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穆王,名滿,是周昭王的兒子,周朝第五位天子。 西周初的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封建諸侯,是周的黃金時代。 但到昭王時,就出現(xiàn)了危機,當時,王道微缺,周昭王貴為天子,南巡漢水時,卻被船夫用特制的膠船暗算,溺死于江中。 周穆王繼位時已經(jīng)五十歲(有人說為“十五歲”之誤),他決心繼承文王、武王的事業(yè),恢復周王朝的威望,從多方面進行了努力。 為了加強王朝的中樞管理,穆王新設太仆一職,作為太御眾仆之長。 任命伯冏為太仆正。 太御眾仆,是天子左右負責侍奉、匡諫和傳達的官員,責任重大。 他們要照料安排天子的出入起居,要對天子勤政與否進行干預,繩愆糾謬,制止其非分之心,而且要溝通上下、發(fā)號施令,使政令通暢、民情上達。 從一定意義上說,仆臣正,天子就能正;仆臣諛,天子就會自以為是;天子的德行善惡都決定于仆臣。 太仆正為中大夫,他要嚴格挑選屬員,對太御眾仆進行管理,要求他們能對天子的道德行為進行規(guī)勸,不許他們在天子面前巧言令色諂媚阿諛,而是要充當耳目,引導天子去行善避邪。 太仆正的設立,使國家政治走上了正規(guī)。 其次,他制定了刑律,以加強對臣民的控制。
本來周的刑法十分嚴厲,共有五種,包括用刀刻面的墨刑一千條,割鼻的劓刑一千條,割腳的剕刑五百條,割閉生殖器的宮刑三百條,殺頭的大辟刑二百條。 呂侯建議仿照夏禹贖刑之法,減輕刑罰。 穆王于是下令減輕五刑,以成剛?cè)嵴敝隆?/span> 從而公布《呂刑》,宣布,允許以贖代刑,墨刑罰一百鍰,劓刑罰二百鍰,剕刑罰五百鍰,宮刑罰六百鍰,大辟刑罰一千鍰。 要求典獄之官都按法辦事,務求中正,不徇私納賄,對庶民有憐憫之心,施善政于天下。 周穆王所做的最有影響的事是西征犬戎,南攝夷人,對邊遠民族的侵擾進行了積極的防御,安定了居民,制止了掠奪。 西北地區(qū)的犬戎諸部,過去曾向周王朝貢。 到昭王時,他們逐漸強大起來,不但不再向周王納貢,有時甚至侵擾到周的王畿附近。 穆王決定親自率兵去討伐,以懲罰其不按時向王朝獻享的罪行。 大臣祭公謀父勸阻道:“不能出兵!先王顯示德行,而不炫耀武力。兵力平時蓄積著,到了時機才可以出動,這樣出動了就有威懾力。反之,炫耀武力,就會輕易用兵,出兵就沒有威懾力。所以,周公作的頌詩說:'收起干戈,藏起弓箭,我要修得美好的德行,來向全華夏推行,一定能用王道保持天下。’先王對于民眾,勉勵他們發(fā)展德行、純厚性情,增加他們的財富,改善他們的用器,使他們知道趨利避害,并以文德陶冶他們,使他們感戴恩德畏懼刑罰。所以先王能夠世代保有天下而日益強大。武王之所以用兵伐紂,并不是他喜歡用武,而是因為他殷切地體恤民眾受商王紂毒害的疾苦,用武力去為民眾除害。先王的制度,將華夏分為甸服、侯服、賓服、要服、荒服,各有不同的要求。有人不盡其義務,先要從自己方面去檢查端正,完善德行。還不行,最后才使用刑罰和武力。尤其是對待荒服的戎狄民族,更不能隨意動員民眾勞苦遠征。況且,自從大畢、伯士歸順以后,犬戎一直按要求來向王朝朝貢,天子您卻要討伐他不享之罪,豈不是違背先王的教誨,破壞先王的制度嗎!我聽說,犬戎樹立了敦厚的風尚,始終遵循古老的德行,他們有能夠抗御我們的辦法呀!” 穆王沒有聽從祭公謀父的陳詞濫調(diào),毅然率兵親征,打敗了犬戎,繳獲了四白狼、四白鹿回朝。 所謂的狼、鹿,很可能是犬戎部族的頭領,而不是字面意義上的動物。 西征犬戎的勝利,打通了周人通往西部遠方的道路。 穆王決定要到極遠的西方去看看。 傳說他讓馭手造父,趕了由八匹可以日行千里的駿馬拉的車子,離開宗周,向北馳去。 穆王乘車越漳水,出研山,到達犬戎地區(qū),受到其歡迎。 又向西行,過西隃,到河宗國,河宗國君獻給穆王束帛和玉璧,并親自擔任向?qū)?,將穆王一行送到昆侖山?/span> 從昆侖山,穆王轉(zhuǎn)向西北行,經(jīng)過赤烏氏、曹奴氏、留骨氏、容成氏、剞閭氏、鄄韓氏等國,渡過洋水、黑水,瀏覽了各種奇異的風光、物產(chǎn),欣賞了各種美妙動聽的音樂舞蹈,終于到達了這次旅行的目的地——西王母之國。 這時,傳來徐偃王叛逆的消息。 原來,在穆王西征犬戎的時候,東南淮、泗地區(qū)的徐夷諸部乘機發(fā)動了反叛。 他們的勢力發(fā)展很快,竟將九夷聯(lián)合起來,向宗周殺來,一直打到大河邊。 穆王對反叛的夷人采取分化瓦解的安撫措施,將東部的諸侯交由居于潢池以東的姓嬴的徐子主之。 徐子得到五百里封地以后,施行仁義,在陳、蔡之間開挖了一條運河,希望能從水路直達上國。 挖河時,他得到朱弓、朱矢,認為是上天降給他的瑞兆,就野心大發(fā),自稱偃王。 不久,就有三十六個諸侯來朝見徐偃王。 這對周朝的威脅太大了,王朝大臣急忙向出游的天子報告。 穆王得到報告,由造父駕著八駿,長驅(qū)而還。 穆王派造父和王孫厲出使楚國,要求其與周南北夾攻,討伐徐偃王。 王孫厲對楚君分析道:“徐偃王好行仁義,志向是很大的。你如果不愿意伐徐,就必須事徐?!?/span> 楚君說:“徐偃王有道,不可伐!” 王孫厲說:“我們以大伐小,以強伐弱,就好像以石投卵、老虎吃豬一樣,容易得很!” 楚君于是出兵伐徐,徐偃王仁而無權(quán)謀,終于失敗,逃到彭城而死。 后來,穆王又出動王朝六師,南下九江,討伐楚國,最后大會諸侯于涂山。 穆王在位五十五年而逝。 修遠之思評
他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是西巡與西王母相會的故事。 這一故事,最早見于西晉太康二年(281)汲冢墓出土的《穆天子傳》中,古人將其歸于小說類,不相信其真實性。 但據(jù)近現(xiàn)代學者研究,周穆王西行的故事是可信的,其中的國名地名,都有跡象可尋。 由此,可以肯定,周穆王是周王朝與西北少數(shù)民族友好交往的重要人物。 周穆王西行的故事,說明早在三千年以前,今新疆、青海各民族人民就與中原地區(qū)有著一定的往來,周穆王就是那時溝通中原與西域交通的先驅(qū)者的化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