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一上臺,就執(zhí)行全面軍事化的國策。 納粹建立了許多準軍事組織,保證所有年齡段和職業(yè)都能找到“歸宿”。 成年男性加入黨衛(wèi)軍,年輕人加入希特勒青年團,主婦們可以加入納粹黨婦女聯合會,留給小女生的還有德國少女聯盟。 一家子說不定可以在納粹黨代會上碰頭,開個家庭聚會。 德國街頭到處都是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制服,以至于老百姓調侃說國防軍只能穿便裝上街才能和其他人區(qū)分開。 1933年10月,德國宣布退出國際聯盟和世界裁軍會議,擺脫了一切國際束縛。 1935年3月,希特勒公然撕毀《凡爾賽和約》,違背條約規(guī)定的十萬國防軍限額,擴充德軍。 希特勒早在3年前就表示,德國軍隊由“十萬人或二十萬人還是三十萬人”組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擁有八百萬常備軍”! 1936年3月,德國單方面違背《凡爾賽和約》,派兵進駐禁止駐防的萊茵區(qū)。 面對德國的公開挑釁,英法卻置之不理。 當時法德邊境的法軍多達十三萬,人數遠遠多于德軍。 希特勒說:“如果當時法國人真向萊茵區(qū)進軍,我們就只有撤退,別無他法,因為我們當時擁有的軍力連稍微抵抗一下都辦不到。” 可法軍卻眼睜睜看著德軍進駐萊茵區(qū)。 沒多久,希特勒又和墨索里尼一起出兵干涉西班牙內戰(zhàn)。 這是德意“鋼鐵同盟”的第一步。 英法再一次退縮,默許納粹德國的“禿鷹軍團”進入西班牙。 希特勒大受鼓舞,他的下一個目標是吞并奧地利。 這個任務難度不大。 奧匈帝國在一戰(zhàn)戰(zhàn)敗后解體為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中歐小國。 其中奧地利與德國“同文同種”,都是德意志民族為主體的國家,而且早有納粹分子活動。 1938年2月,希特勒把奧地利總理舒施尼格召到自己的山莊,迫使他同意任命奧地利納粹首領賽斯-英夸特為內政部長。 舒施尼格回國后,企圖發(fā)起公投決定奧地利獨立問題。 希特勒威脅出兵侵略奧地利,舒施尼格不得不辭職讓位給賽斯-英夸特。 3月12日,新總理賽斯-英夸特宣布奧地利并入德國。 希特勒完成了連俾斯麥也不曾實現的偉業(yè)——德奧統(tǒng)一。 元首的威望空前高漲,他的肖像被印在德國郵票上,如同古羅馬人在錢幣上印皇帝頭像一樣。 下一個受害者是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地處歐洲中心,戰(zhàn)略位置緊要,工業(yè)也很發(fā)達。 它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有很多德意志人居住在西北邊境的蘇臺德區(qū)。 德奧合并后,捷克斯洛伐克陷入被德國半包圍的狀態(tài)。 希特勒咆哮道:“把捷克斯洛伐克從地圖上抹掉,是我不可動搖的意志!” 但捷克斯洛伐克自身有一定的實力。 該國著名的斯科達兵工廠,產量一度相當于英國各兵工廠總和。 它生產的槍械遠銷中國,捷克造機槍是抗戰(zhàn)歷史上的明星武器。 而且,捷克斯洛伐克同英、法、蘇都訂有盟約。 一旦開戰(zhàn),德國說不定要三面受敵。 對此,希特勒發(fā)揮了其嫻熟的外交技巧。 他一方面宣布蘇臺德區(qū)是德意志人聚居區(qū),根據民族自決原則,應該實現“自治”。 另外他又聲明,這是德國最后一次領土要求。 面對咄咄逼人的希特勒,英國和法國選擇了“綏靖政策”。 這種政策的要點在于犧牲弱小國家,滿足德國擴張的愿望,避免本國卷入戰(zhàn)亂而英法兩國更希望禍水東引,讓希特勒和斯大林兩虎相爭,自己則坐收漁翁之利。 為此,1938年9月,年近70的英國首相張伯倫,多次飛往德國,只為向希特勒“尋求和平解決辦法”。 希特勒表示,如果不割占蘇臺德區(qū)就直接出兵。 最終,英法決定犧牲捷克斯洛伐克。 兩國照會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一旦拒絕英法建議,就要負挑起戰(zhàn)爭的責任,而且不會得到任何支持。 遭到侵略威脅的小國,如果不乖乖割讓領土,就要擔負挑起戰(zhàn)爭的責任,這真是奇特到極點的邏輯。 1938年9月29日,這出丑劇終于演到終幕。 在德國慕尼黑召開了英法德意四國首腦會議。 墨索里尼根據德國外交部幾個小時前交給他的建議,提出了解決方案。 次日凌晨,他們背著捷克斯洛伐克簽訂了著名的慕尼黑協定,將蘇臺德區(qū)割讓給德國。 而捷政府代表則在旁邊的房間里等待,直到協定簽訂后才得到通知。 張伯倫打著哈欠,滿不在乎地把協定文本交給了可憐的捷方代表。 蘇聯聞訊后,表示愿意履行盟約出兵支援。 但蘇聯和德、捷都沒有交界。 卡在援捷要道上的波蘭,此時正忙著趁火打劫,割占了捷境內波蘭人聚居的切欣地區(qū)。 捷克斯洛伐克單憑自身的力量無法抵御德國,只能接受慕尼黑協定。 這是小國的悲哀。 張伯倫鐵了心向德國讓步,當時還是議員的丘吉爾提出加強英國防務,張伯倫卻建議他“吃一片阿司匹林”。 在英法的配合下,希特勒兵不血刃取得了大片土地。 張伯倫反而吹牛說:“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 他在家信里說:“通過運用小心謹慎的外交活動,我們可以防止戰(zhàn)爭,也許可以無限期地防止。” 他似乎忘記了,法國人預言的二十年休戰(zhàn),就要結束了。 慕尼黑協定沒有滿足希特勒的野心,反而增強了德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加速了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 蘇臺德區(qū)絕不是希特勒的最終目標。 1939年3月,德軍開進布拉格,失去邊境防御的捷克人束手就擒。 希特勒接著威脅波蘭,要求索回《凡爾賽條約》規(guī)定為自由市,接受波蘭管轄的但澤,這就是所謂的“但澤或戰(zhàn)爭”。 英法已經無法再退讓了。 張伯倫被迫在下院宣布,英國將保證波蘭的獨立。 歐洲局勢已經到了一觸即發(fā)的關頭。 隨后德國和意大利簽訂了《德意友好同盟條約》,兩國結成“鋼鐵同盟”,約定戰(zhàn)時互相援助。 此時,英法必須和蘇聯聯合起來,才能遏制德國開戰(zhàn)的企圖。 4月,英法蘇開始嘗試結盟會談。 8月,三國在蘇聯舉行軍事談判。 但英法并未意識到形勢的緊迫,他們派往蘇聯的代表,竟然是慢悠悠乘船過去,和去年張伯倫飛往德國進行談判產生鮮明對比。 英國代表團團長僅僅是一名退役的海軍上將,他甚至都沒有簽約的授權。 蘇聯人很快失去了耐心,21日,蘇方聲明長期休會。 這一天英國代表簽訂軍事條約的全權證書才寄到,很明顯代表團團長已經用不著了。 希特勒當然不會放過拉攏蘇聯的機會。 8月23日,納粹德國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訪蘇,隨即和斯大林、蘇聯外長莫洛托夫會談,當晚就和莫洛托夫簽署了為期十年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該條約還有個秘密附屬議定書,蘇德兩國劃分了在東歐的勢力范圍。 雖然歷史證明,一般德國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都是用來撕毀的,但該條約使德國在二戰(zhàn)初期避免兩線作戰(zhàn)。 蘇聯也贏得了一段備戰(zhàn)時間,不至于首先就和德國單獨開戰(zhàn)。 不過,許多人認為同納粹德國講和、一起宰割小國是可恥的。 納粹德國的高官們?yōu)槔镔e特洛甫的外交勝利而欣喜。 現在,希特勒的戰(zhàn)車可以放開油門向波蘭碾壓過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