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時皇上還沒設(shè)置太子,和梁王喝酒時,很從容自然地說:“將來我過世之后,就把王位傳給你?!?/span>梁王推辭道謝了,雖然知道皇上說的不是真心話,但內(nèi)心很高興,太后也一樣高興。詹事竇嬰拿著酒杯上前向皇上進酒說:“天下是高祖打下來的天下,父子傳位,是漢朝的約定。皇上怎么可以傳位給梁王!”太后把竇嬰的名字從天子宮門的門籍里去掉,讓他無法上朝請愿。5.起初,在孝文帝時,吳國太子入宮廷見皇上,得以侍候皇太子喝酒、下棋。吳太子為了棋路和皇太子引起爭執(zhí),態(tài)度不恭敬。尸體送回埋葬,到了吳國,吳王生氣地說:“天下是同一家的,死在長安就埋在長安,何必送回吳國埋葬!”吳王由此稍稍違背了藩臣的禮節(jié),借口生病不早朝。京師知道他因為兒子被殺的緣故在生氣,所以拘押、查問吳國的使者,想知道是否吳王真在生病。后來他派人代行秋季的朝聘,皇上又責問吳王,使者回答說:“吳王實在并沒有生病。因為漢拘押好幾個吳使者,才使得吳王害怕,所以才借口生病不朝。那'眼光清楚到可以察見溪澗里的魚是不吉祥的’,希望皇上拋棄前嫌,給他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span>于是文帝就赦免了吳國使者,讓他回去,又賜給吳王倚幾和手杖,一直到老死都不必上朝。然而吳王封國的所在地因為擁有銅、鹽的生產(chǎn),百姓不必繳納賦稅。百姓自行去做戍邊的更卒的,給予相當?shù)膫蚪稹?/span>每年按時去慰問有才能的人,對鄉(xiāng)里也時有賞賜。其他郡國官吏要來吳國捕捉犯人,吳國公然藏匿犯人,不交出人犯。晁錯好幾次上書說到吳王的過錯,可以削奪吳王的王位。到了景帝即位,晁錯游說皇上說:“以前高帝剛平定天下,兄弟少,兒子稚弱,所以大封同姓為侯王,封給齊七十幾城,楚四十幾城,吳五十幾城,封了三個庶母所生的兒子,就分掉了天下一半土地。現(xiàn)在吳王先前就有太子被殺的嫌隙,騙說生病而不朝見皇上,按古法來說是當殺的。但文帝不忍心,賜給他幾案和手杖,對他的恩德很深厚,他應當改過自新才對。但他反而更加驕奢,利用銅山鑄錢,煮海水制造鹽,引誘天下逃犯想要反叛。現(xiàn)在削奪他的王位會反叛,不削奪他王位也會反叛?,F(xiàn)在削奪他,很快就反叛,災禍比較小。不削奪他,就比較慢反叛,禍害更大?!?/span>皇上命令公卿、列侯、宗室一起共同討論,沒有人敢責難晁錯的建議。后來楚王戊來朝覲,晁錯就說:“戊以前為薄太后服喪的時候,在喪廬之處和人淫亂,請皇上殺了他?!?/span>景帝下詔令赦免了他,削奪楚國的東??ぁ?/span>朝廷大臣正在議論削奪吳國的土地,吳王擔心土地被繼續(xù)削奪,不會停止,因此計劃發(fā)動謀反。想到諸侯沒有能夠一起計劃的,聽說膠西王很勇敢,喜歡打仗,諸侯都畏懼他,于是派中大夫應高口頭游說膠西王說:“現(xiàn)在天子用邪惡的大臣,聽信好進讒言賊臣的話,削奪諸侯土地,對諸侯的處罰實在很重,而且一天比一天厲害。俗諺說:'狗舐光了米糠,就會吃到米粒來。’吳國和膠西國是出名的諸侯,同時被監(jiān)視,以后就不能安穩(wěn)自由了。吳王身體內(nèi)有病,二十幾年不能上朝請安,因此常擔心被懷疑,卻無法陳述事情的真相,就是斂肩綁腳,戰(zhàn)戰(zhàn)兢兢,也還擔心罪不被解除。而且我們也聽說過大王因為賣爵的事犯了罪,被削了土地。我們所聽到的諸侯,罪都沒有大到要削奪土地,所以我們想朝廷不只是要削奪我們土地而已,可能進一步要消滅我們國家!”應高說:“吳王自認為和大王有同樣的憂患,他愿意順應時勢,按照道理行事,犧牲自己為天下人除去災患,大王心意如何呢?”膠西王很害怕地說:“寡人怎么敢這樣做呢!主上雖然逼得急,本來就只有一死罷了,怎么敢反叛不侍候呢!”應高說:“御史大夫晁錯迷惑天子,侵奪諸侯土地,諸侯都有反叛的心意,人事已壞到極點。彗星又出現(xiàn),蝗蟲之災也發(fā)生了,這是萬代難得一見的好時機。部屬、百姓的愁恨勞苦,正是圣人所以產(chǎn)生的原因。吳王想對內(nèi)以殺晁錯為名,對外追隨在大王車乘之后,縱橫天下,所到的地方都會投降,所攻擊的地方都可攻下,沒有人敢不服從的。大王如果誠心許諾一句話,那么吳王就率領(lǐng)楚王攻下函谷關(guān),守住滎陽、敖倉的糧食,以抗拒漢兵,修治軍隊駐扎的房舍,以等待大王來臨。大王如果真的能夠到來,那么天下就可以統(tǒng)一,兩個君主分割治理天下,不也是可以的嗎!”應高回去向吳王報告,吳王還擔心膠西王不參與起事,就親自作為使者,到膠西當面和膠西王約定。膠西的大臣們有人聽到了膠西王的計劃,就勸他說:“諸侯的土地不到漢朝的十分之二,如果反叛,會給太后(膠西王太后)帶來憂慮,不是好計謀?,F(xiàn)在侍候一個皇帝還那么不容易,假使事情成功了,兩個國君為分土地而抗爭,災患會更加產(chǎn)生了?!?/span>膠西王不聽勸告,就派出使者去邀約齊、淄川、膠東、濟南等王,他們都答允了。起初,楚元王喜歡讀書,和魯申公、穆生、白生等都拜浮丘伯為師,接受《詩經(jīng)》的教導。穆生不喜歡喝酒,元王每次設(shè)置酒席,常常為穆生另外準備甜酒。到了他兒子夷王,孫子戊即王位時,開始時還準備甜酒,后來就忘了。穆生退朝后說:“可以離開了!不設(shè)甜酒,說明王的心意已經(jīng)懈怠。不離開的話,楚人有一天會把我鉗頸抓起來,在市朝上殺掉。”申公、白生勉強他起身,說:“你不想想先王對我們的恩德嗎?現(xiàn)在君王不過失掉一點小小的禮節(jié),你何必如此呢!”穆生說:“《易經(jīng)》上說:'知道契機是神秘的嗎!契機是事情發(fā)生時的隱微跡象,是吉兇發(fā)生時事先表現(xiàn)的征兆。所以君子看到有契機的征兆就動手去做,不必整天等待。’先王所以對我們?nèi)硕Y貌,是為了道德還在?,F(xiàn)在君王忽略了,表示他已忘了道義。忘記道義的人怎么可以和他長久相處,我難道是為了一點點禮貌的欠缺才離開的嗎!”君王戊稍微淫蕩殘暴,太傅韋孟寫詩諷勸,王不聽,韋孟也就離開,住到鄒。申公、白生勸戊,戊把他們用繩索連綁起來,給他們穿上囚衣,罰他們在街道上舂米舂個不停。王說:“叔父不贊同我的作為,我起事后,先取叔父性命!”后來朝廷要削奪吳國會稽郡、豫章郡的書信到來,吳王就先起兵反叛,把漢二千石以下的官吏殺了。楚宰相張尚、太傅趙夷吾勸止君王戊,戊把兩人殺掉了。趙宰相建德、內(nèi)史王悍勸趙王遂,遂把建德、王悍燒死。濟北王的城墻壞了,尚未修好,郎中令劫持濟北王守住城池,使?jié)蓖醪荒馨l(fā)兵。膠西王、膠東王為大帥,和淄川、濟南一起進攻齊國,包圍國都臨淄。趙王于是發(fā)動軍隊進駐到西面的邊境,要等待吳、楚軍隊一起前進,派使者到北方要求匈奴聯(lián)合兵力。吳王動員了全部士卒,下令給國中百姓說:“寡人年齡六十二歲,親自率領(lǐng)軍隊。小兒子年齡十四歲,也要身先士卒。所以凡是年齡大到和我相同,小到和我小兒子相等的人,都要征召?!?/span>派出使者到南方的閩、東越去,閩、東越也就發(fā)動軍隊追隨吳王。吳王在廣陵起兵,向西渡過淮水,因此和楚軍會合,派出使者送給諸侯書信,數(shù)說晁錯的罪狀,要求會合諸侯軍隊誅殺晁錯。吳、楚一起進攻梁國,攻破了棘壁,殺了好幾萬人,乘勝向前推進,銳不可當。梁孝王派遣將軍迎擊,吳、楚聯(lián)軍又打敗了梁兩路軍隊,梁的士卒都敗亡逃走。當初文帝要去世的時候,告誡太子說:“如果有緊急的事情發(fā)生,周亞夫是真正可以帶兵的人才?!?/span>等到七國反叛的書信呈報上來,皇上就任命中尉周亞夫為太尉,率領(lǐng)三十六位將軍前往攻擊吳、楚兩國,派遣曲周侯酈寄攻擊趙,將軍欒布攻擊齊。又召見竇嬰,任命他為大將軍,讓他屯駐在滎陽,以監(jiān)視齊、趙兩國的軍隊。起初,晁錯所更改的法令多達三十章,使得諸侯都大聲喧囂加以攻擊。晁錯的父親聽到了這件事,就從潁川前來京師,對晁錯說:“皇上剛即天子位,你當權(quán)處理政事,侵占削奪諸侯土地,疏離了人家的骨肉親情,使人家議論紛紛,帶來很多仇怨,你何必這樣做呢?”晁錯說:“本來就該這樣做。不這樣做的話,天子地位不受尊崇,宗廟也就不安穩(wěn)?!?/span>父親說:“劉氏家族安穩(wěn),但晁氏的家族卻危險了,我要離開你走了!”就喝毒藥而死,臨死前說:“我不忍心看到災禍落到身上!”十幾天后,吳、楚七國全部反叛了,以誅殺晁錯為借口。皇上和晁錯討論出動軍隊的事情,晁錯要讓皇上親自帶兵而他自己留守在朝廷里。又說:“徐、僮兩縣旁邊的土地是吳國還沒攻下的,可以送給吳國?!?/span>晁錯一向和吳國宰相袁盎不友善,晁錯所住所坐的地方,袁盎往往就避開。后來晁錯做了御史大夫,派法吏調(diào)查袁盎接受吳王多少財物,判他有罪。吳、楚兩國反叛,晁錯告訴丞、史說:“袁盎接受很多吳王的金錢,所以專心為吳王掩蓋陰謀,說吳王不會反叛。但今天吳王畢竟反叛了,我請求辦袁盎的罪,因為袁盎應該知道吳王的計謀?!?/span>丞、史說:“反叛的事還沒有發(fā)生前,辦袁盎的罪是可以斷絕反叛的行為的。但現(xiàn)在諸王的軍隊已經(jīng)向西攻向京師來了,治袁盎的罪又有何用!而且袁盎也不該會有所陰謀的。”有人把消息告訴袁盎,袁盎很害怕,利用夜晚去見竇嬰,向竇嬰說明吳所以反叛的原因,希望能到皇上跟前,親口向皇上報告。袁盎入宮見皇上,皇上正和晁錯計劃如何調(diào)動軍隊食糧。皇上問袁盎說:“現(xiàn)在吳、楚反叛了,你意下如何?”皇上說:“吳王就銅山鑄錢,煮海水為鹽,引誘天下豪杰,到了白頭垂老的年齡還做反叛的事,如果他的計謀不周全的話,怎么會發(fā)兵反叛呢!為什么你還說他沒有能力有所作為呢?”袁盎回答說:“吳銅錢海鹽的利益是有的,但怎么能得到豪杰加以引誘呢!就是真的讓吳國得到豪杰,也會輔佐吳王行義,是決不會謀反的。吳所引誘的人都是年輕的無賴、逃亡的犯人、和鑄造錢幣的壞人,都是這些人在相互誘使而引起亂事的?!?/span>袁盎回答說:“希望皇上把左右大臣屏開?!?/span>袁盎說:“臣所說的話,人臣不能夠知道?!?/span>皇上終于問了袁盎的意見,袁盎回答說:“吳、楚兩國相互送了書信,談到高皇帝封子弟為王,每人都分到土地,現(xiàn)在賊臣晁錯擅自譴責諸侯,削奪諸侯土地,所以才反叛,準備聯(lián)合起來向西進發(fā),共同誅殺晁錯,回復原有土地才作罷。當今之計只有把晁錯斬殺了,派出使者赦免吳、楚七國的罪,回復他們原有的土地,那么兵器不必沾血而七國就可以罷兵。”于是皇上沉默不語,過了很久才說:“我在想斬殺晁錯以后的結(jié)果是否能如愿?我是不會因愛惜一個人而不向天下諸侯謝罪的?!?/span>袁盎說:“我的計劃就是這樣,希望皇上仔細想想怎么做!”十幾天后,皇上命令丞相青、中尉嘉、廷尉歐彈劾奏報晁錯的罪過:“所作所為不符合主上的恩德威信,想使群臣、百姓的感情疏離,又想要拿城邑送給吳國,不合大臣的禮節(jié),大逆無道。晁錯本人應該判處腰斬,父母、妻子和同母兄弟不分老少長幼全部判處死刑?!?/span>壬子日(正月無此日),皇上派中尉召見晁錯,騙他一起乘車游行市區(qū),晁錯穿著官服就在東市被斬殺了。謁者仆射鄧公是校尉,上書信給皇上談到軍隊作戰(zhàn)的情形,和皇上見了面后,皇上問他說:“你路過吳軍而來,聽到晁錯已經(jīng)死了,吳、楚是否會罷兵?”鄧公說:“吳國謀反已經(jīng)有好幾十年了,為了削奪土地而發(fā)怒,以殺晁錯為借口,其實心意不在殺晁錯。而且臣擔心天下士人從此拑緊嘴巴不敢再說話了?!?/span>鄧公說:“晁錯擔心諸侯太強大無法加以控制,所以請求削奪諸侯土地來尊崇京師,這是對萬代的子孫都有利的。計劃剛要實施,就被殺了,這樣一來,在朝廷內(nèi)杜絕了忠臣的進言,在朝廷外反而為諸侯報了仇,臣私下認為陛下這種做法不足取。”于是皇上喟然長嘆說:“你說得很對,我也非?;诤蓿 ?/span>袁盎、劉通到了吳國,吳、楚已經(jīng)攻進梁的營壁了。宗正劉通因為和吳王有親屬關(guān)系,先入宮見吳王,曉示吳王,要他下拜接受皇上詔令。吳王聽說袁盎也來了,知道袁盎要游說他,就笑著回答說:“我已經(jīng)成為東方的皇帝,還向誰下拜呢!”不肯見袁盎面,而把袁盎留在軍中,要劫持他命他為將。太尉周亞夫?qū)噬险f:“楚兵剽悍輕捷,不容易和他們爭戰(zhàn),希望棄梁國不救,讓梁國獨當吳、楚,我再斷絕吳、楚糧道,這樣才可能制服住吳、楚?!?/span>軍隊出發(fā)到霸上,趙涉暗中游說周亞夫說:“吳王一向很富有,懷柔、招來敢死之士已經(jīng)很久了。他知道將軍你要有所行動,一定會在崤、澠困厄、狹窄的山道之間安排刺客殺你。而且打仗講究的是神妙秘密,將軍你為什么不從這里向右進發(fā),走向藍田,經(jīng)過武關(guān),到達洛陽!間隔的時間不過差一兩天,你把軍隊直接開入武庫,大聲擊鼓。諸侯聽到了,還以為你是從天而降的呢。”太尉按照趙涉的計劃去做,到了洛陽,很高興地說:“七國謀反,我乘著傳車到洛陽,想不到還能夠完全抵達?,F(xiàn)在我據(jù)守了滎陽,滎陽以東的地方都在我掌握之內(nèi),沒有什么可憂慮的了?!?/span>派出使者到崤、澠之間搜查,果然搜出了吳國的伏兵。就任命趙涉為護軍。吳國攻擊梁國,情勢緊急,梁好幾次派出使者向條侯周亞夫求救,條侯不答應出兵。梁又派出使者向皇上訴說條侯的坐視不救,皇上派人要求條侯出兵救梁,但條侯周亞夫還是不接受詔令,堅守營壘不出兵,而只派弓高侯等人率領(lǐng)輕便的騎兵從淮泗口出發(fā),把吳、楚軍隊后面的道路斷絕,阻塞了吳、楚運糧的糧道。張羽竭力拼戰(zhàn),安國謹慎穩(wěn)重,所以能夠打敗吳兵。吳兵要向西進攻,梁兵堅守城池,使得吳兵不敢向西進發(fā),就攻向條侯的軍隊,在下邑會合,吳兵要出戰(zhàn),但條侯堅守營壘,不肯出兵作戰(zhàn)。吳國糧食斷絕士卒饑餓,好幾次挑戰(zhàn),條侯始終不出兵應戰(zhàn)。條侯軍營中夜晚士卒驚恐,在營內(nèi)互相攻擊,混亂的情況連接到條侯的帳幕邊,但條侯亞夫還是堅決地高臥不起,沒有多久,驚恐的情緒才安定下來。吳、楚的士卒有很多因饑餓而死或反叛離散,吳王只好引兵離開。吳王濞拋棄了軍隊,和數(shù)千壯士乘夜晚逃走。吳王在剛開始發(fā)兵的時候,吳的大臣田祿伯是大將軍。田祿伯說:“軍隊屯聚在一起而向西進攻,沒有其他奇妙的戰(zhàn)線,是不容易戰(zhàn)勝成功的。臣愿意率領(lǐng)五萬士卒,另外沿著江、淮上游前進,收復淮南、長沙,進入武關(guān),和大王軍隊會合,這也是一支奇兵呢!”吳王太子勸說:“大王有謀反之名,這種情形是不可以輕易把軍隊借給別人的,因為別人也可能反叛你,那時要怎么辦?而且讓別將帶兵而另辟戰(zhàn)線,會產(chǎn)生很多于敵有利于我有害的事情,這樣做只不過是損害自己罷了!”吳少將桓將軍游說吳王說:“吳國多的是步兵,步兵利在險要的地方作戰(zhàn)。漢多的是騎兵,騎兵利在平地作戰(zhàn)。希望大王所經(jīng)過的城市不必攻下,直接往前進,很快地向西占領(lǐng)洛陽武器倉庫,取得敖倉的糧食,憑恃山河的險阻來號令諸侯,雖沒有入關(guān),但天下就已經(jīng)平定了。如果大王慢慢走而逗留在城邑,漢軍的騎兵一到,飛馳進入梁、楚的郊野,那大事就壞了?!?/span>吳王問老將的意見,老將說:“這不過是年輕人想顯露鋒芒罷了,怎知道考慮大局呢!”軍隊還沒渡過淮水,所有賓客都可以做到將、校尉、候、司馬,只是不用周丘。周丘是下邳人,逃亡到吳,喜歡喝醉酒沒有什么善行,吳王看不起他,所以不任用他。周丘就謁見吳王,游說吳王說:“臣因為沒有才能,不能夠在行伍里任職。臣不敢奢求能夠帶兵,希望王給臣一個漢的符節(jié),臣一定會有所報答?!?/span>周丘到了招待所,就召來下邳縣令入門,命令隨從人員以罪名把縣令殺了,就召來他們兄弟所認識的賢豪官吏,告訴他們說:“吳國謀反,軍隊馬上就到了,他們屠殺下邳只要花一頓飯的時間。現(xiàn)在先投降,家室一定可以保全,有才能的人甚至還可封侯呢?!?/span>那些賢豪官吏一出去就互相轉(zhuǎn)告,整個下邳就都投降了。周丘一個晚上就得三萬人,派人向吳王報告,就帶領(lǐng)軍隊向北攻占城邑。等到了陽城,軍隊已經(jīng)十幾萬了,打敗了陽城中尉的軍隊。但聽說吳王失敗逃走,自己料想無法和吳王共同建立功業(yè),就帶兵回到下邳,還沒到,背上的疽發(fā)作而死了。7.吳王棄軍逃亡后,軍隊就潰敗分散,有些士卒就投降了太尉條侯周亞夫和梁軍。吳王渡過淮水,向丹徒逃走,想借東越自保,士卒差不多有一萬多人,收集聚合了逃亡的士卒。漢派人以財利引誘東越,東越就騙吳王出來勞軍,然后派人用矛戟殺了吳王,盛著吳王頭,用傳車很快地向漢朝報告。吳、楚造反總共有三個月,全部失敗被消滅了,于是諸將才認為太尉周亞夫的計謀很正確,可是梁王卻因此和太尉有了嫌隙。天子又命令路中大夫回報齊國,要齊國堅守,說:“漢朝的軍隊現(xiàn)在已經(jīng)攻破吳、楚兩國的軍隊了?!?/span>路中大夫回到齊國,三國軍隊包圍臨淄有好幾層,路中大夫無法進入臨淄。三國的將軍和路中大夫訂盟約說:“你回去這樣說:'漢兵已經(jīng)被攻破了,齊要快點向三國投降,否則會被屠殺。'”路中大夫答應了,但到了臨淄城下,看見齊王時,卻說:“漢已發(fā)動百萬軍隊,派出太尉周亞夫攻破了吳、楚,正帶領(lǐng)軍隊要援救齊國。齊國一定要堅持守城不要投降!”齊國最先被包圍得很緊急時,暗中和三國互通計謀,但盟約沒有定好。這時正好路中大夫從漢廷回來向齊王說了這些話,齊的大臣就又勸齊王不要向三國投降。正好漢將欒布、平陽侯等的軍隊到了齊國,打敗了三國軍隊。解除齊國的包圍之后,聽說齊國最先和三國合謀,就要移動軍隊攻擊齊國。膠西王打著赤足,坐在草席上,喝著水向母親太后謝罪。膠西王太子德說:“漢兵回還時,臣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他們已經(jīng)很疲憊,可以偷襲,臣愿意收聚王剩下的軍隊攻擊漢兵!失敗時再逃入海,也不會太晚?!?/span>膠西王說:“我的士卒都已經(jīng)敗壞,不能再使用了。”弓高侯韓頹當送信給膠西王說:“我奉天子詔令殺那不義的叛逆:投降的可以赦免,除掉所犯的罪,回復原有的故土,不投降的就消滅。你要怎么處理?我等著你決定才好辦事?!?/span>膠西王袒身露體,到漢軍營壘前叩頭謁見弓高侯說:“臣卬遵奉法令不謹慎,使得百姓受到驚擾,勞累了將軍遠道到了我們這窮困的國家,臣請求處罰我以剁成碎肉之罪!”弓高侯手拿著金鼓和膠西王見面,說:“你也為打仗的事所苦,我愿意聽聽你發(fā)兵反叛的經(jīng)過情形?!?/span>膠西王叩頭膝行,回答說:“當前晁錯是天子用事的大臣,他隨意改變高皇帝的法令,侵奪諸侯的土地。卬等人認為他是不義之人,恐怕他敗亂了天下,所以七國聯(lián)合發(fā)兵要誅殺晁錯?,F(xiàn)在聽說晁錯已經(jīng)被殺,卬等恭謹?shù)亓T兵回去了?!?/span>將軍說:“你如果認為晁錯不好,為什么不向皇上報告?而且又沒有皇上詔令、兵符,就擅自發(fā)動軍隊攻擊守義不反的國家,從這點看,你的心意不只是要殺晁錯罷了?!?/span>就拿出皇上詔書,向膠西王宣讀,說:“你自己處理吧!”酈將軍的軍隊到了趙國,趙王帶兵回到邯鄲固守住城池。欒布打敗齊國帶兵回還,和酈寄軍隊會合引接河水淹灌趙城,城被水灌壞,趙王就自殺而死。景帝因為齊國開始時并沒叛逆之心,因為被迫才有反叛的計謀,不是齊國本身的罪過,所以召見齊孝王太子壽,立他為懿王。齊人公孫玃對濟北王說:“臣愿試試看能不能替大王向梁王說明清楚,讓梁王把大王的心意傳給天子。如果游說而不被采用,那時再死不晚啊?!?/span>公孫玃就去見梁王說:“那濟北土地,東面連接強大的齊國,南面被吳、越所牽制,北面被燕、趙所脅迫。像這樣子可以說是四方受敵的國家,靠權(quán)謀實在不夠防守自己,靠武力也不夠抵抗敵寇,又沒有神靈怪異的方術(shù)來抵御國難,雖對吳王有答允反叛的失言之過,但只是權(quán)宜之計,不是濟北王的本意。如果讓濟北王看清實情,向吳王表現(xiàn)出不愿順從的跡象,那么吳王一定先繞過齊國,不必屯兵在齊堅城之下,而一舉消滅了濟北,招撫燕、趙,集中他們的兵力,那么山東諸侯的合縱就結(jié)好,而沒有間隙可乘了?,F(xiàn)在吳王連結(jié)諸侯軍隊,驅(qū)使那些沒有受過訓練的民眾,向西和天子爭權(quán)。但濟北卻始終謹守臣節(jié)不投降,使得吳王失去盟國而得不到幫助,不能快速前進,最后像瓦土的潰散崩塌,破滅失敗到不能挽救,這些未必不是濟北的力量啊。以小小的濟北和諸侯爭強奪勝,等于是拿羔羊小牛的弱小身體,去抵抗虎狼一般的敵人。但濟北王仍然固守住職責不屈服于敵人。對天子的忠心可以說是真誠而專一了。像這樣大的功勞和道義,還被皇上所懷疑,弄得斂肩低頭,自縛雙腳,手撫衣帶以表懺悔,還讓他有懊悔不和吳王同謀,不敢前往歸漢的心理,這對漢朝社稷沒有什么好處。臣擔心從此以后,那些守職的藩臣都要懷疑朝廷了!臣私下料想:能夠經(jīng)過西山,直接前往長樂宮,抵達未央宮,卷袖露臂力爭正義的人,只有大王一個人罷了。大王如果答應的話,上可以獲得保全亡國的功勞,下也可以擁有安定百姓的名聲,道德可以深入民心,恩澤可以加到無窮盡的后代子孫,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吧!”8.河間王太傅衛(wèi)綰攻擊吳、楚有功勛,皇上任命他為中尉。衛(wèi)綰曾以中郎將的身份事奉過文帝,為人忠厚恭謹而不虛華。皇上還是太子時,曾召文帝左右的近臣喝酒,而衛(wèi)綰卻借口生病不參加。文帝快去世時,囑咐皇上說:“衛(wèi)綰是個長者,你要好好地對待他!”9.夏,六月,乙亥日(二十五日),下詔令說:“凡是官吏百姓被吳王濞所蒙蔽而犯罪,應當受連坐之罪,和逃犯、逃軍等,全部赦免?!?/span>景帝準備以吳王弟弟德哀侯廣的兒子繼承吳國,以楚元王兒子禮繼承楚國。竇太后說:“吳王是年歲已大的老人,為了宗室應該恭順和善才對,但他卻首先率領(lǐng)七國反叛,使天下紛亂,怎么還立他的后代呢!”乙亥日(二十五日),改封淮陽王馀為魯王,汝南王非為江都王,封地是以前的吳國土地。

1.春,又設(shè)置關(guān)隘,用符信出入。2.夏,四月,己巳日(二十三日),立兒子榮為皇太子,徹為膠東王。5.冬,十月,戊戌晦日(十月無此日),發(fā)生日蝕。6.起初,吳、楚七國謀反,吳的使者到了淮南,淮南王要發(fā)動軍隊響應。他的宰相說:“大王一定要響應吳王的話,臣愿意擔任將帥帶兵?!?/span>宰相得到帶兵的權(quán)后,就守住城池,不聽淮南王命令而站在漢一邊,漢朝也派出曲城侯率兵解救淮南,淮南王因此才能保全封國。 吳的使者到了廬江,廬江王不響應吳,使者來往出使到越。皇上認為他忠貞節(jié)信,就慰勞他的辛苦,說:“南方地勢低而且潮濕?!?/span>廬江王因為以越為邊境,所以好幾次派使者和越交好,因此改封為衡山王,封地在江北。

1.冬,十二月,打雷,連續(xù)數(shù)天下雨。4.起初,燕王臧荼有孫女名叫臧兒,嫁給槐里王仲為妻,生下兒子信和兩個女兒后,王仲就死了。臧兒卜筮兒女的命運,卜筮的斷辭是:“兩個女兒都會大貴?!?/span>臧兒就奪走金氏的夫人,金氏很生氣,不肯和夫人訣別。皇上的姐姐長公主嫖要把女兒嫁給太子榮,栗姬認為后宮的美人都是靠長公主的關(guān)系才能和皇上見面,心懷嫉妒,所以生氣而不答應太子榮娶長公主女兒。從此以后長公主每日毀謗栗姬而稱贊王夫人的優(yōu)點,皇上自己也認為王夫人很賢慧,又有以前懷孕時夢見太陽入懷的瑞應,因此一時不能決定立誰為皇后。王夫人知道皇上不喜栗姬,就利用皇上怒氣還沒消除時,暗中派人敦促大行令(掌賓禮容儀的官),向皇上請求立栗姬為皇后。

1.冬,十一月,己酉日(十九日),廢太子榮為臨江王。6.這年,任命太仆劉舍為御史大夫,濟南太守郅都為中尉。 曾經(jīng)隨著皇上入上林,賈姬如廁,野豬突然沖進廁所。郅都跪著上前說:“失掉一個女人,可以再進一個女人,天下所缺乏的,難道是賈姬一樣的女人嗎!陛下縱使不以生命為重,對宗廟、太后又要如何交待!”郅都的為人,勇敢剽悍公正廉潔,不發(fā)寄私人書信,皇上慰問饋贈的財物都不接受,部屬請求謁見都不接見。后來做了中尉,崇尚嚴厲苛酷,施行法令是不管什么貴戚的,所以列侯、宗室看見郅都,都不敢正眼看他,而稱呼他為“蒼鷹”。2.三月,臨江王榮侵占太宗廟墻隙地蓋為宮殿,被征召到中尉府調(diào)查、對質(zhì)。臨江王想得到刀筆,寫信向皇上謝罪,但中尉郅都禁止獄吏給他。臨江王已經(jīng)寫好書信向皇上謝罪,就自殺而死。竇太后聽到這消息,很生氣,后來就用嚴苛的法令構(gòu)成郅都的罪,而把他殺掉。5.秋,九月,甲戌晦日(三十日),發(fā)生日蝕。6.起初,梁孝王因和皇上是至親又有功勞的關(guān)系,獲得賞賜天子旌旗,隨從的車駕千乘,騎士萬人,出入都警蹕戒嚴。羊勝、公孫詭有很多奇異偏邪的計謀,要讓梁孝王成為漢帝的后嗣。栗太子被廢時,太后心里想讓梁王做帝后嗣,曾經(jīng)利用設(shè)置酒宴的機會對皇上說:“天子的車駕,可以托給梁王?!?/span>酒宴完畢,景帝向大臣們請教,大臣袁盎等人說:“不可以。以前宋宣公因為不立兒子而立弟弟為太子,才產(chǎn)生禍亂,連綿五代不停止。小處不能忍耐,會傷害到大義,所以《春秋》以保全大義為先?!?/span>梁孝王又上書說:“希望皇上賜給我一條車道,讓我可以直接到長樂宮,我自己派梁國的士卒民眾建一條通道,讓我可以朝拜太后。”梁王從此懷恨袁盎和議政的大臣,就和羊勝、公孫詭合謀,暗中派人刺殺袁盎和其他十幾個議政大臣。皇上派遣田叔、呂季主前往調(diào)查梁王的事情,要捕捉公孫詭、羊勝。公孫詭、羊勝藏匿在梁王后宮,使者十幾個人到了梁國,緊急地責求梁國二千石的官吏交出公孫詭、羊勝。從梁宰相軒丘豹和內(nèi)史韓安國以下,全國都大肆搜索,連續(xù)一個多月搜不到。韓安國聽說公孫詭、羊勝藏匿在梁王宮內(nèi),就入宮見梁王,哭泣說:“國君受辱大臣該死。大王沒有賢良的大臣,所以才到今天這種地步。現(xiàn)在羊勝、公孫詭搜求不到,臣請求辭官,并賜我一死!”安國流了很多眼淚,說:“大王自己想想和皇帝的關(guān)系,和臨江王比哪一個親?”安國說:“臨江王是嫡長太子,只為他母親說錯一句話,就把他廢為臨江王。后來又因侵占太宗廟墻空地的事件,終于在中尉府自殺。為什么呢?是因為治理天下最后還是不能因私情擾亂公理。現(xiàn)在大王地位是諸侯,卻被邪惡大臣的虛浮不實之說所誘,冒犯皇上的法禁,枉法自恣。天子為了太后,不忍心把法令加到大王身上。太后日夜都在哭泣,希望大王能自我改過,但大王始終不覺悟清醒。如果太后去世,大王還有誰能夠攀附呢?”話沒說完,梁王已流下很多眼淚,向安國謝罪說:“我現(xiàn)在就交出羊勝、公孫詭。”梁王很害怕,就派鄒陽進入長安,和皇后兄長王信見面說:“長君(王信字長君)的妹妹得到皇上寵幸,后宮女人沒有人可以及得上,而長君您的行為事跡有很多地方不遵守道理?,F(xiàn)在袁盎被刺的事件就要追究到底,梁王如果伏罪被殺,那時太后沒有發(fā)怒的對象,一定會切齒痛恨你們這些寵貴的大臣,我私下很為你擔心呢!”鄒陽說:“長君您如果能夠秘密地向皇上進言,叫皇上不要窮究梁王的事,那么你一定能夠穩(wěn)固地結(jié)好太后,太后感謝你的恩德入于骨髓,而你的妹妹就可得到太后和皇帝兩宮的寵幸,這樣子你們的勢力就像金城般穩(wěn)固。以前舜的弟弟象,天天以殺死舜為重要的事,后來舜立為天子,把象封到有卑??梢娙嗜藢τ谧约旱男值?,不會隱藏怒氣,也不會有隔日的怨恨,總是會親他愛他的。所以后代才會稱贊舜的美德。你用這點來游說天子,希望能僥幸地把梁王的事作罷?!?/span>那時候,太后擔憂梁王的事而不吃飯,早晚都在不停哭泣,皇上也一樣煩惱。正好田叔等人調(diào)查梁王事件回來,到了霸昌廄,拿火全部燒掉梁王的供辭,空手來見皇上。田叔說:“皇上請你不要過問梁王的事?!?/span>田叔說:“現(xiàn)在梁王如果不按法被殺,那么漢的法令就行不通了。但按法殺了梁王,太后卻傷心得吃不下東西,睡不能安穩(wěn),這也是讓陛下憂慮的事?!?/span>皇上非常贊同他的做法,讓田叔等人謁見太后,而且說:“梁王并不知道刺客的事。籌劃暗殺事件的是寵幸的大臣羊勝、公孫詭那班人干的,他們已經(jīng)按法令受戮死亡了,梁王安全無恙。”到了關(guān)口,茅蘭游說梁王,要梁王乘坐平民車子,只帶兩個騎兵侍衙入關(guān),藏匿在長公主的宅院里。漢派使者迎接梁王,梁王已經(jīng)入關(guān),車輛騎兵侍衙都在外面,卻不知道梁王下落。太后、皇帝都非常高興,互相哭泣,感情又和好如初,把梁王的隨從官全部召入關(guān)。

4.三月,丁巳日(三月無此日),立皇帝兒子乘為清河王。8.起初,皇上廢栗太子時,周亞夫極力反對,但沒有結(jié)果,皇上從此疏遠周亞夫。竇太后說:“皇后的兄長王信可以封侯?!?/span>皇上推辭,說:“起先南皮侯、章武侯,先帝在世時不封他們?yōu)楹?,到了臣即帝位才封他們?yōu)楹?。王信是不能夠封侯的。?/span>竇太后說:“每一個人各自按著不同時機行事。竇長君(太后弟)在世時,始終沒有封為侯,他死后,兒子彭祖(即南皮侯)反而封侯了,我非常引以為憾!皇上你就快點封王信為侯吧!”周亞夫說:“高皇帝有約定:'不是劉氏不可以封王,不是有大功不可以封侯?!F(xiàn)在王信雖然是皇后的兄長,但沒有功勞,如果封他為侯,不合高皇帝的約定。”后來匈奴王徐盧等六個人投降了,皇上要封他們?yōu)楹?,以勸勉后人?/span>丞相周亞夫說:“他們背叛匈奴國君投降陛下,陛下封他們?yōu)楹睿敲匆院笕绾呜焸洳皇爻脊?jié)的大臣呢?”

2.冬,十月,戊午日(二十日),發(fā)生日蝕。4.秋,八月,己酉日(二十二日),未央宮東闕發(fā)生火災。5.九月,下詔令:“所有可疑而不能明確判斷的犯罪案情,雖然法令條文規(guī)定要處以重刑,但不能令人心服的,就再加以會審決定?!?/strong>1.冬,十月,梁王來京師朝見,上疏皇上要求留在京師,皇上不答應。2.十一月,改換廷尉(改為大理)、將作(改為大匠)等的官名。3.春,二月,乙卯曰(初一),皇上巡行雍,到五畤郊祭。竇太后聽到消息時,哭得很傷心,不吃東西,說:“皇帝果然殺了我兒子!”就和長公主商量,分割梁成為五國,把孝王五個兒子全都封為王:買為梁王,明為濟川王,彭離為濟東王,定為山陽王,不識為濟陰王,五個女兒都封給她們湯沐邑。把這些計劃向太后奏報,太后才高興,為皇上吃了一餐飯。孝王還沒死的時候,財物都要用萬萬來算,后來死了,府庫中剩余的黃金還有四十幾萬斤。6.皇上已經(jīng)減輕笞刑的法令,但被笞的人仍然肢體不全或致死,就再減輕笞三百為二百,笞二百減為一百。箠(笞具)的長度五尺,頭部有一寸大,用竹子做成;尾部減少半寸,都把竹節(jié)削平。應當受笞刑的人,鞭笞臀部;行笞的人要把犯人該受的笞數(shù)打完,才可以換另一個行笞的人(中途換行笞的人,則力大笞重,不換則力乏笞輕)。7.六月,匈奴進入雁門,到了武泉,進上郡,取苑中(養(yǎng)禽獸的所在)的良馬,戰(zhàn)死的官吏士卒有二千人。隴西李廣是上郡太守,有一次出外時只有一百多騎兵追隨,遇到幾千個匈奴騎兵,匈奴看到了李廣,以為是漢軍誘敵用的騎兵,都很驚慌,爬到山上布陣。李廣說:“我們離開漢大軍有幾十里,現(xiàn)在就只有一百多個騎兵,逃走,匈奴一發(fā)現(xiàn)就會追殺我們,把我們?nèi)可渌馈,F(xiàn)在我們留下來,匈奴一定認為我們是漢大軍的誘敵之餌,一定不敢攻擊我們?!?/strong>到了距離匈奴陣地二里的地方就停止不進,下命令說:“都下馬解下馬鞍!”騎兵們說:“敵人多而且靠近我們,如果急攻我們時,怎么辦?”李廣說:“敵人以為我們走了,但我們都解下馬鞍表示不走,使他們更相信我們是誘敵的騎兵?!?/span>有一個騎白馬的匈奴將軍出現(xiàn),在監(jiān)視軍隊。李廣上馬,和十幾個騎兵飛奔前進,射殺騎白馬的敵將再回頭,回到自己的騎兵隊伍中解下馬鞍,命令士卒都放了馬,高臥休息。夜半時候,胡兵也以為漢有軍隊埋伏在附近要利用夜晚攻擊,所以都帶領(lǐng)軍隊離開了。8.秋,七月,辛亥晦日(二十九日),發(fā)生日蝕。9.自從郅都死亡后,長安附近的宗室做了很多殘暴犯法的事。寧成執(zhí)法的態(tài)度是效法郅都的,但他的廉潔卻比不上郅都。可是宗室、豪杰每個人還是因為他的執(zhí)法態(tài)度而感到恐懼。

1.春,正月,下詔令說:“審查犯罪案情,是國家很重大的事。每一個人的智慧有高低,官吏的才能也有上下。案情可疑不能判決的呈報有司復議,有司仍不能判決的,呈報廷尉復議。復議后發(fā)現(xiàn)原先復議的人有不妥當之處,原先復議的人也不算有過失。這樣做是為了讓辦案的官吏務必要講求寬和?!?/span>3.夏,為表示王德流布,下令天下可以吃喝作樂五天,百姓可以賣酒。7.八月,壬辰日(八月無此日),任命御史大夫衛(wèi)綰為丞相,衛(wèi)尉南陽直不疑為御史大夫。起初,直不疑還是郎官時,同住的郎官有人告假返家,誤拿同住郎官的錢回去。不久同住的郎官發(fā)覺丟掉了金子,懷疑是不疑偷的。后來告假返家的郎官回來,把金子還了,丟掉金子的郎官非常慚愧。不疑聽了后說:“我并沒有兄長,哪來的大嫂?!?/span>8.皇上在宮廷里,召來周亞夫賜給他食物,為他準備大塊肉,肉沒切,又不準備筷子。周亞夫心里很不愉快,回頭要尚席(主加筵席的官吏)拿筷子。皇上目送他離開,說:“看他悶悶不樂的樣子,實在不是能輔佐少子的大臣。”過了不久,周亞夫兒子替他父親買通工官(營造器物的官署)得到五百具甲盾,可以做陪葬品。傭工知道亞夫兒子盜買官家器物,心里埋怨就上書密告亞夫兒子,事情牽連污辱到亞夫。亞夫說:“臣所買的器具,是喪葬用的器具,怎么說是要謀反呢?”法官說:“你縱使不在地上謀反,也會想在地下謀反!”起初,法官捕捉亞夫時,亞夫想要自殺,他的夫人阻止他那樣做,所以才沒有死,就把他撥交廷尉處理。

2.三月,匈奴進入雁門,太守馮敬和匈奴作戰(zhàn),不幸戰(zhàn)死。征召戰(zhàn)車、騎兵、有能力的官吏屯駐在雁門。3.春,因為歲收不好,禁止內(nèi)郡百姓用糧食喂馬,違背的人沒收馬匹入官。4.夏,四月,下詔令說:“雕刻彩飾,會損害到農(nóng)事,刺繡編組,會損害到???。農(nóng)事受損害是饑餓的本源,??検艿綋p害是受凍的原因。饑餓受凍一起發(fā)生而能夠不為非作歹的百姓可說很少。朕要親自下田耕種,皇后也親自植??棽迹瑏砉┙o宗廟祭神用的祭品、祭服,作為天下人的模范。不接受獻物,減少膳食官,省去徭役賦稅,要求天下人能夠從事農(nóng)事???,使得百姓平時有儲蓄,以防備一切災難禍害。強壯的人不奪取弱小者財物,有錢的人不可侵凌窮人,年老的人得以長壽,幼童孤兒得以獲得養(yǎng)育。今年歲收不好,民間的糧食很少,是什么罪過引起的?可能是欺詐虛偽的人做了官,用財物賄賂作為買賣人情的工具,掠奪百姓財物,侵占萬民資產(chǎn)的緣故吧。縣丞,是地位高的官吏;違犯了法令和強盜盜奪百姓財物,實在不像話!現(xiàn)在命令二千石的官吏都做好自己的職務。那些不做好自己職務、昏憒不明事理的官吏,丞相調(diào)查后向朕報告再請求定罪。這些規(guī)定布告給天下人,讓他們清楚了解朕的心意?!?/span>5.五月,下詔令規(guī)定家貲有四算(一算萬錢)的就可以做郎官。1.冬,十月,日月都發(fā)生缺蝕,陽光連續(xù)五天轉(zhuǎn)紅。2.十二月晦日(二十九日),打雷,太陽呈紫色,五個星背離常規(guī)守著太微(帝星所在),月亮橫穿而經(jīng)過天廷。3.春,正月,下詔令說:“農(nóng)業(yè)是天下的根本。黃金、珍珠、寶玉,饑餓時不能當飯吃,寒冷時不能當衣服穿,作為通貨之用,不知何時起何時止。近來歲收有時不好,可能是從事工商的人多,而從事農(nóng)作的人少的緣故。現(xiàn)在命令郡國務必勸勉百姓從事耕種植桑,種更多的樹,才可能得到衣物食物。凡是官吏征用民力做勞役,或者拿百姓的財物以雇用傭工,而從事采掘黃金、珍珠、寶玉的,以盜贓論罪。二千石的官吏知道而不過問,和犯人同罪?!?/span>7.三月,封皇太后同母的弟弟田蚡為武安侯,田勝為周陽侯。孔子說:“現(xiàn)在的老百姓,是三代時行正道的百姓?!?/span>周、秦政治腐敗,法令律文完密而且嚴峻,但作奸犯科的人卻禁不勝禁。漢朝興起,掃滅煩重苛刻的法令,給予百姓休息生養(yǎng)的機會。孝景帝時遵循孝文帝的作風,五六十年的時間,使得風俗改變,百姓忠厚純樸。所以談到政治,在周朝以成王、康王時代最好,在漢朝則是文帝、景帝最美!8.漢朝的興起,由于是承接在秦的腐敗之后,所以要做的事很多,而國家的財用卻匱乏,天子本人就窮到連車駕都不能具備四馬一色,而將相有的還只能乘牛車,一般百姓更沒有可蓄積收藏的東西。天下已平定之后,高祖就命令商人不可以穿絲制衣服和乘坐車子,并且加重租稅,使商人困窘受辱。孝惠、高后時,天下剛剛安定,又放松了對商人的禁制的律令,但是商賈的子孫還是不能夠做官為吏。又考量官吏俸祿多少,計算公家的費用,精打細算之后,才向百姓征稅。而其他山川、園池、商人租稅的收入,從天子一直到封有湯沐邑的封君,都以收入各自奉養(yǎng)自己,不必繳入天子府庫作為天下的經(jīng)費。并且從山東水陸轉(zhuǎn)運過來供給朝廷各官府的糧食,每年不超過幾十萬石。接著孝文帝、孝景帝又清靜無為,恭謹節(jié)儉,使天下獲得安養(yǎng),七十幾年之間,國家太平?jīng)]有戰(zhàn)事,如果不是遇到水災、旱災,百姓可說人人無缺,家家富足。都城邊邑的倉庫儲糧都爆滿了,而府庫里有更多的財物。京城所累積的錢財有萬萬之多,串錢的繩子都腐爛了也沒有辦法計算。京師的糧倉舊谷未用完,新谷就來了,糧谷多到暴露在外,以至于腐爛不能吃。百姓的街道里巷之間都有馬匹,阡陌之間馬多到成群結(jié)隊,甚至于乘雌馬或乳馬,而不乘坐雄馬的,被人拒絕參與聚會。守里門的賤役有稻粱肥(美)肉可吃,做吏的由于太平無事不調(diào)差,所以都能安居撫育子孫,為官的人就用他的官名為他的姓氏。所以每個人都能愛護自己而不肯輕易犯法,崇尚道義,以愧辱相絀。在那時候,法綱疏闊,百姓富有,耗費錢財沒有節(jié)度,以大吞小,互相兼并。享有封地的宗室貴族、公、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大家都專事奢侈享受,所住房屋,所穿乘的衣服車駕都超越上級,而沒有節(jié)度。物質(zhì)過盛一定會趨向衰減,這本來是萬物變化的道理。所以從那時候起,一直到孝武,在國內(nèi)極端奢侈浪費,國外還要掃除夷狄的侵擾,弄得天下騷亂不安,而財力也就耗損完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