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其余:有的就作為一個詞“其余”,解為“其它的”,我表示懷疑。 子張來找孔子,學習如何能爭取到祿位,拿到鐵飯碗??鬃诱f:“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就先暫時擱置,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減少過失了;同時還要多看,有不明白的地方也要先放一放,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就能減少后悔。說話少過失,辦事少后悔,祿位就容易取得了?!?/section>對于某些參考資料的解釋,我只能呵呵了,我覺得肯定有問題,尤其是對“慎言其余”、“慎行其余”的解釋,我覺得不能那么理解。 我參考了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里的解釋,覺得他的理解好像是“慎,言其余”、“慎,行其余”,其余,理解為“多余的、過剩的”,引申過“過分”,就是要謹慎,不要說大話,說了又做不到;不要有過分的行動、做過分的事。比單純地理解為“其余、其它的”要好,但是我還是覺得值得進一步探討。 闕:通“缺”,為什么還要“暫時擱置、放在一邊”?缺,理解為“減少”不好嗎? 殆:基本釋義為“危險”、“幾乎、差不多”,在這里怎么也成了“懷疑”呢? 祿:南懷瑾先生認為古代“俸”相當于現(xiàn)在的月薪;“祿”指有食物配給,祿位是永遠的,所以過去重在求祿。我對古代官吏制度沒有研究,所以對把“干祿”理解為“求官、求俸祿”還是有些懷疑。既然“祿”指有食物配給,那么“干祿”理解為“求生存、求衣食無憂”可不可以?為什么非要“求當官、拿俸祿”呢?孔子說:“你啊,一定要多聽,多聽聽別人怎么說、多琢磨琢磨他們是怎么想的;聽別人講得多了,就能減少自己的疑惑。聽得多了之后,你可能也會有自己的想法,這個時候你就一定要慎言,要考慮清楚了再說,這樣才能減少過失;然后呢?你還一定要多看,多看看別人是怎么做的,多想想他們?yōu)槭裁催@么做;看得多了,就能避免很多危險。當然,看得多了之后,你也會有自己的想法,在做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要考慮清楚、有把握了再去小心謹慎地做,這樣就能減少因沖動而導致的懊悔。謹言慎行,說話少過失,辦事不沖動、事后不后悔,你就能做到衣食無憂、生活有著落了。” 從政、當官的固然要謹言慎行,但是我覺得我這樣理解,更有普適性,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尤其是對于剛入職的年輕人,都可以從中有所感悟。 另外,我在學習理解“祿在其中”的意思的時候,發(fā)現(xiàn)這竟然也是一個成語,只不過它的出處,卻是《隋書》。我原本以為又是《尚書》里邊的一部分,實際不是,《隋書》是唐代編撰的,成書年代遠晚于《尚書》和《論語》。作為成語的出處值得商榷,但是它的釋義,我覺得更親民,或許更貼近原文原義吧?!畢竟,“《隋書》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