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青銅器,我們最熟知的莫過于鼎。 鼎不僅是商周時期烹煮肉類的實用器,也是重要的禮器之一,經(jīng)常用于大型宴饗和祭祀場合。 同時,鼎也象征著最高權力,禹鑄九鼎象征九州、問鼎中原等傳說故事,都體現(xiàn)了鼎的重要性。 大家最熟悉的商代晚期的司母戊鼎,有些學者也將其稱為后母戊鼎,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圖片來源:搜狐 不過,因為鼎太過光彩奪目,貫穿整個青銅時代,致使很多經(jīng)常與其「聯(lián)袂演出」的其他青銅器成了大多數(shù)人視線中的盲區(qū),「備受冷落」。 下面這些青銅器往往藏在隱秘的角落,有著冷僻的名字,用途也少有人知。 不妨來檢驗下,你的青銅器鑒定水平達到了幾級~ / 01 / 典型青銅器 簋(guǐ) 一般與鼎搭配使用,在商周墓葬中經(jīng)常與鼎同出。 周禮規(guī)定: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這說明,簋同樣是當時的重要禮器,是區(qū)分身份等級高低的重要標志,商周時期「藏禮于器」的特征由此可見一斑。 簋的特點為:敞口、深腹、圈足、無耳或有耳。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它主要用于盛放蒸煮熟的谷物和一些肉類,是當時普遍使用的盛食器。 因此,如果說鼎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所用的大鍋,簋就相當于如今的碗,專用來盛放飯食。 鬲(lì) 殷商時期的主要煮食器,一般分為陶鬲和青銅鬲兩種,最大特點是三足中空,這也是鼎、鬲之間最大的區(qū)別。三足中空使受熱面積加大,便于加熱,食物也能更快地煮熟,堪稱最早的「節(jié)能典范」。 既然有煮食器和蒸食器,有了「鍋」和「碗」,那么相應的「蒸籠」也必不可少。 這就是當時的「蒸籠」,「綜合型選手」: 甗(yǎn) 甗是當時的一種蒸食器,由甑(zèng)和鬲組成,上甑下鬲,也正是甗字的構成方式。 甑是甗的上半部分,用來放置要蒸的食物,通過帶孔的箅(bì)與下半部分的鬲相連接,利用鬲中的蒸汽蒸熟食物,相當于現(xiàn)在的籠屜。下邊的鬲用來放水,相當于蒸鍋的鍋。二者完美融合,有機統(tǒng)一。 同時,甗也是兩周時期重要的隨葬禮器,一般分體甗和連體甗兩種樣式。 匜(yi) 西周時期的一種水器,形狀似瓢,前面有流,后面有鋬(pàn,器物的把手),但用法更接近現(xiàn)在的茶壺,更像是一柄「反向水瓢」或者是「無蓋水壺」。 周禮記載,匜主要用于沃盥之禮。 什么是「沃盥禮」?「沃」是澆水,「盥」是洗手洗臉,所以其實就類似于現(xiàn)在的「飯前便后要洗手」。 當然,古代這是非常重要的禮節(jié),祭祀等重大儀式或行禮之前必行沃盥禮。 / 02 / 畫的是什么? 除了這些生僻字和形狀各異的青銅器外,很多人可能還會對青銅器表面,那些精美又復雜的刻畫紋飾感到疑惑: 那些紋飾畫的究竟是什么?有什么特殊內(nèi)涵? 以商周時期來說,主要流行的紋飾有鳥紋、獸面紋、竊曲紋、波浪紋、鱗紋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前三種。 青銅器上的鳥形紋飾,最早出現(xiàn)于殷墟時期,沒落于西周中晚期后。它們形態(tài)各異,不過大體都呈明顯的鳥狀。 一般認為,鳥紋與傳說中的「玄鳥」關系密切,「玄鳥」也被認為是殷商的祖先?!对娊?jīng)·商頌·玄鳥》中有: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古文字學家于省吾先生也認為,玄鳥是商人的原始圖騰,在當時象征著對太陽和風的崇拜。因為會飛,離天更近,也被視為溝通人神的信使,所以出現(xiàn)在重要的青銅禮器之上,也反映出早期中國濃重的巫術色彩。 故宮博物院珍藏的鳳鳥紋爵,右邊是其紋飾拓片。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商滅亡后,鳥紋地位逐漸下降,大多數(shù)時期屬于從屬和陪襯角色,環(huán)繞在「主角」獸面紋兩側。 商周時期,青銅容器上出現(xiàn)頻率最高也是最主要的紋飾就是獸面紋,即傳統(tǒng)意義上的饕餮(tāo tiè)紋。它的主要特征是一個正面獸頭,對稱的雙腳、雙眉、雙耳、及鼻、口、頷,有的兩側還有長條狀的軀干、四肢、爪、尾等。 而獸面紋之所以長期被稱為饕餮紋,是因為古代金石學家認為這一紋飾與《山海經(jīng)》《呂氏春秋》《左傳》等文獻中,記載的神獸饕餮十分相近,都有著巨目、咧口、獠牙,兇狠又神秘,由虎、牛、羊、鹿等動物的特征組合而成,是原始祭祀的符號象征。 由于這種神獸在當時,既被當作戰(zhàn)爭勝利的標志,也被視為墓主靈魂的守護神,在商人尚武、敬鬼神的兩大傳統(tǒng)中都占據(jù)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這一時期的青銅器中占有重要位置。 此外,青銅器上獸面紋的威嚴性與其在形式上對稱、均衡的特點,可以產(chǎn)生極大的震撼效果,給人心理壓力,正好與禮祀過程中溝通天地所需的氛圍不謀而合,可謂是完美符合統(tǒng)治者的需求。 上海市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晚商時期的獸面紋鼎。 圖片來源:Wikipedia 等到西周中晚期,青銅器上的紋飾便成了竊曲紋。 何為竊曲紋?《呂氏春秋》中說: 周鼎有竊曲,狀甚長,上下皆曲。 看了這句話,是不是有種「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的感覺? 直到近代,古文字學家容庚先生對竊曲紋重新梳理后,我們才有了一個相對清晰的認識。 容庚先生認為:竊曲紋中多含有目形和獸角的形狀,故知其應從動物形狀變化而來。 后來,很多學者在繼承這一觀點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竊曲紋其實是獸面紋經(jīng)過蛻變后的變種,是一種變形獸體紋。 而除去傳承獸面紋這一保留宗教色彩的說法外,相當一部分學者還認為,從獸面紋到竊曲紋的變化符合當時社會總體發(fā)展的刪繁就簡原則。 隨著社會事物日趨繁雜,青銅器上的紋飾會相對變得更加簡約。同時,周人重銘文,因此紋飾的地位總體下降,開始「退居二線」。這可能也是推動獸面紋蛻化為竊曲紋的一大重要原因。 陜西澄城「11.25」特大盜掘古墓案追繳回來的一件西周時期的竊曲紋青銅簋,被定為一級文物。 圖片來源:Wikipedia Commons / 03 / 不能遺忘的青銅器 當文物遇見文字,產(chǎn)生的不僅是疑問,還有碰撞而出的火花。 一件件頭頂生冷怪字的精美文物正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物質(zhì)載體,因而「辨物、識字、認圖」既是我們博聞增知的一個有效途徑,也是切身感知中華傳統(tǒng)文化溫度和厚度的直接過程。 而文物中的青銅器,也為我們重新上了一堂識字課,逼迫我們不得不狂翻字典。 鼎、爵、矛、戟、尊、盤、壺,這些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那嚆~器,識字加認物,輕松又舒服。 可青銅器中,多的是簋、鬲、甗、匜、盨(xǔ)、罍(léi)、斝(jiǎ)這些你平時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實物只在博物館看得到,電腦上打字得「翻山越嶺」往后找的冷僻漢字。 不過現(xiàn)在,著名考古學家、商周青銅器研究專家王世民先生,愿意幫助你來認識這一個個生僻但優(yōu)美的漢字,識別那一幅幅意蘊豐富的圖案,了解那一件件形態(tài)各異又巧奪天工的青銅器。 王世民,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學術資料整理工作,致力于中國考古學史和商周青銅器研究。曾負責《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考古學卷」考古學史部分的編撰工作;任《殷周金文集成》的項目負責人;參與《中國青銅器全集》、「夏商周斷代工程」等國家重點科研項目;著有《考古學史與商周銅器研究》、合著有《西周青銅器》等書。 經(jīng)歷了認字、辨物、識圖,便到了最后一步:「見(xiàn)人」。 考古學上講「透物見人」,指的是透過古代器物認識背后的人和凝結的文化。 可以說,了解青銅器,才能了解中國。 對于青銅器,我們最熟知的莫過于鼎。 鼎不僅是商周時期烹煮肉類的實用器,也是重要的禮器之一,經(jīng)常用于大型宴饗和祭祀場合。 同時,鼎也象征著最高權力,禹鑄九鼎象征九州、問鼎中原等傳說故事,都體現(xiàn)了鼎的重要性。 大家最熟悉的商代晚期的司母戊鼎,有些學者也將其稱為后母戊鼎,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圖片來源:搜狐 不過,因為鼎太過光彩奪目,貫穿整個青銅時代,致使很多經(jīng)常與其「聯(lián)袂演出」的其他青銅器成了大多數(shù)人視線中的盲區(qū),「備受冷落」。 下面這些青銅器往往藏在隱秘的角落,有著冷僻的名字,用途也少有人知。 不妨來檢驗下,你的青銅器鑒定水平達到了幾級~ / 01 / 典型青銅器 ![]() 簋(guǐ) 一般與鼎搭配使用,在商周墓葬中經(jīng)常與鼎同出。 周禮規(guī)定: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這說明,簋同樣是當時的重要禮器,是區(qū)分身份等級高低的重要標志,商周時期「藏禮于器」的特征由此可見一斑。 簋的特點為:敞口、深腹、圈足、無耳或有耳。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它主要用于盛放蒸煮熟的谷物和一些肉類,是當時普遍使用的盛食器。 因此,如果說鼎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所用的大鍋,簋就相當于如今的碗,專用來盛放飯食。 ![]() 鬲(lì) 殷商時期的主要煮食器,一般分為陶鬲和青銅鬲兩種,最大特點是三足中空,這也是鼎、鬲之間最大的區(qū)別。三足中空使受熱面積加大,便于加熱,食物也能更快地煮熟,堪稱最早的「節(jié)能典范」。 既然有煮食器和蒸食器,有了「鍋」和「碗」,那么相應的「蒸籠」也必不可少。 這就是當時的「蒸籠」,「綜合型選手」: ![]() 甗(yǎn) 甗是當時的一種蒸食器,由甑(zèng)和鬲組成,上甑下鬲,也正是甗字的構成方式。 甑是甗的上半部分,用來放置要蒸的食物,通過帶孔的箅(bì)與下半部分的鬲相連接,利用鬲中的蒸汽蒸熟食物,相當于現(xiàn)在的籠屜。下邊的鬲用來放水,相當于蒸鍋的鍋。二者完美融合,有機統(tǒng)一。 同時,甗也是兩周時期重要的隨葬禮器,一般分體甗和連體甗兩種樣式。 ![]() 匜(yi) 西周時期的一種水器,形狀似瓢,前面有流,后面有鋬(pàn,器物的把手),但用法更接近現(xiàn)在的茶壺,更像是一柄「反向水瓢」或者是「無蓋水壺」。 周禮記載,匜主要用于沃盥之禮。 什么是「沃盥禮」?「沃」是澆水,「盥」是洗手洗臉,所以其實就類似于現(xiàn)在的「飯前便后要洗手」。 當然,古代這是非常重要的禮節(jié),祭祀等重大儀式或行禮之前必行沃盥禮。 / 02 / 畫的是什么? 除了這些生僻字和形狀各異的青銅器外,很多人可能還會對青銅器表面,那些精美又復雜的刻畫紋飾感到疑惑: 那些紋飾畫的究竟是什么?有什么特殊內(nèi)涵? 以商周時期來說,主要流行的紋飾有鳥紋、獸面紋、竊曲紋、波浪紋、鱗紋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前三種。 青銅器上的鳥形紋飾,最早出現(xiàn)于殷墟時期,沒落于西周中晚期后。它們形態(tài)各異,不過大體都呈明顯的鳥狀。 一般認為,鳥紋與傳說中的「玄鳥」關系密切,「玄鳥」也被認為是殷商的祖先?!对娊?jīng)·商頌·玄鳥》中有: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古文字學家于省吾先生也認為,玄鳥是商人的原始圖騰,在當時象征著對太陽和風的崇拜。因為會飛,離天更近,也被視為溝通人神的信使,所以出現(xiàn)在重要的青銅禮器之上,也反映出早期中國濃重的巫術色彩。 ![]() 故宮博物院珍藏的鳳鳥紋爵,右邊是其紋飾拓片。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商滅亡后,鳥紋地位逐漸下降,大多數(shù)時期屬于從屬和陪襯角色,環(huán)繞在「主角」獸面紋兩側。 商周時期,青銅容器上出現(xiàn)頻率最高也是最主要的紋飾就是獸面紋,即傳統(tǒng)意義上的饕餮(tāo tiè)紋。它的主要特征是一個正面獸頭,對稱的雙腳、雙眉、雙耳、及鼻、口、頷,有的兩側還有長條狀的軀干、四肢、爪、尾等。 而獸面紋之所以長期被稱為饕餮紋,是因為古代金石學家認為這一紋飾與《山海經(jīng)》《呂氏春秋》《左傳》等文獻中,記載的神獸饕餮十分相近,都有著巨目、咧口、獠牙,兇狠又神秘,由虎、牛、羊、鹿等動物的特征組合而成,是原始祭祀的符號象征。 由于這種神獸在當時,既被當作戰(zhàn)爭勝利的標志,也被視為墓主靈魂的守護神,在商人尚武、敬鬼神的兩大傳統(tǒng)中都占據(jù)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這一時期的青銅器中占有重要位置。 此外,青銅器上獸面紋的威嚴性與其在形式上對稱、均衡的特點,可以產(chǎn)生極大的震撼效果,給人心理壓力,正好與禮祀過程中溝通天地所需的氛圍不謀而合,可謂是完美符合統(tǒng)治者的需求。 ![]() 上海市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晚商時期的獸面紋鼎。 圖片來源:Wikipedia 等到西周中晚期,青銅器上的紋飾便成了竊曲紋。 何為竊曲紋?《呂氏春秋》中說: 周鼎有竊曲,狀甚長,上下皆曲。 看了這句話,是不是有種「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的感覺? 直到近代,古文字學家容庚先生對竊曲紋重新梳理后,我們才有了一個相對清晰的認識。 容庚先生認為:竊曲紋中多含有目形和獸角的形狀,故知其應從動物形狀變化而來。 后來,很多學者在繼承這一觀點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竊曲紋其實是獸面紋經(jīng)過蛻變后的變種,是一種變形獸體紋。 而除去傳承獸面紋這一保留宗教色彩的說法外,相當一部分學者還認為,從獸面紋到竊曲紋的變化符合當時社會總體發(fā)展的刪繁就簡原則。 隨著社會事物日趨繁雜,青銅器上的紋飾會相對變得更加簡約。同時,周人重銘文,因此紋飾的地位總體下降,開始「退居二線」。這可能也是推動獸面紋蛻化為竊曲紋的一大重要原因。 ![]() 陜西澄城「11.25」特大盜掘古墓案追繳回來的一件西周時期的竊曲紋青銅簋,被定為一級文物。 圖片來源:Wikipedia Commons / 03 / 不能遺忘的青銅器 當文物遇見文字,產(chǎn)生的不僅是疑問,還有碰撞而出的火花。 一件件頭頂生冷怪字的精美文物正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物質(zhì)載體,因而「辨物、識字、認圖」既是我們博聞增知的一個有效途徑,也是切身感知中華傳統(tǒng)文化溫度和厚度的直接過程。 而文物中的青銅器,也為我們重新上了一堂識字課,逼迫我們不得不狂翻字典。 鼎、爵、矛、戟、尊、盤、壺,這些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那嚆~器,識字加認物,輕松又舒服。 可青銅器中,多的是簋、鬲、甗、匜、盨(xǔ)、罍(léi)、斝(jiǎ)這些你平時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實物只在博物館看得到,電腦上打字得「翻山越嶺」往后找的冷僻漢字。 不過現(xiàn)在,著名考古學家、商周青銅器研究專家王世民先生,愿意幫助你來認識這一個個生僻但優(yōu)美的漢字,識別那一幅幅意蘊豐富的圖案,了解那一件件形態(tài)各異又巧奪天工的青銅器。 ![]() 王世民,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學術資料整理工作,致力于中國考古學史和商周青銅器研究。曾負責《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考古學卷」考古學史部分的編撰工作;任《殷周金文集成》的項目負責人;參與《中國青銅器全集》、「夏商周斷代工程」等國家重點科研項目;著有《考古學史與商周銅器研究》、合著有《西周青銅器》等書。 經(jīng)歷了認字、辨物、識圖,便到了最后一步:「見(xiàn)人」。 考古學上講「透物見人」,指的是透過古代器物認識背后的人和凝結的文化。 可以說,了解青銅器,才能了解中國。 對于青銅器,我們最熟知的莫過于鼎。 鼎不僅是商周時期烹煮肉類的實用器,也是重要的禮器之一,經(jīng)常用于大型宴饗和祭祀場合。 同時,鼎也象征著最高權力,禹鑄九鼎象征九州、問鼎中原等傳說故事,都體現(xiàn)了鼎的重要性。 ![]() 大家最熟悉的商代晚期的司母戊鼎,有些學者也將其稱為后母戊鼎,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圖片來源:搜狐 不過,因為鼎太過光彩奪目,貫穿整個青銅時代,致使很多經(jīng)常與其「聯(lián)袂演出」的其他青銅器成了大多數(shù)人視線中的盲區(qū),「備受冷落」。 下面這些青銅器往往藏在隱秘的角落,有著冷僻的名字,用途也少有人知。 不妨來檢驗下,你的青銅器鑒定水平達到了幾級~ / 01 / 典型青銅器 ![]() 簋(guǐ) 一般與鼎搭配使用,在商周墓葬中經(jīng)常與鼎同出。 周禮規(guī)定: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這說明,簋同樣是當時的重要禮器,是區(qū)分身份等級高低的重要標志,商周時期「藏禮于器」的特征由此可見一斑。 簋的特點為:敞口、深腹、圈足、無耳或有耳。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它主要用于盛放蒸煮熟的谷物和一些肉類,是當時普遍使用的盛食器。 因此,如果說鼎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所用的大鍋,簋就相當于如今的碗,專用來盛放飯食。 ![]() 鬲(lì) 殷商時期的主要煮食器,一般分為陶鬲和青銅鬲兩種,最大特點是三足中空,這也是鼎、鬲之間最大的區(qū)別。三足中空使受熱面積加大,便于加熱,食物也能更快地煮熟,堪稱最早的「節(jié)能典范」。 既然有煮食器和蒸食器,有了「鍋」和「碗」,那么相應的「蒸籠」也必不可少。 這就是當時的「蒸籠」,「綜合型選手」: ![]() 甗(yǎn) 甗是當時的一種蒸食器,由甑(zèng)和鬲組成,上甑下鬲,也正是甗字的構成方式。 甑是甗的上半部分,用來放置要蒸的食物,通過帶孔的箅(bì)與下半部分的鬲相連接,利用鬲中的蒸汽蒸熟食物,相當于現(xiàn)在的籠屜。下邊的鬲用來放水,相當于蒸鍋的鍋。二者完美融合,有機統(tǒng)一。 同時,甗也是兩周時期重要的隨葬禮器,一般分體甗和連體甗兩種樣式。 ![]() 匜(yi) 西周時期的一種水器,形狀似瓢,前面有流,后面有鋬(pàn,器物的把手),但用法更接近現(xiàn)在的茶壺,更像是一柄「反向水瓢」或者是「無蓋水壺」。 周禮記載,匜主要用于沃盥之禮。 什么是「沃盥禮」?「沃」是澆水,「盥」是洗手洗臉,所以其實就類似于現(xiàn)在的「飯前便后要洗手」。 當然,古代這是非常重要的禮節(jié),祭祀等重大儀式或行禮之前必行沃盥禮。 / 02 / 畫的是什么? 除了這些生僻字和形狀各異的青銅器外,很多人可能還會對青銅器表面,那些精美又復雜的刻畫紋飾感到疑惑: 那些紋飾畫的究竟是什么?有什么特殊內(nèi)涵? 以商周時期來說,主要流行的紋飾有鳥紋、獸面紋、竊曲紋、波浪紋、鱗紋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前三種。 青銅器上的鳥形紋飾,最早出現(xiàn)于殷墟時期,沒落于西周中晚期后。它們形態(tài)各異,不過大體都呈明顯的鳥狀。 一般認為,鳥紋與傳說中的「玄鳥」關系密切,「玄鳥」也被認為是殷商的祖先?!对娊?jīng)·商頌·玄鳥》中有: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古文字學家于省吾先生也認為,玄鳥是商人的原始圖騰,在當時象征著對太陽和風的崇拜。因為會飛,離天更近,也被視為溝通人神的信使,所以出現(xiàn)在重要的青銅禮器之上,也反映出早期中國濃重的巫術色彩。 ![]() 故宮博物院珍藏的鳳鳥紋爵,右邊是其紋飾拓片。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商滅亡后,鳥紋地位逐漸下降,大多數(shù)時期屬于從屬和陪襯角色,環(huán)繞在「主角」獸面紋兩側。 商周時期,青銅容器上出現(xiàn)頻率最高也是最主要的紋飾就是獸面紋,即傳統(tǒng)意義上的饕餮(tāo tiè)紋。它的主要特征是一個正面獸頭,對稱的雙腳、雙眉、雙耳、及鼻、口、頷,有的兩側還有長條狀的軀干、四肢、爪、尾等。 而獸面紋之所以長期被稱為饕餮紋,是因為古代金石學家認為這一紋飾與《山海經(jīng)》《呂氏春秋》《左傳》等文獻中,記載的神獸饕餮十分相近,都有著巨目、咧口、獠牙,兇狠又神秘,由虎、牛、羊、鹿等動物的特征組合而成,是原始祭祀的符號象征。 由于這種神獸在當時,既被當作戰(zhàn)爭勝利的標志,也被視為墓主靈魂的守護神,在商人尚武、敬鬼神的兩大傳統(tǒng)中都占據(jù)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這一時期的青銅器中占有重要位置。 此外,青銅器上獸面紋的威嚴性與其在形式上對稱、均衡的特點,可以產(chǎn)生極大的震撼效果,給人心理壓力,正好與禮祀過程中溝通天地所需的氛圍不謀而合,可謂是完美符合統(tǒng)治者的需求。 ![]() 上海市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晚商時期的獸面紋鼎。 圖片來源:Wikipedia 等到西周中晚期,青銅器上的紋飾便成了竊曲紋。 何為竊曲紋?《呂氏春秋》中說: 周鼎有竊曲,狀甚長,上下皆曲。 看了這句話,是不是有種「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的感覺? 直到近代,古文字學家容庚先生對竊曲紋重新梳理后,我們才有了一個相對清晰的認識。 容庚先生認為:竊曲紋中多含有目形和獸角的形狀,故知其應從動物形狀變化而來。 后來,很多學者在繼承這一觀點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竊曲紋其實是獸面紋經(jīng)過蛻變后的變種,是一種變形獸體紋。 而除去傳承獸面紋這一保留宗教色彩的說法外,相當一部分學者還認為,從獸面紋到竊曲紋的變化符合當時社會總體發(fā)展的刪繁就簡原則。 隨著社會事物日趨繁雜,青銅器上的紋飾會相對變得更加簡約。同時,周人重銘文,因此紋飾的地位總體下降,開始「退居二線」。這可能也是推動獸面紋蛻化為竊曲紋的一大重要原因。 ![]() 陜西澄城「11.25」特大盜掘古墓案追繳回來的一件西周時期的竊曲紋青銅簋,被定為一級文物。 圖片來源:Wikipedia Commons / 03 / 不能遺忘的青銅器 當文物遇見文字,產(chǎn)生的不僅是疑問,還有碰撞而出的火花。 一件件頭頂生冷怪字的精美文物正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物質(zhì)載體,因而「辨物、識字、認圖」既是我們博聞增知的一個有效途徑,也是切身感知中華傳統(tǒng)文化溫度和厚度的直接過程。 而文物中的青銅器,也為我們重新上了一堂識字課,逼迫我們不得不狂翻字典。 鼎、爵、矛、戟、尊、盤、壺,這些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那嚆~器,識字加認物,輕松又舒服。 可青銅器中,多的是簋、鬲、甗、匜、盨(xǔ)、罍(léi)、斝(jiǎ)這些你平時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實物只在博物館看得到,電腦上打字得「翻山越嶺」往后找的冷僻漢字。 不過現(xiàn)在,著名考古學家、商周青銅器研究專家王世民先生,愿意幫助你來認識這一個個生僻但優(yōu)美的漢字,識別那一幅幅意蘊豐富的圖案,了解那一件件形態(tài)各異又巧奪天工的青銅器。 ![]() 王世民,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學術資料整理工作,致力于中國考古學史和商周青銅器研究。曾負責《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考古學卷」考古學史部分的編撰工作;任《殷周金文集成》的項目負責人;參與《中國青銅器全集》、「夏商周斷代工程」等國家重點科研項目;著有《考古學史與商周銅器研究》、合著有《西周青銅器》等書。 經(jīng)歷了認字、辨物、識圖,便到了最后一步:「見(xiàn)人」。 考古學上講「透物見人」,指的是透過古代器物認識背后的人和凝結的文化。 可以說,了解青銅器,才能了解中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