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乃武(左)與小白菜(右)的冤案,被稱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楊乃武與小白菜的故事被稱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近日,140多年前楊乃武與小白菜的真容曝光,一名法國記者拍下當時二人一同戴枷鎖的珍貴照片。楊乃武與小白菜的悲慘遭遇令人唏噓不已,100多年來,這樁冤案被改編成了戲曲、電影、電視劇、長篇小說等,廣為人知。
杭州市余杭區(qū)的文史專家俞金生在2004年5月的一次偶然機會,獲得一條重要線索:在湖北省浠水縣的一位楊氏后裔,有一張來自法國的楊乃武與小白菜的老照片。俞金生最終獲得了這張珍貴的照片,照片中的楊乃武眉清目秀,個子不高,比小白菜矮了半個頭。楊乃武用二只手托著沉重的枷鎖,以便減輕枷鎖對二人肩部的壓迫。而小白菜則上眼皮下垂,雙手縮在袖子里,似乎不大喜歡面對鏡頭。據(jù)史料記載,小白菜“美而艷”、“受諸極刑,而色終未衰”,但看照片似乎有些夸張。至于這張照片為何會出現(xiàn)在法國,其中還有一段淵源,而且與當時的慈禧太后有關(guān)。楊乃武(1841年—1914年),浙江余杭人,字書勛,又字子釗,家世以種桑養(yǎng)蠶為業(yè),性格耿直。就在楊乃武中舉當年,余杭人葛品連和新婚妻子畢秀姑租住在楊家。18歲的畢秀姑生得白皙秀麗,身材高挑,因喜歡穿白衣綠褲,街坊便給她起了一個綽號叫“小白菜”。因楊乃武教畢秀姑識字,兩人過從甚密,加之葛品連在縣城一家豆腐店做幫工,平時不?;丶?,小白菜經(jīng)常跟楊乃武一家人一同吃飯。
為了打消流言蜚語,葛品連和小白菜不久便搬出了楊家,雙方不再來往。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初九,葛品連患流火瘋癥暴斃,葛家認為死因可疑,于是報官到了余杭縣衙。因楊乃武曾舉報余杭知縣劉錫彤犯法,劉對楊懷恨在心,于是便認定是楊乃武與小白菜通奸下毒、謀害親夫。劉錫彤徇私枉法,刑詢逼供,將楊乃武三次上夾棍,楊三次昏死,但拒不畫供。劉錫彤便將供詞“死者口鼻流血”改為“七孔流血”,判小白菜謀殺親夫,擬判處凌遲;此案經(jīng)層層上報杭州府、浙江巡撫、刑部,幾成定局。在楊乃武幾個好友的鼎力幫助下,妻子詹彩鳳、姐姐楊菊貞前后二次赴京告“御狀”伸冤,浙江紅頂商人胡雪巖還資助了赴京的全部費用。但因清朝官員貪腐,且官官相護,楊乃武與小白菜受盡酷刑,終含冤認罪。直到光緒二年(1876年)12月9日,在慈禧太后的親自過問下,刑部尚書桑春榮親審此案,在朝陽門外海會寺對葛品連的尸棺開棺重新驗尸。在刑部任職60年的老仵作照《洗冤集錄》說法,證實葛品連并非毒發(fā)身亡,乃得病而死,只是骨頭表面發(fā)霉。1877年2月16日,這樁震驚朝野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歷經(jīng)3年宣告終結(jié),楊乃武與小白菜獲無罪出獄。但二人因在獄中多次被嚴刑拷問,皆一身傷殘,而且楊乃武的功名也不能恢復(fù)。楊乃武的女兒楊濬于1967年12月去世,她在1963年留下一份口述資料:根據(jù)楊乃武生前所述,當時海會寺驗尸現(xiàn)場滿是圍觀的人群,當時一名法國記者也在場。當驗尸官宣布尸體無毒的時候,這位法國記者興奮地跑到楊乃武和小白菜的跟前,大聲用中文喊道“無毒!無毒!”這張珍貴的照片就拍攝于海會寺的驗尸現(xiàn)場。那么這莊京東老佛爺,導(dǎo)致140多名官員被罷免的案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事情還要從畢秀姑說起來。
清末同治十二年,楊乃武剛在鄉(xiāng)試中考中舉人,而小白菜畢秀姑則是豆腐店伙計的妻子。當時,縣城里有家葛氏豆腐店。店主葛大,其妻喻氏生子葛品連,人喚葛小大。而葛小大則關(guān)了豆腐店,靠著磨豆腐的手藝,給別的豆腐店幫工。眼看葛小大已到成婚之年,喻氏便托媒送禮,為葛小大迎娶了畢秀姑為妻。說起來,這畢秀姑人如其名,長得模樣俊俏,再加上她平日喜歡著青衫圍個白圍裙,所以人人都叫她“小白菜”。相較而言,葛小大就長得太不出眾了,他身形粗短肥碩,空有一身好力氣。婚后,由于繼父家房子捉襟見肘,葛小大便和畢秀姑在外租房而居。趕巧,城中士紳楊乃武修繕房屋,找的就是葛小大的養(yǎng)父沈木匠。葛小大聽沈木匠說,楊乃武家房屋很多,于是便以1000文的租金,租住在了楊乃武家。楊乃武家世代以種桑養(yǎng)蠶為業(yè),家境殷實。他又聰慧好讀,就在這年鄉(xiāng)試成為余杭縣史上第48位舉人,深得鄉(xiāng)人羨慕。
葛小大和畢秀姑搬住進楊乃武家中的空屋后,葛小大早出晚歸,忙于生計。畢秀姑為人勤勞,且性格溫柔,經(jīng)常幫楊乃武的妻子詹氏做點活計。不僅楊乃武在閑暇時教她習(xí)字讀書,詹氏也因她一人在家,常常喊她一同吃飯。但哪里都有好事者,一些人本就妒忌楊乃武,見他又無故教畢秀姑讀書,于是便四處造謠,說他和畢秀姑有私情,甚至還編出“羊吃白菜”的梗來。風(fēng)言風(fēng)語很快就傳到了葛小大的耳中。葛小大本就心胸狹隘,聽聞后不免起了疑心。數(shù)次悄悄蜇回,盡管撞見楊乃武教畢秀姑習(xí)字,但始終并不見他們有不軌之舉。但就算如此,葛小大依然滿心醋意,常常拿畢秀姑出氣。而葛小大也心知肚明,于是又另租了房子,和畢秀姑搬走,兩家從此不相往來。誰知搬走不久,流氓無賴便趁葛小大不在家時,故意來調(diào)戲欺辱畢秀姑。他早就覬覦畢秀姑的容貌,便趁機巧施手段,迷奸了她。事情發(fā)生后不久,葛小大突然發(fā)急病去世。他的生母喻氏見他身體烏青,兩鼻有血,再加上街坊鄰居也議論紛紛,認為他正值青壯,突然暴死,實在是死得蹊蹺。于是,喻氏便將葛小大之死,作為命案上報給了知縣劉錫彤。很快,仵作沈祥匆匆驗尸后,向劉錫彤稟報稱葛小大的確是中毒而死。劉錫彤訪得畢秀姑曾和楊乃武有過一段風(fēng)言風(fēng)語,于是大喜過望,立刻將畢秀姑拘捕入獄,并親自審理。
因此,好公義的楊乃武不僅數(shù)次向州府舉報他的惡行,斷他的財路,還常編打油詩挖苦諷刺他。再加上劉子和擔心畢秀姑會將他做的事情說出來,于是先向劉錫彤陳述了他迷奸畢秀姑一事。劉錫彤一方面要保護兒子,另一方面正好借機除去楊乃武,所以他對畢秀姑動用了各種酷刑。畢秀姑受不住嚴刑拷打,最終按劉錫彤的要求,被迫招供承認“自己用砒霜殺死了葛小大,而砒霜則是楊乃武所給”。然而,楊乃武拒不承認他和葛小大之死有關(guān)聯(lián),并出具了他在案發(fā)時不在余杭的證據(jù)。但劉錫彤頗為狠毒,一心想要置他于死地,所以立刻向州府匯報了此案,并要求解除他的舉人身份,好對他施以刑法。不待州府文件下達,劉錫彤便迫不及待地對楊乃武刑訊逼供,想迫使他承認與畢秀姑通奸殺夫。然而,楊乃武雖被打得遍體鱗傷,卻始終不肯承認與此案有瓜葛。為了能早日判定楊乃武死刑,劉錫彤將案子上報州府陳魯,請求二審定案,好為死者葛小大伸冤。陳魯和劉錫彤都是湘軍出身,本就很有情誼。再加上劉錫彤已經(jīng)將此案定為通奸殺夫案,所以當他二審時,便對本就被酷刑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楊乃武繼續(xù)動用酷刑。于是,陳魯匆匆結(jié)案,并把楊乃武處以斬刑,畢秀姑則被處以凌遲。楊菊貞比楊乃武要大上10歲之多。她早年嫁人,但出嫁不久,對方便因病去世。于是她便回到娘家,由于父母亡故較早,她便和楊乃武相依為命。經(jīng)過查訪,楊菊貞斷定弟弟楊乃武被冤枉了。于是她花錢打點,在獄中見到了被折磨得只剩半條命的楊乃武,并讓楊乃武草擬了一份被屈打成招的證詞,她拿著證詞,便一級一級上訪告狀去了。沒想到,她一直告到浙江巡撫楊昌浚那里,案子經(jīng)過一審再審,都因為劉錫彤暗中行賄,從中阻攔,一直還是維持原判。胡雪巖一向樂善好施,聽聞后,也認為此案有草菅人命的嫌疑。在見到楊菊貞,看到證詞后,也很支持楊菊貞告御狀的行為。不僅墊付了她進京的開支費用,還特意給做京官的浙江官員夏同善寫了一封信。于是在和翁同龢商議后,將楊乃武一案移交刑部,希望能重審此案。然而,刑部派去的官員收受賄賂,再加上楊昌浚等地方官員,又以“此案經(jīng)過多次審理,早就鐵證如山,如果輕易推翻案件,不光會對地方官員以后審案不利,還會引起地方士紳嘩變”軟硬兼施,因此,最終還是“維持原判”。申報剛開始是作為奇聞異事報道的,不過很快開始質(zhì)疑這起案件,提出了幾大疑點。從1874年1月6日,到1877年5月7日,3年多的時間,《申報》共發(fā)表了44條消息、18篇論說,8則評語按語、15篇諭折、1份狀子和1則廣告,對此案投入的力度不可謂不大。一些有良知的士人,和知道楊乃武為人的人聯(lián)名上疏,不僅控告官員官官相護,徇私枉法,草菅人命,還極力要求此案應(yīng)移交京城審理。夏同善和翁同龢見輿論難平,不得不向兩宮太后稟報此案,并懇請將楊乃武和畢秀姑押往京城,進行終審。結(jié)果,刑部對葛小大的尸身重新驗定后,發(fā)現(xiàn)葛小大并非毒發(fā)身亡,而是疾病引起的死亡。于是,此案真相大白,楊乃武和畢秀姑的冤情也得以解除。既然如此,那些涉及此案的官員,當然脫不了瀆職的干系。于是,在慈禧的指示下,對涉案官員經(jīng)過調(diào)查訊問后,按律法革職140多名官員,并永不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