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關念琴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 摘要“意象”是中國古典美學中的術語, 亙古以來就存在于中國先民的思想、意識之中。而中國書法藝術以其獨特的表現方式體現了意象這一獨特思維。 關鍵詞意象、意象思維、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欣賞 正文“意象”是中國古典美學中的術語, 意象符號的初始源頭可追溯到中國的神話意象。郭璞《注〈山海經〉敘》中所謂“游魂靈怪, 觸象而構”;所謂“圣皇原化以極變, 象物以應怪, 鑒元滯賾, 曲盡幽情”。中國文化推崇意象, 即所謂“尚象”。這是每個接受過這一文化熏染的人都不難贊同的事實。 《周易》以“觀象制器”的命題來解說中國文化的起源, 而中國文字以“象形”為基礎推衍出自己的構字法, 書法藝術家以自己主體的審美態(tài)度去感受作為書法的造型文字。這種文字便在書家的頭腦中形成了“意象”。這種“意象”已不同于書法家所看到的文字, 書法家攝錄其他書體及生活中的形象, 經過書法家的分析綜合于是把新的形象, 物化為書法作品, 作品便是書法家的審美意象。以下我們從幾個方面談談中國書法藝術中的意象思維。 一、中國漢字中的意象思維 漢字是迄今唯一尚存的表意文字, 其母型則是“畫成其物, 隨體詰屈” (許慎《說文·敘》) 的象形字, 大量資料表明造字時“仰則觀象于天, 俯則觀法于地”、“近取諸身, 遠取諸物”通過對客觀世界的俯仰觀照而構筑自己的意中之象。 例如, “犬”字就是遵循的“輪廓特征”造字法, 緊緊抓住狗的外形特征:身體瘦長, 長尾卷曲, “犬”字橫過來看就能對應它的實際狀態(tài)了。又如, “母”字是“女”字加兩點, 表示哺育孩子的女子的乳房等等。因此造字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觀物以取象, 立象以盡意。 這種以象示意的造字法, 便從本質上奠定了漢字的表意性, 使它成為一種有象可征、有意可徇、意象璧合、宛然在目的特殊代碼, 漢字的這種卓異品格不僅為書法藝術提供了絕好的造型基礎, 同時更給予后代書家一份性靈上的啟沃, 那就是將此造字法則作為藝術法則去回溯被漢字臨摹了的自然空間, 咀嚼酣然飽滿的生命精神。所謂“緬懷圣達立卦造字之意, 乃復仰觀俯察六合之際焉。” (李陽冰《上采李大夫論古篆書》) 另外, 線條 (點劃) 是漢字的構成元件, 它們不僅具有外在的豐富性, 而且也具有內在的機變性。孫過庭在《書譜》中用“點如高峰墜石;豎如懸針垂露, 橫似千里陣云”來形象地描述書法中點劃的形象。 漢字的線大多是相互穿差來形成整體化的, 所以很容易形成一個個“回互飛騰” (項穆《書法雅言》) “八面點畫皆拱中心” (陳繹曾《翰林要訣》元) 的這樣一個交互性的空間。所以也易于和復雜的主客觀事件形成同構效應。漢字的這種以線為主的奇妙組合形式, 決定其可以成為審美對象。中國書法藝術正是將這些組成文字的跡線變成了一條條貫穿于宇宙與心靈的線, 從而實現了從民族共同體的共性符號到盎現個體生命的個性符號的超越。 二、中國書法筆墨中的意象思維 書法具有特殊的筆墨意態(tài), 即指書法的筆畫, 不僅僅是墨的有形“堆砌”。而且具有一種活態(tài), 一種深沉的生命意味。唐代書法理論家孫過庭指出:“書之為妙, 近取諸身, 假令運用未周, 尚虧工于秘奧;而波瀾之際, 已浚發(fā)于靈臺。必能旁通點畫之情, 博究始終之理, 熔鑄蟲篆, 陶均草隸;體五才之并用, 儀形不極;象八音之迭起, 感會無方?!?(《書譜》) 孫過庭這里說明, 書法是一種通過具有不同情態(tài)的筆墨形象的塑造而表現藝術家內在情感的藝術。當你對技巧掌握尚不圓熟的時候, 要表達隱秘的情感可能尚不如意;但是一旦領悟、掌握了書法藝術的奧妙、技巧, 那心靈的激情即能通過書法的形象而相“?!卑l(fā);書法的所有點畫, 也將成為情感的“使者”, 在頻發(fā)不斷的從視覺通向心靈的樂點撞擊中, 實現藝術的溝通與共鳴。 這里, 孫過庭雖然著意在說明書法藝術的抒情和審美功能, 卻揭示了書法藝術的形式特征——書法是通過情感化的“點畫” (即筆畫、線條) 的創(chuàng)造來構筑書法藝術形象, 由此而表達藝術家情感、實現書法的藝術本體價值的。 然而筆墨的形式變化萬端, 極易使人產生自然運動形式美的聯(lián)想。所以從東漢開始, 書法家們贊美書法, 往往用種種自然物象及其運動形態(tài)來狀擬其形式美的特征。唐代書法家張懷瓘認為, 書法藝術的筆墨形式具有狀擬大自然萬千氣象的功能。成功的書法作品, 其筆形墨態(tài)必蘊藏豐富的自然意象美?!对u書藥石論》展示了這樣一幅奇異玫麗的書法藝術意境圖: “大巧若拙, 明道若昧;泛覽則混于愚智, 研味則駭于心神, 百靈儼其如前, 萬象森其在矚, 雷電興滅, 光影糾紛!考無說而究情, 察無形而得相, 隨變恍惚, 窮探杳冥, 金山玉林, 殷于其內, 何奇不有?何怪不儲?無物之象, 藏之于蜜, 靜而求之或存, 躁而索之或失, 雖明目諦察而不見, 長策審逼而不知, 豈徒倒薤?懸針、偃波、垂露而已哉!……蓋粗以言詮, 而假于詞說, 若精以心了, 則無寄詞?!?/p> 書法所蘊含的意象令人無以寄其詞。奇妙的藝術, 初看似乎平淡無奇, 但細細去品味、琢磨, 會發(fā)現精妙的書法有精心動魄的美妙景象寓于變化精微的筆墨形式之中, “百靈儼其如前, 萬象森其在矚”, 各種生命意象氣象奔騰, “雷電興滅, 光影糾紛”, 使人目不暇接。 三、書法創(chuàng)作中的意象思維 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意象思維, 體現在人們通常所說的“悟”?!拔颉币簿褪欠鸺业摹岸U定”, 道家的“抱一”, 用意念使自己進入最佳的心態(tài), 進入無始無終的藝術層次。古代大書家王羲之、張旭、懷素、顏真卿、黃庭堅、蘇東坡、米芾等都是善于將自己對天地萬物之感受“一寓于書”而體現于筆勢、字勢、章法之中的。 羲之愛鵝, 張旭從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 懷素從夏云奇峰, 顏真卿從屋漏痕, 黃庭堅從長年蕩槳中悟筆勢, 都是運用意象思維由物象聯(lián)想到書法的。因而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 除了技法方面的基本訓練之外, 從學習的第一天開始就要留心悟性的喚醒與培養(yǎng)。 四、書法欣賞過程中的意象思維 書法欣賞過程實際上就是欣賞者運用意象思維聯(lián)想而游于藝的過程。 在欣賞一幅書法作品的時候我們首先進入書法藝術的“生態(tài)形式”。我們會看書法作品的紙質及由字體、風格構成的筆墨形式。書法作品會給我們或含蓄、或狂放、或婀娜、或粗狂、或火氣、或甜媚……不同的感受這是書法作品所顯現的氣勢韻味。 其次, 我們將進入書法藝術的文化生態(tài)形式, 它包括文字語意層、筆墨外形層和墨象層。這一層的欣賞是非書法的, 支持它的是文字的“原始語言功能”——傳達思想, 表達意志。這要求書法欣賞者具備一定的書法基礎知識、書法美學知識和中國歷史文化知識。 最后, 是書法的“歷史文化層”, 這個層次是書法藝術形式的最高層次, 它突破了書法筆墨形式的桎梏, 以書法形式與大千世界運動形式的“形式同構”為突破管道, 通過書法特殊創(chuàng)作、鑒賞文化心理認知模式的培養(yǎng), 把大量的非書法內容灌注在書法筆線的黑色“隧道”中。運用意象思維、形象思維、靈感思維、聯(lián)想, 把欣賞者的學問、修養(yǎng)、見識與書法作品統(tǒng)一起來引起共鳴、通感, 從而產生美的感受。要進入書法欣賞的歷史文化層是困難的, 但是, 也是其樂無窮的。 |
|
來自: mengk4fz0yyf5h > 《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