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千功業(yè)今何在,不廢江河萬古流。 帝王的功業(yè)或許在歲月的消磨中悄然隱去,漸漸被人遺忘,但蘊藏于這輝煌歷史中的道理卻如江河萬古,恒流如斯。 -01- 秦始皇承先世之遺志,順應時代呼喚,乘勢起于西陲。 他雄才大略,剛毅果斷,深謀遠慮而又善于審時度勢,進退自如。 他廣招天下賢才,使其為我所用,又納諫如流,擇善而從。 武將攻城掠地于外,文臣獻計謀劃于內,成千古偉業(yè),一統(tǒng)天下。 談論秦始皇時,人們往往只說到他統(tǒng)一六國的大氣和創(chuàng)建新制度的魄力,只看到他成功的輝煌,卻很少談到他成功的背后的東西。 也就是說,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要全面認識和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尤其像秦始皇這樣一個建立了前無古人的偉大業(yè)績的封建帝王,我們不僅要知道他的成就,更需要去探討他成功的原因。 仔細考探,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秦始皇所成就的偉大業(yè)績不僅與他本人卓越的才能和堅韌剛毅的個性密切相關,而且與歷史發(fā)展趨勢,當時的社會和秦國的具體狀況密切相關。 -02- 時勢造英雄。 秦始皇所成就的一統(tǒng)六國,創(chuàng)立秦大帝國而開辟出的一片新天地,是受時代制約的。 時代的大潮涌流之中,需要有秦始皇這樣一個人物出現(xiàn)在歷史舞臺上,完成這一特定歷史使命。 在西周統(tǒng)一后的幾百年間,雖然諸侯紛爭,東周后又戰(zhàn)國林立,但經(jīng)濟的發(fā)展還是穩(wěn)步進行的。 各國為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紛紛變法圖強,以求富中強兵。 這固然有其爭斗的需要,但采取的措施卻促進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 到戰(zhàn)國末期,商品流通已超越了國界,北邊燕趙的馬匹、鐵器,東邊齊魯大地的海產(chǎn)品,南部的絲織物品等已可在各國都城找到。 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要求有一個不受限制的貨物流通的市場,而諸國分立,關卡林立,嚴重阻礙了經(jīng)濟上的進一步交流。 -03- 從政治思潮和民心傾向而言,統(tǒng)一已成為時代主旋律。 分久必合,長期的戰(zhàn)亂使各國人民痛苦不堪。 廣大平民老百姓既要為本國的征伐而辛苦勞作,提供各種戰(zhàn)備,又要蒙受失去子女、兄弟、父母的災難,還有可能為了躲避戰(zhàn)亂,被迫遠離家鄉(xiāng),以防被亂國之兵殘殺。 追求統(tǒng)一成為人民的心聲,而這決定了歷史的走向。 從當時的各種政治思潮,諸子學說來看,統(tǒng)一也是大勢所趨。 諸子百家從各自立場出發(fā),代表不同的階層,提出各種主張,但這些主張無論采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歸結到最后,都是要完成統(tǒng)一使命。 法家走霸道是為統(tǒng)一;儒家走禮治,是為禮服天下;道家尚無為,無為之最高境界乃是使天下歸心。 這些主張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也為各國君主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戰(zhàn)爭技術的進步和各國間競爭的長期化,為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也使統(tǒng)一成為可能。 由于戰(zhàn)爭頻繁,各國之間弱肉強食,為保存自己,各國大力發(fā)展軍事工業(yè),戈戟及戰(zhàn)車等攻守的器械迅速發(fā)展起來。 而由于競爭的長期性,一些小國被消滅,一些大國被拖垮,最后又被拖死。 到戰(zhàn)國后期,即使在曾經(jīng)是最強的七國之間也是強弱分明。 合縱則楚亡,連橫則秦帝的局面使由某一國家來統(tǒng)一七國,實現(xiàn)一統(tǒng)成為可能。 -04- 時代的需要并不一定就說明必須由秦始皇來完成這一使命,但是秦國歷代君主的所奠定的基業(yè)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堅實基礎。 在戰(zhàn)國后期諸國爭霸中,秦國越來越占據(jù)了有利的形勢。 尤其是在秦昭王期間東征西伐,南北齊進,分別對趙、楚、韓、魏等進行攻擊,奪取大片土地,占據(jù)了有利的戰(zhàn)略地區(qū),共設置了十個郡。 同時,通過對趙、楚戰(zhàn)爭,大大削弱這個能同秦抗衡的強國的軍事力量。 這一切,都為后來秦始皇迅速翦滅六國打下了基礎。 形勢上的有利,要滅六國,還要有堅實的經(jīng)濟、軍事實力為后盾。 自秦立國以后,秦穆公時向西開地千里,益國十二,獨霸西戎,使秦的后方得以鞏固,并增強了國力。 在秦孝公時,他任用商鞅變法,重農(nóng)抑商,獎勵軍功,在數(shù)年之內,使秦的國力大增,一躍成為諸國中最有希望、最具發(fā)展前途和最具實力的國家。 正如時人蔡澤所說:商君“教民耕戰(zhàn),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立威諸侯?!?/span> 以后,秦昭王時又攻取了巴蜀一帶,進一步拓展國土,使經(jīng)濟實力進一步增強。 -05- 除此而外,秦歷代國君奉行的重用客卿,布衣將相格局到秦始皇時已初步形成,這種傳統(tǒng)對秦始皇用人而言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他使秦始皇大膽啟用如李斯、姚賈等客卿,使用王翦等人為大將。 這種布衣將相格局同時壓抑了宗室貴族勢力,使其不致威脅王權。 同時,商鞅變法的巨大作用還表現(xiàn)在他以法治國的思想被孝公以后的歷代國君奉行,把它推廣到全國,開創(chuàng)一代偉業(yè)。 統(tǒng)一六國、天下合一是前無古人的事業(yè),雖然時勢已然,但仍需要一位有雄才大略的人擔起這一歷史重任。 秦始皇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幾個主觀方面的原因: 第一,雄才大略、剛毅果斷 自古雄才多磨難,從秦始皇繼位之初就能看到這種預示,在他執(zhí)政之際,他面臨著呂不韋和繆瞭兩大政治勢力的威脅。 一位是他的促父,一位是他的假父,兩人都先后與太后有私情,且勢力很強。 要鞏固自己的王權,就必須剪除這兩股勢力。 正是在同這兩大勢力斗爭中,秦始皇第一次展示了自己的雄才大略和剛毅果斷的性格。 他采用不同的策略對付繆瞭和呂不韋。 對付繆瞭,他先派人查清他與太后私通的實情,并讓繆瞭在秦王政在雍都加冠時發(fā)動變亂,并趁機一網(wǎng)打盡。 殺死了繆瞭和一起叛亂的許多大臣,取得第一個勝利。 而對呂不韋,則又采取另外一套辦法。 由于呂不韋在秦國時間長,功勞很大,威望很高,一時難于下手,他在削除繆瞭集團,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后,下令免去呂不韋的相國職務,勒令回到洛陽,剝奪了他的軍政大權。 后來,又進一步下詔勒令遷到蜀地去。 呂不韋也是一代雄才,不愿意再受秦王政的侮辱,不愿株連家人,于是自殺身亡。 呂不韋集團終于也宣告瓦解。 繼位之初,就力除二父集團,鞏固王位,獨掌大權,這充分展示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剛毅果斷的政治家風范。 -06- 秦始皇的雄才大略還表現(xiàn)在他滅亡六國中所展示的才智。 首先,修鄭國渠。 當時,鄭國的間諜身份暴露,秦始皇完全可以一句話把一個小小的水工殺掉,然而他沒有。(鄭國是人名,不是國名。) 他是從長遠著想,他想做更充分地準備。 他想的是建立萬代之功,而滅韓則是早晚都可以的,所以他不惜以推遲滅亡六國為代價而把渠修完。 后來的歷史發(fā)展證明,秦始皇的決策何等英明。 其次,先滅韓還是先弱趙的戰(zhàn)略問題 先弱趙則秦無后顧之憂,先滅韓則極具威脅危險,可能會把秦置于不利的地位,但當時秦又可輕而易舉地把韓滅掉,很多人都贊同。 秦始皇借鑒昭王先取巴蜀的先例,終于決定先弱趙后滅韓。 后來滅六國的歷程也表明,秦始皇又走了一步好棋。 再次,駕馭群臣 他在位期間,文臣武將皆心有敬畏,沒有敢于作亂的。 以統(tǒng)六十萬大軍伐楚的王翦為例,六十萬軍隊幾乎是秦的全部精銳,而他就敢于交付于一個別國來的將軍,氣魄可謂宏大。 而王翦也時時派人催要田地,以消除秦王的疑忌,可見秦始皇對臣下還是很有駕馭與威懾力的。 后來,統(tǒng)一天下,建立帝國以后,秦始皇的才略又不斷有新的展現(xiàn)。 帝國初創(chuàng),原六國貴族時有反抗,為削弱反抗力量,秦始皇下令遷山東十二萬富豪于咸陽,并收天下之兵器鑄成十二個巨大的銅人。 這對六國舊勢力和反抗勢力是一種釜底抽薪的高招。 此外,他還下令修建以咸陽為中心的道路網(wǎng),毀掉六國原有的城防,使國內道路暢通。 又北修長城,南伐五越。 巡行天下的壯舉,后世少有帝王可比。 -07- 第二,重發(fā)揚傳統(tǒng)、任賢用才 秦國歷史上有重用客卿,以布衣為將相的傳統(tǒng)。 如秦穆公從西戎得到由系,從楚得到百里奚,與齊、楚、趙并列四強。 孝公時任用商鞅變法,使秦終于實現(xiàn)中興,為以后秦國發(fā)展打下基礎。 秦昭公也是任用司錯、范睢等他國大臣將相,而開疆拓土,為秦始皇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形勢。 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又被秦始皇繼承,并得到進一步發(fā)揚。 在秦始皇的帳下,匯集了當時各國來的賢才良將。 客卿弟焦來自于齊國,姚賈來自魏國,李斯來自楚國,韓非來自韓國,尉繚來自魏國。武將中的王翦、桓汸、李信、馮劫等也大多不是秦國人。 這些人或他們的前輩都是在秦王政的重用客卿政策的招引下,紛紛從各國趕來,以賓客的身份,由客卿為將相。 在重用客卿和求賢方面,除為秦王政效力時間最長,功勞最高、地位也最顯赫的李斯而外,以他任用頓弱游說六國和出兵伐韓得韓非為最典型。 頓弱是入秦的游說之士,秦王知道他的大名,想召見他,他卻說見面可以,但不能以君臣的身份相見,也不行君臣之禮。 秦王都一一答應了。 在相見以后,頓弱又觸到秦王痛處,說他不孝雙親。 以后,頓弱又提出要帶秦國萬金去游說列國。 而當時頓弱并沒有“客卿”的頭銜,但秦王以客卿之禮相待,虛心聽教并毫無顧忌地給予他萬金。 可見,秦王政是真的虛心用賢的。 而對于韓非,則更為突出。 秦王政讀到韓非的《孤憤》和《五蠹》之后,感慨說:如果能見到他,和他在一起,就算是死了也不遺憾了。 于是他發(fā)兵攻韓,目的只是為了韓非一個人。 為一人而興大兵入侵另一個國家,可謂是思賢愛才的極端表現(xiàn)了。 當然,秦始皇重用客卿最為典型的是李斯,由長史而到帝國建立后當上丞相,一直到死,秦始皇都一直委李斯以大任。 正是重用客卿,任用賢才,秦始皇才終于在國富力強的基礎上,揮戈東進,一統(tǒng)天下。 -08- 第三,納諫如流、知錯就改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要成大事,必須經(jīng)常傾聽別人的建議,擇善而從,知錯就改。 而秦始皇就做到了這一點,并做出了驚天動地的事業(yè)。 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件事上。 首先,納茅焦之諫,迎母回歸咸陽宮。 秦王政在消滅了繆瞭集團以后,一怒之下,下令把太后由咸陽遷到雍都黃陽宮居住。 當時臣下有很多人進諫,認為不該如此,秦王政為此曾先后殺掉了二十七個進諫者。 茅蕉是從齊國來的客卿,他并沒有懼怕,歷數(shù)秦王的狂悖之行,最后說:大王誅假父殺二弟,遷生母有不慈不孝之名,又連殺進諫的大臣,這些事如果被各諸國的賢士知道了,他們將再也不會到秦國來輔佐您了,那樣的話,秦國就會很危險,我深深地為您擔心。 怒火萬丈的秦王政頓時冷靜下來,意識到自己錯誤的嚴重性,立即赦免了茅蕉,并立為“仲父”,爵為上卿,還在接受進諫的當天就前往雍都迎接太后。 其次,采納李斯建議,繼續(xù)重用客卿。 親政不久,秦王政消滅了呂、繆兩大集團以后,鄭國修渠以疲弊秦國的陰謀敗露,朝野震驚,驅逐賓客的呼聲在朝廷內外異常強烈。 而呂不韋專權的陰魂還縈繞在秦王政的腦海,于是,他想下達逐客令。 此時,在被逐之列的李斯向秦王政上了《諫逐客書》,他以精辟的文辭一針見血地提出:秦國的富強都是由于客卿的輔助才實現(xiàn)的,如果逐客,就會使賓客在別國施展才能,這樣就使別國富強而秦衰弱下去,國家也就危亡了。 作為政治家的秦王政馬上清醒過來,并督促將鄭國渠修好,秦王政的這一決策終于使秦國之船又調正了航向,揚帆而行。 在知錯就改方面,莫過于他委任大將王翦帶兵伐楚。 在年輕的將領李信大敗后,他親自到王翦的老家請他出山,并承認錯誤。 最終伐滅楚國。 此外,他不因自己特別喜愛韓非就拋棄姚賈的建議,體現(xiàn)了擇善而從的可貴精神。 他還任用尉繚,與他同衣同食,聽取他離間六國的良策和姚賈治軍的先進方法,使軍隊作戰(zhàn)力極強…… 正是虛心納諫,擇善而從,秦始皇才確定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才采用了賄賂六國大臣,暗殺和離間君臣等手段,再兵臨其境滅六國的具體辦法。 正是任用賢才,善于納諫,才使秦內政清明,國力強盛,兵強將多,而終滅六國,富擁四海。 秦始皇之所以能建立前無古人的偉業(yè)而成為“千古一帝”,不僅有客觀歷史形勢的因素,有他的先輩為他立下的基業(yè)為基礎,還與他本人的雄才大略,任賢納諫密切相關。 總之,我們不僅要看到他成功的客觀原因,也要看到他成功的主觀能動性,二者缺一不可。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