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介紹過經絡測治中的井穴,相信大家都學習到了為何俞老如此看中它,那么今天我們再講講這當中的八脈交會穴。 介紹八脈交會穴之前,咱們先說說奇經八脈,奇經八脈是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里配合關系,其循行別道奇行,故稱奇經。 它們的功能也十分強大,不僅可以溝通十二經脈之間的聯(lián)系,對十二經的氣血還有著蓄積滲灌等調節(jié)作用。而這些溝通聯(lián)系、氣血調節(jié),便是通過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脈氣相通的八個穴位實現(xiàn)的,這八個穴位就是八脈交會穴。 八脈交會穴首見《針經指南》,又稱流注八穴、交經八穴等。分別是脾經的公孫(通沖脈)、心包經的內關(通陰維脈)、小腸經的后溪(通督脈)、膀胱經的申脈(通陽蹺脈)、膽經的足臨泣(通帶脈)、三焦經的外關(通陽維脈)、肺經的列缺(通任脈)、腎經的照海(通陰蹺脈)。 既然這八個穴位是兩種經脈的交會,那可想而知它們的治療范圍有多廣泛,僅《針經指南》一書中就載有可治療主癥200多種。這也是由八穴的特殊性所決定的,正因為八穴中每一個穴位都有所屬的正經、所通的奇經,而其又通過正經和奇經與其他的臟腑、經絡、組織器官構成廣泛的聯(lián)系,所以刺灸這八穴,有著同時調節(jié)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的作用。 總結來說,就是既可治療所屬正經及與正經有關的臟腑、經脈病證,又可治療奇經病。其中又因為奇經八脈有一定的循行路線,除任、督二脈外,其余六經本身沒有所屬腧穴,因此當其余六經發(fā)生病變時,選用八脈交會穴治療效果顯著。 正如李梃在《醫(yī)學入門》中所說:“周身三百六十五穴,統(tǒng)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統(tǒng)于八穴”,意在說明八脈交會穴可以主治全身疾病,八穴的主治范圍廣泛。明代醫(yī)家吳昆云:“以八穴交會奇經八脈,而分主乎表,主乎里,主乎表里之間也。仲景妙于傷寒,以其有六經之辨,予今以八法為妙者,以其分主八脈,而該乎十二經也,創(chuàng)為針灸一大法門……”,其論也謂精辟。 正因八脈交會穴的作用強大,在明代,劉純《醫(yī)經小學》卷三中便記載了歌訣,流傳至今。 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 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 后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 列缺任脈連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 在臨床上,八脈交會穴也常配合應用,如公孫配內關一同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脈治目內眥、頸項、耳、肩膊、小腸、膀胱部疾患,臨泣配外關治目外眥、耳后、頰、頸、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俞老門診大多為腫瘤患者,而其中又有許多患者是已經接受一系列治療后才到我門診就診的,放化療后的副作用因人而異,許多患者不僅十二正經受到了損傷,甚至也有奇經受損的跡象!因此,俞老在治療中十分看中任脈、督脈的治療,其他奇經的治療則需通過八脈交會穴加強,通過調整四部脈加配合特效穴,達到更好的療效! 現(xiàn)在大家都知道了經絡測治中為何選取這看似普通的八個穴位了吧!穴位的奧妙無窮,中醫(yī)人仍需不斷前進,將這些奇妙的穴位繼續(xù)發(fā)揚光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