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 癭 病 【海藥散】 辨證施治+昆布 海藻 牡蠣 黃藥子 夏枯草 浙貝母 膽南星 脅 痛 【大柴胡湯】 組成:柴胡12g黃芩9g芍藥9g半夏9g枳實(shí)9g大黃6g生姜15g大棗4枚 金錢草30g雞內(nèi)金15g海金沙15g郁金9g 功用: 和解少陽,內(nèi)瀉熱結(jié)。 主治:少陽陽明合病。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郁郁微煩,心下痞硬,或心下滿痛,大便不解或下利,舌苔黃,脈弦數(shù)有力。 黃*疸 【茵陳蒿湯】 組成:茵陳18g 梔子9g 大黃6g 功用:清熱利濕退黃。 主治:濕熱黃疸(陽黃)。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腹微滿,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沉數(shù)等。 積 聚 【理沖湯】 組成:黃芪9g 黨參6g 白術(shù)6g 山藥15g 天花粉12g 知母12g 三棱9g 莪術(shù)9g 雞內(nèi)金9g 功用:益氣行血,調(diào)經(jīng)祛瘀。 主治:婦女經(jīng)閉不行,或產(chǎn)后惡露不盡,結(jié)為癥瘕,以致陰虛作熱,陽虛作冷,食少勞嗽,室女月閉血枯,男子勞瘵,臟腑癥瘕積聚,氣郁脾弱,滿悶痞脹,不能飲食。 鼓*脹 【實(shí)脾湯】 組成:厚樸 白術(shù) 木瓜 木香 草果 大腹子 附子 茯苓 干姜各6g 炙甘草3g 生姜五片 大棗一枚 功用: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主治:陽虛水腫。身半以下腫甚,手足不溫,口中不渴,胸腹脹滿,大便溏薄,舌苔白膩,脈沉弦而遲者。 眩*暈 【鎮(zhèn)肝熄風(fēng)湯】 組成:懷牛膝30g 代赭石30g 生龍骨15g 生牡蠣15g 龜板15g 白芍15g 玄參15g 天門冬15g 川楝子6g 生麥芽6g 茵陳6g 甘草4.5g 功用:鎮(zhèn)肝熄風(fēng),滋陰潛陽。 主治:類中風(fēng)。頭目眩暈,目脹耳鳴,腦部熱痛,心中煩熱,面色如醉,或時(shí)常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口角漸行歪斜;甚或眩暈顛仆,昏不知人,移時(shí)始醒;或醒后不能復(fù)原,脈弦長有力者為肝陽亢盛之象。 【天麻鉤藤飲】 組成:天麻9g 鉤藤12g 石決明18g 山梔9g 黃芩9g 牛膝12g 杜仲9g 益母草9g 桑寄生9g 夜交藤9g 茯神9g 功用:平肝熄風(fēng),清熱活血,補(bǔ)益肝腎。 主治:肝陽偏亢,肝風(fēng)上擾證。頭痛,眩暈,失眠,舌紅苔黃,脈弦。 中*風(fēng) 【補(bǔ)陽還五湯】 組成:黃芪120g 當(dāng)歸3g 赤芍5g 地龍3g 川芎3g 紅花3g 桃仁3g 功用:補(bǔ)氣活血通絡(luò)。 主治:類中風(fēng)后遺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小便頻數(shù)或遺尿不禁,舌暗淡,苔白,脈緩。 【牽正散】 組成:白附子 僵蠶各6g,全蝎3g 功用:祛風(fēng)化痰止痙。 主治:風(fēng)中經(jīng)絡(luò),口眼歪斜。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組成:半夏9g 天麻 茯苓 橘紅各6g 白術(shù)15g 甘草3g 功用:燥濕化痰,平肝熄風(fēng)。 主治:風(fēng)痰上擾證。眩暈頭痛,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弦滑等。 水*腫 【真武湯】 組成:茯苓9g 芍藥9g 白術(shù)6g 生姜9g 附子9g 功用:溫陽利水。 主治: 1、脾腎陽虛,水氣內(nèi)停證。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體浮腫,苔白不渴,脈沉。 2、太陽病發(fā)汗太過,陽虛水泛。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dòng),振振欲撲地。 【五苓散】---苓桂術(shù)甘湯 組成:豬苓9g 澤瀉15g 白術(shù)9g 茯苓9g 桂枝6g 功用: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 1、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舌苔白,脈浮。 2、水濕內(nèi)停。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霍亂等。 3、痰飲。臍下動(dòng)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 淋 證 【小薊飲子】 組成:生地30g 小薊15g 滑石15g 木通6g 蒲黃9g 藕節(jié)9g 淡竹葉9g 當(dāng)歸6g 梔子9g 炙甘草6g 功用:涼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血淋、尿血。尿中帶血,小便頻數(shù),赤澀熱痛,舌紅,脈數(sh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