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個講了個因長得困難科舉不順的皮日休。今兒個再說個“貌古而陋”的才子羅隱。首先聲明:最影響羅隱的不是模樣而是性格,但是,如果不是長得忒困難,說不定宰相閨女就嫁給了他,宰相說句話他早就進士了。 上圖為1923年修《浙江慈溪羅氏宗譜》上的羅隱 《浙江慈溪羅氏宗譜》上的羅隱標準像,畫得很周正,其實羅隱長得沒有這么端莊,否則,就不會有后面的故事。 “隱字昭諫。余杭人。詩名于天下,尤長于詠史......大為宰相鄭畋、李蔚所知......隱雖負文稱,然貌古而陋。畋女幼有文性,嘗覽隱詩卷,諷誦不已,畋疑其女有慕才之意。一日,隱至第,鄭女垂簾而窺之,自是絕不詠其詩?!?事見《唐才子傳》) 看見沒?原本愛才暗戀羅隱的宰相女兒,偷看尊容,發(fā)現(xiàn)她心中的白馬王子,原來又老又丑, 從此以后,就再也不讀羅隱的詩了。 羅隱(833年-909年) 大中十三年(859年)應(yīng)進士試,歷七年不第。 咸通八年(867年)乃自編《讒書》,益為權(quán)貴憎惡。羅袞贈詩說他"讒書雖勝一名休"。后又考了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鎩羽而歸,"十上不第"。 黃巢起義后避亂九華山。光啟三年(887年)55歲的羅隱投奔了后來的吳越王時任杭州防御使的錢镠。先做錢塘令,后遷著作郎,辟掌書記。天佑三年,充判官。梁開平二年,授給事中。三年,遷發(fā)運使。是年卒,葬于定山鄉(xiāng)。金部郎中沈崧銘其墓。(見《澗泉日記》) 羅隱原名羅珩,少時便以才學(xué)出名,為時人推崇,也想借助科舉考試入仕,一展宏志。雖然名聲很大,卻接連六次沒考中進士,于是改名羅隱。 他為人狂狷,好說風(fēng)涼話 諷刺意味太濃,在講究中庸的社會里非常孤立,考官們對他都很反感。 羅隱“很不會來事兒”。有次科考遇上大旱,皇帝下詔求雨,羅隱卻進諫,說水旱和天地共存,無法立即消除。勸皇用心祈禱,百姓受災(zāi)再重也會感激的。他還說,先皇和大臣們都不能為陛下出力,何況做法的又是幾個無名之輩。如此肯定不受待見。 羅隱的詩精辟 通俗,膾炙人口,常有名言警句。如: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見全唐詩656-35"自遣")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蜂")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見《籌筆驛》) "家財不為子孫謀"、 "任是無情也動人" 等等 。世人皆耳熟能詳。 羅隱好跟人唱反調(diào) ,都說“瑞雪兆豐年“,他卻寫: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他說得也對,他看到大雪對貧苦百姓是災(zāi)難。他寫《西施》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全唐詩656-34) 好多人都罵美人/禍/國/,他卻反對把吳王夫差的/亡/國/歸/罪/于西施。 許多人喜歡他的《贈妓云英》 “隱初貧來赴舉,過鐘陵,見營妓云英有才思。后一紀,下第過之。英曰:"羅秀才尚未脫白" 隱贈詩云: "鐘陵醉別十余春,重見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見《唐才子傳》) 連明代屠中孚也說:"若《答云英見誚》及《題新榜》二絕,真堪為之涕落。" (見《刻羅江東集序》) 最具嘲諷的是他的《感弄猴人賜朱紱》: 十二三年就試期,五湖煙月奈相違。 何如買取胡孫弄,一笑君王便著緋。 黃巢起義,陪著唐昭宗逃難的有個耍猴的藝人。他馴得猴子居然能像大臣一樣恭伺皇帝隨朝站班。唐昭宗一高興,便賞賜耍猴的五品“孫供奉”,“賜朱紱”。 (見《幕府燕閑錄》) “孫供奉”的孫 不是這個耍猴的姓,而是“猢猻”的“猻”字諧音,意謂以馴猴供奉御用的官兒。 昭宗這個大唐帝國的末代皇帝昏庸已極,亡/國/大/禍/臨頭,不謀/國/事,仍在玩猴兒享樂。 可憐羅隱寒窗十年,十幾次的科舉不第,依舊布衣白丁一個,郁悶透頂,傷透了大才子的心。詩中幾次提到想回家釣魚。如他的《下第作》 : 年年模樣一般般,何似東歸把釣竿。 巖谷謾勞思雨露,彩云終是逐鹓鸞。 塵迷魏闕身應(yīng)老,水到吳門葉欲殘。 至竟窮途也須達,不能長與世人看。 羅隱是不甘心隱居的,總想弄出點兒名堂來。出路在哪兒呢? 那時的讀書人遇事都喜歡求神問卜,許多高官名人都算卦。 長安有個精通相面的羅尊師過去就給羅隱算過命。 “隱以貌陋恐為相術(shù)所棄.每與尊師接談常自大以沮之.” 羅隱長相難看,不是一般的難看,而是“貌陋”。每當(dāng)羅尊師點評他面相時,羅隱就胡攪蠻纏,令羅尊師難堪。 這回“累遭黜落”的羅隱不得不放下臭架子,虛心討教。 “尊師笑曰”貧道知之久矣.但以吾子決在一第未可與語.今日之事貧道敢有所隱乎? 且吾子之于一第也,貧道觀之,雖首冠羣英亦不過簿尉爾.若能罷舉東歸霸國以求用,則必富且貴矣.兩途吾子宜自擇之.” 看來這個羅尊師不是混飯的,真有本事。他人情練達 洞察世事。 你看他對科舉的分析:“雖首冠羣英亦不過簿尉爾”你就是考上了狀元, 也不過就弄個八,九品的“簿尉”小官兒,“若能罷舉東歸霸國以求用,則必富且貴”,---如能放棄科考,另辟蹊徑,必有前途。 但羅隱聽了還是半信半疑 ,不知所措。最后卻被個賣小吃的街坊老太婆點開了死穴。 老太婆說,大才子你咋這么糊涂呢? 你羅隱早已名聞天下,還考那徒有虛名的進士有啥用? 科舉不就是考追求富貴的本錢嗎? 這本錢你早就有了,趕快追求富貴?。?/p> 粘事者迷啊,真是“卑賤者最聰明”。提籃小賣的老太婆 一句話點醒了迷茫的大才子。 “隱懵然不知所措者數(shù)日.鄰居有賣飯媼,見隱,驚曰何辭色之沮喪如此? 莫有不決之事乎? 隱謂知之,因盡以尊師之言告之. 媼嘆曰:”秀才何自迷甚焉? 且天下皆知羅隱,何須一第然后為得哉?不如急取富貴則老?之愿也.” “ 隱聞之釋然.遂歸錢塘.” 時錢镠方得兩浙.置之幕府,使典軍中書檄.其后官給事中. (見《欽定四庫全書。宋陶岳 五代史補》卷一) 此時 大唐行將崩潰,即將進入五代十國時代。 錢镠就是拙作“雷峰塔 與 中華旺族錢氏”中的那個會唱“陌上花開緩緩歸”的吳越國開國君主。 錢镠也是翩翩君主風(fēng)流倜儻,那時雖還沒有稱王,但也亟需延攬人才,羅隱一去就得到了重用。 羅隱投奔錢镠也不是一帆風(fēng)順的。 “初,隱之除中書之日,費窘因抵魏謁鄴王羅紹威,將入其境,先貽書敘其家世。鄴王為侄。幕府僚吏見其書皆怒曰 “羅隱一布衣爾,而侄視大王,其可乎!紹威素重士,且曰“羅隱名振天下 王公大人多為所薄。今惠然肯顧,其何以勝!得在侄行,為幸多矣, 敢不致恭?諸公慎勿言” 于是擁斾郊迎.一見即拜.隱亦不讓.及將行,紹威贈以百萬。他物稱是。仍致書于镠謂叔父。镠首用之。(見《欽定四庫全書。宋陶岳 五代史補》卷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