩,泥濺水飾,熱氣紛騰,誰也沒有在意他這個混入基坑就埋頭干活的“不速之客”是個陌生人。
洛寧縣委、縣革委的領導們,得知上級大領導楊貴常委要來大溝口水庫工地視察工作的消息,早已把接待事宜安排得仔仔細細,妥妥當當。可左等右等,不見人影。打電話到洛陽,說一大早就驅(qū)車上路了。可能大事不好,就急忙趕往大溝口水庫所在地。當匆忙趕到駐扎在東山底村南原山神廟大院里的大溝口水庫指揮部一問,他們這里也正等得著急著呢!是不是路上出事了?眾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剛好有人從工地回來說、坡根兒的岔路口處停有一輛吉普車。一干人二話不說,兩伙人合成一伙,又火急火燎地趕到施工工地。茫茫人群中,哪里去找尋?當詢問到一位拿著大衣巾帽站在一塊突出大石頭上的年輕人時,他無可奈何地伸手指了指基坑方向。當老縣長(時任縣革委生產(chǎn)組副組長)楊志英、水庫指揮長楊長申和縣里來的一桿人馬,七手八腳把他從基坑中“撈”出來時,楊貴同志已經(jīng)成為遍身濕透的一只“泥猴”了。 這件事,一直在原趙村公社的老一輩農(nóng)民群眾口中,傳為佳話。
作者簡介:楊小滬,男,洛寧縣景陽鎮(zhèn)人,1947年生,中教一級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