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都不喜歡自律。 聽到這個詞,聯(lián)想到的是做規(guī)劃、定時定點做某事。 有束縛和壓制感,而且有點自我虐待。 其實呀,里面有誤解。 那些教人自律的書籍、文章,帶著要求,壓力從外部過來,講得是技巧,流于表面。 自律應該是一種手段。 一個有目標的人,為了達到目標必須付出代價,這符合規(guī)律。 而自律在里面扮演的就是工具。 有用就用上。 假如起到反作用,那么堅持是沒有意義的。 么得感情《國富論》的作者亞當·斯密有一個觀點: “我們的晚餐并不是來面包師、屠夫、釀酒師的仁慈,而是來自于他們對自身利益的追求。' 這是經(jīng)濟學的一個重要概念。 人人關(guān)心自己的利益,追求自己的利益,會在無形中推動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 彷如有一只看不見的手。 里面會涉及到一個常見的人性考驗:自私。 人人口中唾棄,行動卻很誠實。 主流是推崇無私。 但是無私的反義詞,不應當是自私。 生命苦難重重。 大部分人用盡自己的精力,過好自己的日子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 所以,自私更適合放在中性詞上。 無私應當是文化道德一部分,只能要求自己,不能要求別人。 除非自私的行為,侵犯了別人的利益。 那就不是道德問題,而是法律層面的問題。 很多時候,人本就應該自私一點,而且是“么得感情”的自私。 為什么這樣講? 稻盛和夫的六項精進,有一條: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顧慮太多,什么都做不了。 比如說推進某件事情時,內(nèi)心戲太豐富,要考慮這個,要顧及那個。 情緒太嗨了,做事不仔細; 受到挫折,心灰意冷了,沒有積極性。 都屬于感性的煩惱。 磨刀石完美主義,就是典型的內(nèi)心戲太足。 沒有什么事情是完美的,也不可能是百分百就能成,甚至一半的概率都不到。 劉潤有一個觀點: 把一件成功概率 20 % 的事情,重復 14 次,能夠到達 95% 的成功率。 想想, 小孩子學會走路,摔跤了多少次;學習說話,練習了多少遍。 為什么長大之后,盡想著一帆風順的事呢? 很多事情呢, 就跟有進度條一樣,做一點推進一點,失敗不是失敗,只是一個個的關(guān)卡,還沒到終點。 曾國藩教育子侄, 不必特意練字、寫文章,而在日常生活中,就保持認真的狀態(tài)。 寫書信、寫日記、或者寫什么,都當成文章的練習。 做事情,要么不做,好好休息; 要做,就把每一件事當作能力的磨刀石,經(jīng)驗的淬煉場。 特別是成長這件事,不用有壓力。 給自己定一個日課,可以是閱讀、可以是書寫,或者其它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天天如同早起刷牙一樣,習以為常地執(zhí)行。 不追求大的進步,追求每日點滴成長。 今天是持續(xù)寫作的第 210/300 天。 |
|
來自: sunflowerw386w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