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每逢周末就想回老家的院子里看看,去原先熟悉的老鄰居家坐坐,聽叔叔嬸子們聊一些鄉(xiāng)間趣事。那些曾經(jīng)覺得很苦現(xiàn)在想來很幸福的日子,便絲絲縷縷涌上心頭。日暮的村莊,總摻雜著雞鴨的歡叫和幾聲犬吠,晚歸的老牛拉著車,一路上打著響鼻兒,不急不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車上也許是莊稼,也許是種子和農(nóng)具,還有結(jié)束勞作的人們。晚霞將小村莊籠罩起來,街道、屋頂、樹梢似乎披上了金色衣裳,幾縷青煙從煙囪里冒出來,風輕輕一吹,老家的黃昏便彌漫起濃濃的煙火味。對于頻繁回老家的原因,我仔細問過自己,其實,更多的是對一種味道的追尋。曾經(jīng)一段時間,因為罹患疾病,喪失了嗅覺味覺,每餐只能想象著食物的味道,食同嚼蠟。等恢復后,才明白嘗出酸甜苦辣,聞到味吃得下,才是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大哥用貨車廢棄的鋼鐵輪轂焊接了一口鐵鍋灶,專門用來燉雞燉魚燉大骨頭。吃過一次,就再也把持不住自己,有空就往老家跑,看看家里的老院子,清掃一下院落,找鄰里聊會天,終究還是歸結(jié)到大哥家那頓大鍋菜。 大哥將輪轂改做的鐵鍋灶推到院子中央,干草引火,起鍋燒油,原本不擅長炒菜做飯的大哥儼然大廚的模樣。其實就是簡單的大鍋菜,豬肉、白菜、豆腐、粉條一鍋出,不過看著大哥操作尤其豪放,那盛花生油的桶似乎要底朝天了才停下。油熱了,放入早已切好的一大碗五花肉片翻炒,再將大把的蔥姜蒜放入鍋內(nèi)爆香,香味就飄滿了小院,依次加入白菜、豆腐、粉條,再加入醬油、鹽等調(diào)料,木柴大火,蓋鍋悶燉。不一會兒,弟弟、妹妹從各方集聚過來,父親母親、叔叔嬸子們也陸續(xù)到來。院子里頓時就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打鬧撒歡的孩子們滿院子瘋跑,大家把幾張小木桌依次擺開,沏上茶水,擺開了八卦陣。這才明白大哥弄這么一大鍋菜的原因。 這邊木柴鐵鍋上滋滋冒著熱氣,那邊便支起了燒烤爐。弟弟妹妹們圍成一堆,打鬧嬉笑間,將燒烤用的羊肉、豬肉、香腸、辣椒、大蒜、魚豆腐等各色材料,用鐵簽穿好,放在大盤子里備用。燒烤爐子也是大哥自己做的,夠長夠大,木炭是網(wǎng)購的。三弟是當仁不讓的燒烤大師,借助呼嚕嚕的吹風機煽風點火,將那一堆木炭燒得旺盛起來。不一會兒,烤肉的香味,夾著濃濃的木炭煙火味,飄散開來。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圍在烤爐前,爭相搶到自己想吃的第一根烤串。“二哥,嘗嘗豬肉串,吃起來比羊肉都香!”三弟忙碌間遞給我一串烤肉。我匆忙接了過來,烤串表面微黃,肥瘦相間,燒烤醬、孜然粉在炭火下融入肉絲之間,咬在嘴里,既有瘦肉的筋道又有肥肉的軟糯,汁水溢滿唇齒間,肉香中帶著木炭的燎煙味,復雜的味道帶來了身心的極大愉悅。弟弟忙里偷閑,啟開一瓶啤酒,擼一口肉串,喝一口啤酒,滿臉愜意的模樣。向來滴酒不沾,體會不到啤酒加燒烤的魅力,但烤肉串煙熏火燎的味道,卻讓我癡迷。小時候吃過柴火灶里的烤地瓜,也做過田野里烤玉米、燒青豆的事情。半生不熟,說好吃那是假的,跟小伙伴們在一起很快樂確實是真的。記得小時候因為著涼拉肚子,賴在母親懷里不肯下來,一副病殃殃的樣子。母親便和一塊面,搓成粗長條,穿在用半截高粱秸稈上,做成一個棒槌的形狀,放在將要熄滅的灶火里,借助草木灰的余溫烤制。好奇的心理驅(qū)使著我待在灶口前不肯離開,直到母親將那個黑乎乎的面棒槌,從草木灰里扒拉出來。在灶臺上摔幾下,大體上清除表面的黑灰,一掰開,烤焦的面味撲鼻而來。面的焦香和著草木灰的味道,讓我胃口大開,雖然雙手、嘴唇、牙齒黢黑,還是覺得美味無比,跑肚拉稀竟然不治自愈。一直記得那種味道,曾經(jīng)數(shù)次向母親提出要吃黑色面棒槌,每次母親總是答應(yīng)著,又去忙活別的營生,直到母親去世了,也未能如愿,那種味道成了心底的記憶。夜幕降臨,熱乎乎的大鍋菜上桌了,迫不及待端起一碗,豬肉片肥而不膩,白菜軟爛、豆腐軟糯,粉條彈牙爽滑,幾口下去,熱氣兒貫通全身?!皠e光吃菜,嘗嘗自己蒸的饅頭?!鄙┳訉⒁粋€饅頭遞給我。饅頭彈性有熱度,散發(fā)出小麥特有的香味。小時候,因為吃夠了硬邦邦的棒子面窩頭和粗制的小麥饅頭,一度癡迷于機制饅頭的細膩,把小麥特有的味道丟掉了很久。或許是年齡的緣故,不知道從何時起,又在意起饅頭本真的味道。細細咀嚼,筋道的口感是親人百千次的揉搓,滿是親人的關(guān)愛。不疾不徐的灶火舔著大鐵鍋底,不時映紅那張慈祥的臉龐,她耐心守候著灶火,將自己的期望、心愿和祝福統(tǒng)統(tǒng)融進這灶火,希望這日子如這灶火般紅火,祈望家人平安健康。夜深了,有了些許涼意,我下意識地抱緊了肩膀,興趣盎然地聽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侃大山。大哥將燒烤爐子往我身邊挪了一下,“往爐邊靠靠,暖和點?!睙緺t里的木炭盡管快要燃盡,但依然散發(fā)熱量,瞬間暖和了許多。煙已經(jīng)很少,可是我盡力地吸了一口,試圖將這煙火咽入肚子,吸入鼻腔、肺部,浸潤到五臟六腑和血液里,把這最美的人間味道永久留存在體內(nèi)。作者簡介:門方東,七零后,喜歡用文字記錄過往,講述真情故事,傳遞社會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