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遇到過,或多或少,或長或短。引起便秘的原因也五花八門,胃腸積熱、氣虛無力、寒凝氣滯、血虛、陰虛津虧等等。 今天我們聊一聊陰虛津虧的便秘,這類型便秘的表現(xiàn)常常是大便干結,甚至如羊屎狀,如果盲目用瀉下藥往往行不通。此類型的人往往還伴有手腳心發(fā)熱,盜汗或者失眠、心悸,甚至腰膝酸軟。 陰虛則熱,熱灼傷津,津虧則腸燥,因此需要滋陰增液。《溫病條例》里有記載一方,名為增液湯,專門治療陰虛津虧,大便干結。該方由三個中藥組成,分別為:玄參麥冬生地 《溫病條辨》中認為:"水不足以行舟,而結糞不下"。 意思就是陰虛津虧,不能濡潤大腸,就會便秘。其實很好理解,我們的腸道就像河道,我們的排泄物就好像無動力的小船,如果航道缺水,水流緩慢,沒有足夠的力量將船托起向前,船就會擱淺停滯不前。當航道的水力充足,小船獲得動力當然就能前行。 我們具體來看看組方。 玄參色黑,被稱為黑參,苦咸微寒,苦能堅陰,咸能軟堅瀉下。 苦寒滋陰,咸入腎,故玄參能啟腎水來滋腸燥。此外,通過滋陰降火,可以去除心中煩熱,手腳心發(fā)熱與盜汗,還能滋陰助眠。 《本經(jīng)》:"主腹中寒熱積聚。" 《醫(yī)學啟源》:"治心煩而不得眠。" 《品匯精要》:"消咽喉之腫,瀉無根之火。" 《綱目》:"滋陰降火。" 玄參清的是虛火,也就是如《品匯精要》所云的無根之火。 生地玄參常常配伍使用,入心、肝、腎經(jīng),甘寒,能夠滋陰清熱,能夠治療內(nèi)熱消渴;手腳心發(fā)熱。 同時又具有涼血之功,能夠用于血熱導致的便血與尿血。 其經(jīng)過九蒸九曬之后成為熟地,由寒變溫,還有補血作用,因此還用于治療血虛導致的面色差;眩暈心悸;月經(jīng)偏少等癥。與玄參合用,增強滋陰潤燥之力。 《本草從新》:"治血虛發(fā)熱,倦怠嗜臥。" 王好古:"主心病,掌中熱痛,嗜臥,足下熱而痛。" 《本草經(jīng)疏》:干地黃,乃補腎家之要藥,益陰血之上品。 麥冬甘寒,是沿階草的塊根,入肺經(jīng),能夠養(yǎng)陰潤肺,治療肺燥干咳。 入胃經(jīng),能夠益胃生津,治療胃陰不足,胃火上炎導致的口腔潰瘍,咽干口燥;治療津液不足之腸燥便秘。 入心經(jīng),能夠清心除煩,治療心火旺盛之心煩失眠。 肺與大腸相表里,故用甘寒之麥冬,滋養(yǎng)肺胃陰津以潤腸燥。 《本草衍義》:"治心肺虛熱。" 《珍珠囊》:"治肺中伏火,生脈保神。" 總結: 玄參、麥冬、生地三藥合用,養(yǎng)陰增液,使腸燥得潤、大便得下,故名之曰"增液湯"?,F(xiàn)在還用于習慣性便秘、口腔潰瘍、糖尿病等屬陰津不足者。此方寒涼,脾胃虛寒與孕婦禁用。 《溫病條辨》原書說:主治“津液不足,無水舟停者,間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氣湯主之?!?/p> 意思是三味中藥還不足以下便,在增液湯基礎上加大黃、芒硝,增強瀉熱通便功效,攻補兼施。 提示:中醫(yī)講求辨證論治,本內(nèi)容僅供科普學習交流,不做用藥指導,如有需要,請就近線下就醫(yī)!如覺得科普有益,麻煩點贊、收藏、轉發(fā)加關注,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