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名小白,齊國君主,在其相管仲的輔佐下,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管仲,名夷吾,字仲,又稱管叔、管敬仲,齊桓公稱其為仲父,潁上(潁水之濱)人,他的祖先是周的同姓管國的后裔。 管仲自幼貧困,但聰明好學,通詩書,懂禮儀,會駕車,善射箭。 鮑叔牙與管仲一直是最要好的朋友。 年輕時,兩人到南陽經(jīng)商,在分錢時,管仲總要多拿一些。 鮑叔牙知道他要贍養(yǎng)老母,家里很窮,不認為他是貪心。 管仲與鮑叔牙一起去打仗,參戰(zhàn)三次,逃跑三次。 鮑叔牙不認為他怯懦,知道他要活著供養(yǎng)老母。 管仲曾三次做官,三次被國君罷職,鮑叔牙不認為他無能,而說他是沒有遇到機會。 管仲感動地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齊襄公時,鮑叔牙和管仲分別任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的師傅。 齊襄公荒淫暴虐,國政混亂。 管、鮑二人預感到齊國將發(fā)生大亂,于是,管仲和召忽保護公子糾避難魯國,鮑叔牙保護公子小白逃到莒國。 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公孫無知殺死齊襄公,自立為國君。 次年春,齊雍稟殺公孫無知,一時齊國無君,一片混亂。 齊正卿高傒自幼與公子小白相好,馬上派人送信請公子小白回國繼位。 魯莊公聽到公孫無知被殺的消息,決定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國繼位,先派管仲帶兵去堵截自莒往齊的道路,防備公子小白捷足先登。 管仲趕到目的地時,公子小白一行正乘車自莒飛馳而來,管仲一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帶鉤,公子小白佯裝中箭倒下。 管仲以為公子小白已死,派人飛馬去魯報捷。 魯莊公認為大局已定,帶了軍隊,姍姍而行,用了六天時間,才將公子糾送到齊國邊境。 這時,公子小白已經(jīng)趕到臨淄,在高氏和國氏的擁戴下繼位,為齊桓公,并派兵到邊境迎擊魯軍。 雙方的軍隊在乾時遭遇,魯軍大敗,莊公丟棄兵車,乘輕車逃回魯國。 秦子、梁子打著莊公的旗號誘騙齊軍,被齊軍俘虜。 鮑叔牙親自帶兵出境,向魯國進攻,并派人送給魯莊公一封信,信中寫道:“子糾是齊君的兄弟,不忍心殺他,請魯國將他殺了。召忽和管仲是齊君的仇人,請將他倆交來,斫成肉泥。否則,我軍將要包圍魯國!” 魯莊公不得不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自請送回齊國就死。 管仲被用囚車送至邊境,他的老友鮑叔牙在那里迎接,當即為他解除桎梏,帶去齋沐,然后受齊桓公召見。 原來,齊桓公即位以后很想將管仲殺死,以報一箭之仇。 鮑叔牙勸阻道:“君上如果只求治理齊國,有高傒和鮑叔牙就足夠了。君上如果想創(chuàng)霸主之業(yè),非管仲不可。管仲在哪國,哪國就會強盛,機不可失!” 桓公聽從了鮑叔牙的意見,假稱要殺仇人,將管仲召回齊國,并立即召見,與其商談成就霸主之業(yè)的辦法,大喜過望,以其為大夫,主持國政。 不久,就拜為國相,位在鮑叔牙、隰朋、高傒三大夫之上。 管仲認為政事的根本在順民心,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span> 因而,他推行政事,總是從齊國的實際出發(fā),盡量和民眾的好惡保持一致,在整飭舊法的基礎上,對各項制度加以改進和創(chuàng)新,使其簡單易行,而最終達到通貨積財、富國強兵的目的。 管仲和齊桓公的改革首先從發(fā)展農(nóng)業(yè)和工商業(yè)幵始。 管仲說:“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 根據(jù)私田大量出現(xiàn)的實際,他在繼續(xù)維持井田疇均的同時,對私田“相地而衰征”,就是丈量土地,依據(jù)其肥瘠和排灌條件,確定不同的賦稅等級,使賦稅負擔趨于合理,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針對齊國偏處海濱,多山少田,從太公開始,就注意發(fā)展魚鹽之利和鼓勵女紅(紡織刺繡)的實際,他在山澤設三虞官和三衡官進行管理,以促進漁鹽業(yè)的繼續(xù)發(fā)展。 讓工匠們居住一起,以便其切磋手藝,提高技術,出售產(chǎn)品。 鼓勵商人們根據(jù)民眾的需要和本地貨源的豐歉,到各地以有易無,買賤賣貴,獲取贏利。 還特別在齊國東部邊境的東萊,設置與境外進行魚鹽貿(mào)易的關市,并鼓勵商人們向各國販賣毛皮、繒帛和賞玩之物,而不征收關稅。 為了方便商品流通,設鐵官鑄造錢幣,設輕重九府,收散糧食和各種物品,控制物價。 在政事方面,對居民實行國野分治的辦法,國都及城郊為國,其他地方為鄙野。 在國中設置二十一鄉(xiāng),包括工、商之鄉(xiāng)六,士鄉(xiāng)十五。 每五家為一軌,設軌長。 每十軌為一里,設里司。 每四里為一連,設連長。 每十連為一鄉(xiāng),設良人。 根據(jù)三類鄉(xiāng)的劃分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稱為三官,由三位宰臣分別主持。 鄙野的居民,以三十家為一邑,設邑司。 十邑為一卒,設卒帥。 十卒為一鄉(xiāng),設鄉(xiāng)帥。 三鄉(xiāng)為一縣,設縣帥。 十縣為一屬,設大夫。 全國共計五屬,設五大夫分別治理。 明確劃分各級官員的職掌,罪獄由屬大夫判理,劃分田界由縣帥負責,一般政事由鄉(xiāng)帥處理。 要求他們各自負責自己的事務,不許出現(xiàn)邪辟懈怠、荒廢政事的情況。 每年正月,五屬大夫朝見桓公,向其述職?;腹鶕?jù)其政績進行獎懲。 在軍事方面,實行地方行政組織和兵制合一的制度。 規(guī)定,士鄉(xiāng)的居民必須服兵役,每家出一人為士卒,每軌組成一伍,由軌長率領。 每里五十人為一小戎,由里司率領。 每連二百人為卒,由連長率領。 每鄉(xiāng)二千人為一旅,由良人率領。 五鄉(xiāng)一萬人,為一軍。 十五鄉(xiāng)士卒共組建三軍,分別由齊桓公、國子和高子統(tǒng)帥。 兵民合一,農(nóng)閑時以圍獵的方法進行訓練,有戰(zhàn)事時出征,戰(zhàn)斗力很強,國家也不必支付養(yǎng)兵的費用。 為了解決兵器不足的問題,規(guī)定,犯罪可以用盔甲和武器贖罪。 犯重罪的用犀甲和一支戟贖,犯輕罪的用飾以繡革的盾和一支戟贖,犯小罪的以金贖,訴訟成功的交一束箭的費用。 交來的美金(銅)用以鑄兵器,交來的惡金(鐵)用以鑄農(nóng)具。 由此,齊國的甲胄兵器都充實起來。 經(jīng)過這些改革,齊的國力日益強盛,社會日漸安定。 然后就將精力用于對外,謀求對諸侯發(fā)號施令。 桓公和管仲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親鄰國,樹威望,征淫亂,立信譽。 齊國致力于與魯國修好,將以前侵占的棠、潛二邑還給魯國,使其成為南邊的屏障。 致力于與衛(wèi)國友好,將以前侵占的臺、原、姑、漆里四邑還給衛(wèi)國,使其成為西邊的屏障。 致力于與燕國友好,將以前侵占的柴夫、吠狗二邑還給燕國,使其成為北邊的屏障。 歸還了三國的舊邑以后,齊國恢復了舊日的疆界,南至泰山北麓,西到濟水,北到大河,東到紀酅。 宋國一直是齊的盟友,曾兩次參與對魯?shù)膽?zhàn)役。 桓公四年(前682),宋國發(fā)生內(nèi)亂,宋閔公被殺,靠曹國的幫助,才立了宋桓公。 次年春,齊桓公召集宋、陳、蔡、邾四君在北杏舉行盟會,齊桓公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 后來,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又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周僖王的名義,糾結諸侯之兵伐宋,迫使宋國與其媾和,樹立了齊在諸侯國中的威望。 對于那些邪辟昏亂的諸侯,齊桓公也出兵征討,滅了郯、譚、遂等一些不馴服的小國。 桓公十四年(前672),陳國發(fā)生內(nèi)亂,陳厲公的兒子陳完逃到齊國,齊桓公對他極為禮遇,要以他為卿,陳完辭讓,就任工正。 齊桓公的女兒哀姜(《史記》說是妹妹,但年齡不對)是魯閔公的母親,與魯公子慶父淫亂。 桓公二十六年(前660),慶父殺了閔公,哀姜還欲立慶父為君,魯人另立僖公為君。 齊桓公召回哀姜,將其殺死。 當時,北方的戎狄和南方的楚國(稱荊蠻)是周王室和各中原諸侯國的威脅,管仲和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作為創(chuàng)立霸業(yè)的大旗。 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侵燕,燕向齊求救。齊桓公親自率兵前往,將山戎打敗,一直追到孤竹,才回師。 燕莊公將桓公送入齊國境內(nèi),齊桓公說:“不是天子,諸侯互相送別不能出境,我不能無禮于燕?!?/span> 于是將燕莊公所到之處的齊國土地割給了燕,并叮囑燕君重修召公之政,向周王納貢。 諸侯們聽說這件事,都為齊桓公尊王攘夷的正義行動所感動,紛紛前來歸附。 桓公二十八年(前658),狄人侵擾衛(wèi)國,衛(wèi)文公向齊求援。 齊桓公率諸侯之兵制止了狄人的侵擾,為衛(wèi)國筑楚丘城。 當齊桓公忙于對付北方的戎狄時,南方的楚國乘機向北發(fā)展,連年攻鄭。 桓公三十年(前656),齊桓公會合魯、宋、陳、衛(wèi)、鄭、許、曹共八國之師,首先討伐楚的盟國蔡,蔡人反叛其君。 齊桓公乘勝前往伐楚,楚成王興師迎戰(zhàn),問道:“貴軍何故來到我國?” 管仲回答說:“當年召康公給了我先君太公討伐諸侯、夾輔周室的權力。你楚國不再進貢包茅,使周王沒有祭祀時縮酒的東西,所以來譴責。昭王當年南征再沒有回周,所以來詢問?!?/span> 楚王說:“不進貢是寡人的罪過。至于昭王出巡不回,你去問漢水吧!” 由于雙方實力相當,最后講和而去。 這一系列的行動極大地提高了齊國在諸侯中的威望,桓公三十五年(前651),齊桓公以盟主身份召集諸侯到葵丘(今河南蘭考東)會盟,魯、宋、衛(wèi)、鄭、許、曹等國的君主都來赴會,連周襄王也派周公參加,并給齊桓公賜胙(祭廟肉)、彤弓矢、大路(諸侯朝服之車),稱其為伯舅,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這一年,晉國發(fā)生爭奪君位的混亂,齊桓公前往征討,與秦國一起立晉惠公。 桓公三十七年(前649),周襄王的弟弟太叔帶與戎狄合謀伐周,齊桓公派管仲帶兵于次年將戎狄打敗,安定了王室。 襄王要以上卿之禮宴請管仲,管仲辭謝,終于以下卿禮宴管仲。 桓公四十一年(前645),管仲病逝。 臨死前,齊桓公問他:“大臣們誰可為國相?” 管仲答道:“沒有人比國君更了解大臣的了。” 桓公又問:“易牙如何?” 管仲答道:“這個人殺了自己的兒子來取悅國君,不合人情,不行!” 又問:“開方如何?” “這個人背棄親人來討好國君,不合人情,難以親近民眾?!?/span> 又問:“豎刁如何?” “這個人殘毀了自己的身體來討好國君,不合人情,難以親愛別人?!?/span> 齊桓公不聽管仲的意見,終于重用易牙等三人。 兩年后,齊桓公生病,在易牙、豎刁等人的支持下,桓公的五個兒子與太子昭爭立,用軍隊將桓公包圍于一室。 桓公饑渴難忍,于四十三年(前643)十月七日在羞憤中自殺。 公子們的軍隊互相攻打,無人替桓公收尸。 尸體在床上停放了六十七天,尸蟲滿屋都從窗戶中爬了出來。 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齊君無虧才將桓公收斂。 修遠之思評 管仲和鮑叔牙的友情,在歷史上傳為佳話。 而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更是春秋歷史上的一大盛事。 齊桓公之所以能稱霸諸侯,是因為國力強盛,親睦鄰國,挾天子以令諸侯。 但最根本的,在于其尊王攘夷的行動。 從文化學的角度說,春秋是中國多元文化不斷發(fā)育的時代。 而中原文化與戎狄文化、荊楚文化的交流和沖突,則是其中的關鍵。 尊王攘夷,打著尊奉周天子的旗號,制止戎狄和荊楚對中原的侵襲,儼然成了維護中原文化的化身,當然能得到從天子到大小諸侯的擁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