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姆斯宗教協(xié)定》簽訂后三年,亨利五世也去世了,他去世時沒有兒子。士瓦本公爵、薩克森公爵以及奧地利邊境伯爵三人爭奪王位,最后士瓦本公爵勝出,建立了霍亨斯陶芬王朝,國王稱康拉德三世??道氯啦痪脜⒓拥诙问周姈|征失敗,沒來得及加冕就死掉了。臨終前,康拉德三世把王位傳給了侄子弗里德里希。公元1152年,弗里德里希一世即位。德國歷史又開始了新的一頁。 弗里德里希一世外貌出眾,有著金紅色的卷發(fā)和紅色的胡子。正因如此,他有了“紅胡子”的稱號。他執(zhí)政期間曾五次遠征意大利,所以意大利人的說法是,弗里德里希的紅胡子是由意大利人的鮮血染紅的。紅胡子的意大利語發(fā)音“巴巴羅薩”成為弗里德里希一世著名的綽號。巴巴羅薩上臺后,首先要重振衰落的王權(quán)。他曾在隆卡利亞的田野上召開帝國會議,把諸侯和貴族叫了過去,國王高高在上坐著,其余人圍坐周邊。他提醒在座的人牢記德國王室是保護貴族利益的,所以大家都要擁護;一些人有土地和豐厚的財產(chǎn),那都是國王恩賜的,享有這些權(quán)利的同時也要對國王盡義務(wù)。巴巴羅薩要求下屬在開會期間為國王站崗,雖然只是象征性的,卻可以強化他們效忠國王的意識。于是在兵營中間、國王的帳篷前,豎起了一支帶有皇帝徽章的長矛,上面掛著牌子。牌子上寫著那些擁有封地的諸侯和騎士的名字,每天一位輪流站崗,如果傳令官喊了兩次還不來值班,就可以把封地沒收。 另一個要解決的是意大利問題。意大利北部是王室收入的重要來源,但是近年來隨著王權(quán)衰落,意大利地區(qū)開始反抗德意志人的統(tǒng)治。公元1153年,巴巴羅薩繼位的第二年,國王與教皇簽訂了《康斯坦茨協(xié)定》,承諾幫助教皇抵御諾曼人和對付羅馬人的叛亂,并防止拜占庭皇帝卷土重來,而教皇則答應(yīng)盡快為他加冕。公元1155年,巴巴羅薩率領(lǐng)不足一千八百人的小隊伍到羅馬接受加冕。剛剛上任一年多的新教皇哈德里安四世被意大利人搞得焦頭爛額,想向巴巴羅薩求助,于是騎馬跑到城外迎接。按照禮節(jié),候選的皇帝要給教皇牽馬,并在教皇下馬時為其扶腳蹬以示尊敬。下屬在巴巴羅薩等候教皇時,提醒他這個古老的禮節(jié),還說教皇的拉特蘭宮里擺著一幅皇帝為教皇牽馬的油畫。但血氣方剛的巴巴羅薩以查理大帝和奧托一世為楷模,他堅決不同意給教皇牽馬。教皇出現(xiàn)時巴巴羅薩騎在馬上不下來,教皇也很生氣。 兩方屬下紛紛勸解,于是國王答應(yīng)只做出牽馬扶蹬的象征性動作,而教皇也同意將拉特蘭宮里那幅油畫毀掉。兩支隊伍終于要進城了,不巧的是他們又遇到了一個羅馬元老院使團,使團隱晦地表明,德意志民族是個野蠻的民族,正因如此才更應(yīng)該好好遵守流傳下來的禮節(jié)。這已經(jīng)讓巴巴羅薩很不高興了,但使團接著要求他為加冕提供五千磅黃金。巴巴羅薩怒了,回擊說,羅馬人昔日榮譽何在,元老院尊嚴何在,現(xiàn)在面對敵人也只能求助于他的庇佑了。他提醒對方不要忘記他們已經(jīng)是自己的臣民了,難道還妄想從統(tǒng)治者那里要東西!巴巴羅薩激怒了羅馬人,加冕典禮也只能背著他們舉行了。羅馬人隨后挑頭鬧事,巴巴羅薩剛回到兵營又不得不殺進羅馬城,近千名羅馬人死難,二百人被俘。 接下來輪到教權(quán)與皇權(quán)之爭。公元1157年,帝國會議在貝桑松召開,教皇親自給會議寫了一封信,并派圣馬可大主教和圣克雷蒙特大主教帶去。兩位主教發(fā)言時是這樣說的:“向我們的圣父、教皇哈德里安致敬,向神圣羅馬教會的紅衣主教團致敬,教皇是父親,紅衣主教是兄弟……”帝國的諸侯很不滿,皇帝更不滿意了。明明是在我的地盤上,你這一通又是父親又是兄弟,把皇帝置于何處?接下來的發(fā)言讓大家更不高興了。信件是用拉丁文寫的,為了讓在場諸侯都能聽懂,還專門翻譯成了德語。信中譴責皇帝沒有履行義務(wù),并提醒皇帝,教會給了他尊嚴與榮耀,皇帝是從我們手中接受了“封地”云云。(拉丁文原詞也有“利益”、“恩惠”之意,此處譯為“封地”。)此言幾乎是將皇帝當作臣子,聯(lián)想之前讓皇帝牽馬扶蹬的事,行宮伯爵已經(jīng)準備拔劍砍死大言不慚的主教了。 巴巴羅薩倒是表現(xiàn)得很大度,安排人護送兩位主教離開?;靵y中,皇家隨從在紅衣主教行李中搜出了他們視察帝國境內(nèi)教會的材料,這違反了《沃姆斯宗教協(xié)定》。皇帝盛怒之下,下令在國號“羅馬帝國”前面加上“神圣”二字,表明帝國權(quán)力直接來源于上帝,與教皇無關(guān)。巴巴羅薩公開聲明,他的帝國是經(jīng)過德意志諸侯自由選舉和上帝授權(quán)而獲得的,誰要是把他的皇冠看作是教皇授予的,此人就是基督的敵人。同時,他還封鎖了阿爾卑斯山口,禁止德意志主教前往羅馬。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米蘭領(lǐng)頭發(fā)起了北意大利反對德意志統(tǒng)治的斗爭。1159年春天,意大利人在米蘭城發(fā)動起義,反抗德意志人的統(tǒng)治。米蘭代表在皇帝面前宣稱:“我們雖然宣誓過,但是我們沒有宣誓過要遵守誓言?!卑桶土_薩決定殺雞儆猴,他率領(lǐng)士兵來到米蘭城下,把城市周圍一切可用之物全部破壞,橄欖林、果樹全部砍伐,家畜宰殺吃掉,進出城市的道路一律封鎖,要將城里的人困死。同時,德軍還包圍了與米蘭結(jié)盟的小城克雷瑪。在克雷瑪城下,帝國士兵十分兇殘,把俘虜?shù)踉诮g刑架上,有些還被分尸,有的尸體釘在城墻上,有的尸首被帝國士兵當球踢??死赚斒剀娨册樹h相對地把帝國兵綁上十字架。帝國軍隊攻城時,將把包括小孩在內(nèi)的人質(zhì)綁到戰(zhàn)車上,以此威懾城內(nèi)放棄抵抗。但市民不僅沒被嚇到,反而斗志更加堅定。他們唱著贊歌,頌揚為祖國犧牲的行為,拿起武器對準了敵軍。 但即使有著鐵一樣的斗志,也不能扭轉(zhuǎn)實力的差距。堅守兩年后,米蘭還是投降了。戰(zhàn)敗的市民脖子上套著繩索,手里拿著十字架,默默地從皇帝面前赤腳走過。他們身后的米蘭城滿目瘡痍,城門、城墻、護城河和塔樓連同城內(nèi)的高樓都被殘暴地摧毀,墳?zāi)挂脖荤P平。城外荒蕪的土地被犁開撒上鹽,這是對待被征服土地的傳統(tǒng)詛咒。最終米蘭人為他們的反抗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巴巴羅薩殘酷的鎮(zhèn)壓沒能帶來穩(wěn)定和服從。幾年后,他再次出兵意大利,鎮(zhèn)壓羅馬人的反抗,并且趕走了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另立新教皇帕斯加爾三世。然而意大利各主要城邦組成“倫巴德同盟”頑強抵抗,再加上瘟疫流行,最后威名赫赫的巴巴羅薩狼狽地化裝成農(nóng)民逃回德意志。 巴巴羅薩多次向意大利出兵,以致無暇管理內(nèi)務(wù)。這時他的表兄弟、巴伐利亞和薩克森公爵“獅子”亨利越來越強大,亨利不僅不向皇帝提供分攤的兵員,還要求給他更多的土地和銀礦?;实坌列量嗫啻蛱煜?,怎么能容忍別人自在逍遙呢!1176年,巴巴羅薩在出兵意大利時兵力不足向亨利求助,亨利卻無視了皇帝的請求,甚至逼得皇帝向他下跪。想想看巴巴羅薩怎么對待米蘭市民,就知道亨利一定沒有好下場。在帝國會議上,皇帝得到多數(shù)諸侯的支持,剝奪了亨利幾乎所有的封地。亨利只能流亡去尋求岳父英王的庇佑了。 晚年的巴巴羅薩依舊好戰(zhàn),公元1176年他出兵倫巴德,以三千五百名騎兵和步兵對戰(zhàn)一萬五千名倫巴德士兵。軍事上以少勝多是罕見的,果不其然巴巴羅薩戰(zhàn)敗了。身受重傷的巴巴羅薩倒在死尸中間,僥幸撿回一條命。人們都以為皇帝戰(zhàn)死了,皇后也穿上了孝衣,不想四天之后他竟然又逃回來了。歸來的巴巴羅薩有了變化,也許是感謝上帝的恩賜讓他死而復生,他虔誠了許多。養(yǎng)好傷之后,巴巴羅薩親自去威尼斯向被他廢黜的亞歷山大三世尋求政教和解,見面時不顧皇帝的尊嚴,撲倒在教皇面前吻他的腳。做完彌撒離開教堂之際,巴巴羅薩接受了他曾經(jīng)痛恨的事情,在威尼斯民眾前為教皇牽馬扶蹬。巴巴羅薩對意大利的征服失敗了,但他金戈鐵馬的雄心尚未止息。1189年,67歲的巴巴羅薩決定出兵參加十字軍東征,開始了對耶路撒冷的遠征。然而他永遠沒能踏上圣地。1190年6月,德國軍隊經(jīng)過現(xiàn)土耳其境內(nèi)的一條河流時,巴巴羅薩洗澡時心臟病發(fā)作溘然長逝,也有說法是他跌進水里,因為盔甲太重而溺死。 弗里德里希一世在位期間,神圣羅馬帝國的國勢到達頂峰。德國人傳誦著“巴巴羅薩”的事跡,說他沉睡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山谷中,終有一天將帶領(lǐng)十字軍出山,給德國打造一個強大、統(tǒng)一的太平盛世。而德國之外的民眾對“巴巴羅薩”的印象,大多來自那個瘋狂的戰(zhàn)爭計劃——七百多年以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德意志第三帝國制定的侵略蘇聯(lián)計劃,以這位著名帝王的綽號命名為“巴巴羅薩計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