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還是李白。 直接上詩: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詩意太好懂了,就是天空中所有的鳥都飛走,只留下一朵孤獨的云彩,而且閑的難受。 誰跟誰能夠久處不厭呢? 大概只有這座敬亭山吧? 詩人也是沒誰了吧?思來想去,看著天空,望著孤云,再低頭環(huán)顧自己周圍,除了山,在也沒有別的了。而且山居日久,它也從來沒有嫌棄過自己,沒有覺得自己厭煩。 山,被詩人賦予了眼睛和感情。 那么詩人自己呢?顯然他也非常喜歡待在這里的感覺,因為我們注意到他第三句說的是兩不厭而不是不厭我。 此時詩人剛從長安離開,賜金還山,對于他內(nèi)心而言,其實是莫大的失落。千金散盡還復(fù)來,但是理想的失去呢?也能輕易找回來嗎? 寄情山水,成了詩人的一種解脫,末句用只有二字,也是決絕的告訴那個不識自己的帝王,你不知己,就不如這座山。 其實,李白這首詩還揭示了一個普遍的道理,人這一生中,很多時候能夠與你相看兩不厭的,或許還就是山山水水或者花花草草之類的事物,而想要遇見這樣一個久處不厭的人,真的是太難了。 不說絕對沒有,但的確難找! 所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