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剛作 陜西人素來有秦腔情結。有人說,秦人飯食少鹽寡醋沒辣子可以湊合,生活中沒有秦腔卻沒法兒過。易俗社作為秦腔的著名科班,更是深深烙印在秦人心中。它生于亂世,與中華民族的命運一道幾度沉浮,是戲曲史上一段輝煌的記憶,更是一個時代不可磨滅的傳奇。 唱不盡的戲曲人生,演不完的悲歡離合?;赝麣v史,轉眼間,易俗社已過百年。百年來,易俗社始終守望著——守是堅守,是繼承傳承,是弘揚中華文化的經(jīng)典與脈絡;望是展望,是移風易俗,是培養(yǎng)國家未來棟梁的責任與擔當。 移風易俗啟民智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湖北武昌爆發(fā)。武昌的炮聲,宣告著清王朝腐朽統(tǒng)治的滅亡。這是中華民族亙古未有的一次變革,許多充滿理想與愛國情懷的人們,為民族為國家尋找前進的方向而上下求索。此時身在西安的李桐軒也在苦苦思索著答案。李桐軒早年追隨孫中山,是陜西同盟會會員之一。這位受到西方思想熏陶的前清貢士,渴望在初建的民國中找到一方可以普及科學和民主的自由舞臺。在修史局,李桐軒遇到了他的知音——前清舉人孫仁玉。喚醒民眾覺醒、讓民眾受教育的愿望、良知和社會責任感,讓兩位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走到一起,他們認為如何喚醒、如何教育民眾,答案就在喧鬧的戲臺上。 1912年3月,中國第一家現(xiàn)代劇社掛牌成立,劇社以“輔助社會教育,啟迪民智,移風易俗”為宗旨,因而取名為易俗伶學社。自此,易俗社開啟了自己歷經(jīng)百年的崢嶸歲月。古老的秦腔,也在這個新興劇社的帶領下迎來全新的歷史使命。1917年,易俗伶學社搬到了西安西一路258號,更名為易俗社。 從建立的那一刻起,易俗社就與傳統(tǒng)江湖戲班有著天壤之別。傳統(tǒng)的暮氣沉沉的秦腔本子不符合易俗社的辦社宗旨,社長李桐軒以救正人心、改良風氣為目的,建立了以知名文人為主體的創(chuàng)作班底。他認為,只有不斷推陳出新,才能讓傳統(tǒng)劇目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進而深入人心、久為傳唱。 不僅如此,易俗社還面向社會招生,這在當時轟動了整個陜西。劇社變成了免費學堂,演員變成了體面學生,許多貧苦人家的孩子都把報考易俗社視為人生命運轉折的機會?!耙姿咨绮煌诋敃r一些江湖班子,它是集培養(yǎng)人才、演出為一體的,所有演員都要經(jīng)過嚴格的文化訓練,所以演員素質很好。”孫仁玉之孫孫永寬說。 “我們很難找到另一個像易俗社這樣的戲劇團體,能夠將戲劇改良的美好愿望很好地融入日常戲劇演出當中?!蔽靼睬厍粍≡河邢挢熑喂究偨?jīng)理雍濤說。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易俗社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十幾年里,整理創(chuàng)作了800多出劇目,培養(yǎng)了700多名學生,桃李遍布全國,讓秦腔這一地方戲種廣為傳播、走向全國,甚至走出國門,與莫斯科大劇院、英國皇家劇院并稱為世界藝壇三大古老劇社,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喜愛。 初心不改愛國情 易俗社,從成立之日起,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 1926年7月,北伐戰(zhàn)爭正式打響。此時的西安受到軍閥劉鎮(zhèn)華的圍攻,西安軍民殊死抵抗。在艱難而動蕩的時局下,易俗社的經(jīng)營舉步維艱。為了節(jié)省開支,劇社解聘了一些演員,但依然堅持著最初的夢想?!澳菚r候有一出戲叫《柜中緣》,這出戲的演出給身處圍城、惶惶不可終日的民眾帶來莫大的精神慰藉,讓人們在戲曲的魅力下,暫時忘卻現(xiàn)實的饑餓和痛苦?!眹乙患壯輪T、西安易俗社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惠敏莉介紹,雖然易俗社的演員們也經(jīng)歷著同樣的磨難,但這樣的演出一直堅持到西安城解圍的那一天。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抗擊日軍、保家衛(wèi)國成為每一個中國人共同的心愿。而以戲曲救國為理念的易俗社也投入其中,希望能夠用秦腔來喚醒民心、救國圖強。當時,秦腔劇作家封至模創(chuàng)作了《山河破碎》《還我河山》等劇?!渡胶悠扑椤穼懗隽酥袊说牧夹暮凸菤猓约耙粋€民族不屈不撓的偉大精神。易俗社的愛國戲曲受到當時人們的追捧,廣為傳唱。 在國家和民族危難之際,易俗社用秦腔唱出了中華民族的血性,吶喊出一個國家不屈的怒吼,極大地振奮了抗戰(zhàn)中的軍民。事實上,在往后的日子里,易俗社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貢獻著力量。 “病毒肆虐濁浪涌,時刻把疫情掛心中,我決心馳援赴鄂境,豈容那病毒來橫行,黨中央已經(jīng)發(fā)號令,黨員定要做先鋒,奔赴武漢主意定,不消滅病毒我不返程!”在疫情肆虐的今年,易俗社青年演員李東峰演唱的《花亭相會》(抗疫版)為抗疫一線加油。不僅如此,易俗社工作人員從大年初一開始便在周邊家屬院值班,挨家挨戶宣傳防疫知識,創(chuàng)排抗疫小戲,還為西一路街道辦籌集了100桶84消毒液,沒有一人喊累,沒有一人缺席。 “在遇到'非典’、地震、洪水等災難時,易俗社都會將演出的門票捐給受災地區(qū),盡綿薄之力?!币姿咨缪輪T屈鵬說,“這是易俗社一貫的傳統(tǒng),更是我們每個易俗社人的信念?!?/span> 7月20日晚7時,以“秦腔唱響新風氣 凝心聚力共致富”為主題的扶志惠民演出走進周至縣樓觀鎮(zhèn)送軍村,為當?shù)卮迕袼蜕辖?jīng)典劇目《翰墨緣》。聞訊前來的村民們擠滿了該村村委會大院,現(xiàn)場氣氛熱烈而歡快。近年來,易俗社積極投身扶貧事業(yè),像這樣的扶貧演出,今年已上演100余場。 在易俗社戲院后面的影壁前,端放著李桐軒和孫仁玉的雕像。兩位老人在一個世紀前立下的易俗之志清晰可見。百年來,易俗社雖經(jīng)歷無數(shù)風霜雨雪,但易俗社人始終不改初心。 百年戲樓迎新生 資料照片 戲曲的魅力何在?一方舞臺,分明只是一個轉身的三五步,便已行遍天下;分明只是六七人手握兵刃,便道是百萬雄兵。頃刻間千秋事業(yè),方丈地萬里江山,眨眼間數(shù)年光陰,寸炷香千秋萬代。 西安市民王子玉有個戲迷奶奶,小時候他總跟著奶奶去易俗社看戲?!皯驁霾淮?,如潮的人聲夾雜著攤肆的嘈雜,卻絲毫掩蓋不住那緊鑼密鼓的節(jié)奏和精妙的對白。相聚的歡樂,離別的痛苦,愛恨情仇,壯志雄心,被一個個鮮艷的身影演繹得生動形象?!蓖踝佑窕貞浀?,“伴隨著年歲的增長,經(jīng)歷生活艱辛,我突然明白了戲臺上的虛擬場景原來是那么真實。表面上,觀眾們看的是戲,演員們演的是戲,但其實他們看的演的都是自己的人生?!?/span> 如今的易俗社,已成長為秦腔文化的特有品牌,成為西安乃至陜西的文化名片。進入21世紀,百年易俗社迎來了歷史性的發(fā)展機遇。2005年文化體制改革后,易俗社成為西安秦腔劇院下屬的百年老字號品牌。2007年,西安秦腔劇院整建制移交曲江新區(qū)管委會管理運營,易俗社進入一個新的快速發(fā)展期。 易俗社中的年輕面孔,為古老劇社注入了新活力。7月20日,記者見到18歲的李明萱時,他正在舞臺后準備化妝。李明萱的耳機里正放著秦腔,偶爾跟著哼唱幾句。身材精瘦的他眼睛炯炯有神,總是不自覺地注視著舞臺的方向。 《梁紅玉》劇照。資料照片 說起李明萱的秦腔藝術生涯,離不開家人的鼓勵和支持。曾在耀州區(qū)秦腔劇團工作的爺爺為李明萱打開了秦腔的大門?!拔辶鶜q的時候,我就天天跟在爺爺身邊,從整理戲服開始,在劇團里看秦腔、學秦腔。”李明萱說,小時候的他就已經(jīng)把易俗社作為學習和練功的目標。 早8時早功,晚10時收工,扳腿、下叉、踢腿、劈雙叉、開胯、扳腰……“雖然練習很累、基本功很難,但是為了自己心中的秦腔藝術理想,義無反顧地拼搏過程總是充實美好的?!闭勂鹎厍凰囆g的未來,李明萱說,“特別感謝前輩們能讓秦腔歷經(jīng)風雨卻依然堅挺強大。他們堅守著秦腔的陣地,同時毫無保留地向我們傳遞各種知識,為我們排練、說戲。希望秦腔能在我們青年演員的努力下更加熠熠生輝?!?/span> 和年輕人一起成長變化的,還有易俗社舊址。即將亮相的易俗文化街區(qū),以易俗社為中心,將秦腔藝術展演、秦腔博物館群落、戲曲文化創(chuàng)意融為一體?;菝衾虮硎?,將積極推進易俗社歷史文化街區(qū)改造項目,在街區(qū)搭建秦腔文旅演出、場景化體驗與數(shù)字化展示、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研發(fā)基地,發(fā)揮百年易俗社的文化藝術與學術價值,為西安文旅產業(yè)快速發(fā)展注入新活力。(記者 李妮 實習生 李嘉彭) 記者手記 百年精神 代代相傳 李妮 7月20日晚7時,易俗社扶志惠民演出走進周至縣樓觀鎮(zhèn)送軍村。圖為當?shù)卮迕窬劬珪竦乜磻颉?通訊員 王朋崗攝 百度“易俗社”,對它的解釋是這樣的:我國第一個集戲曲教育和演出為一體的新型藝術團體,是著名的秦腔科班。然而,了解它歷史的人都知道,易俗社不僅僅是一個秦腔劇團。 它是救亡圖存的戰(zhàn)士,在山河破碎時鼓舞民眾同仇敵愾;它是凝神聚氣的勇士,于水深火熱中給予民眾精神指引;它是吶喊助威的壯士,在勝利曙光照耀華夏大地時酣暢高歌! 易俗社的命運與國運緊緊相連,幾度被炮火損毀,卻依然挺立,百年易俗精神得以一代代傳承。在采訪易俗社演員的過程中,我深切感受到這種精神早已內化于心,成為他們的一種信念和信仰。演員們堅守著傳統(tǒng)文化,保護它的同時,傳承著發(fā)揚著,也緊跟時代步伐創(chuàng)新著,因為移風易俗正是易俗社的辦社宗旨。演員們真切地熱愛著秦腔,通過秦腔記錄時代變遷,演繹世間百態(tài)。換上戲袍的他們,個個神采奕奕、目光灼灼,傾心傾力地演出,將秦腔的精髓悉數(shù)呈現(xiàn)。 看著他們,我不再擔心秦腔振興可能面臨的艱難,因為我知道,百年易俗精神已經(jīng)在新一代戲曲人身上扎下根。他們將一代又一代,為祖國鼓與呼,為發(fā)展吟且唱,為時代演和繹。百年易俗精神,是先輩們留下的珍貴財富,也是秦腔未來發(fā)展的動力和支撐。 |
|
來自: 涇河浪花4dprxf > 《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