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游》篇,列子離開師傅,回到家后,每天就專心照顧家人,做飯,養(yǎng)豬,做這些生活中的小事,這和逍遙游中,莊子講的要有更大格局,是不是矛盾? 逍遙游中莊子對心境的描寫是一層一層,用排比來說的:第二層:格局大小,終究是相對的境界。在絕對向度的更好是----情緒獨立。第三層:情緒獨立之外,還有一個更好是----你人生真正有一個熱愛的事情。第四層:比起情緒獨立和有熱愛的事情,還有更好的一層是----逍遙,就是無待。無待,心中沒有期待,我不需要大宇宙給我更好的事情,我在人世間遇到的每一件事情,都能讓我成長,讓我的心靈更加進步,你來什么,我都可以跟你玩的很開心。在這樣的比對之下,列子占在比較靠后的位階之后,那個大格局的人生可能和他就比較沒多大關系了。 可是,判斷對方的心境到底是高手還是低手,有時候很難判斷。當你遇到比你更厲害的東西時,有時候你是不能分辨出他比你更厲害的。我們有可能遇到一個高手,但我誤以為他是低手。遇到比自己心力低的,相對更容易分辨。列子離開師傅回家,因為不知道,所以,他對誰都一樣恭敬,對老婆很恭敬,對小孩也很恭敬,對豬也一樣恭敬。在街上遇到一個乞丐,這個乞丐真的是比我人生境界低的人嗎?遇到解離的父母,把小孩虐的很慘,那這個父母真的是壞人嗎?還是別的靈魂為了讓這個小孩練肌肉,而扮成邪惡的人?所以,這個世界到底誰是壞人?誰是好人?誰是高人?誰是低人?我們真的不知道。遇到一個事情的時候,我們都要做一個價值判斷,正因為不知道,莊子練到這個點,似乎是非對錯都已經搞不清楚了。因為不能判斷,所以,都尊重比較簡單,免得得罪了其實很厲害的人。因為這個認知,所以列子就變得很小心,對誰都很好,沒有了偏私之心。 失去了這個價值判斷后,慢慢地,他的心就越來越純,一個人就淡淡然的,最后列子好像進入了一種什么都不知道,但是內心卻很安穩(wěn)的狀態(tài)。我們的心常常因為,我們不知道這個,不只知道那個而不安,但是,當你承認了事實之后,承認了自己有很多的不知道后,那個不安的感覺就不得不安了。像列子這樣安穩(wěn)在家過日子的人,他的心是一顆什么樣的心?他的活法是不為面子活,不花力氣動腦筋去設計如何對付誰而活,事情要找他,他不會努力去搶這個工作來做,也不會努力讓自己變得更聰明,喪失了對欲望的追求,他就活在這個世界的變化之中。在這個世界玩著玩著,沒有痕跡地這樣活下去,老天爺給他什么東西,他都很感謝地接受命運,不會去想,我要怎樣才能活得更好一點,我要怎樣去賺更多的錢。他的欲望就空掉了,他的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人家給它什么臉色看,它就給人家什么臉色看,但是,人家走開了,你里面就是空的,不會再去想剛才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