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jīng)濟(jì)的發(fā)展,我們身邊的有車族也是越來越多了。其實在心理學(xué)中通過一個人的開車方式,也能看出TA的性格。 這期我就來講講,和如何開車有關(guān)的心理學(xué)知識。好了,讓我們趕緊開始吧。 ·如何開車也放映了如何為人 掌握方向盤的人一坐進(jìn)車?yán)?,就會覺得自己的個人空間擴大了,會產(chǎn)生汽車本身即是自己,這樣的一種錯覺心理。所以一個人如何開車,就能從一個側(cè)面看出TA的性格是怎樣的。 即使TA平時能夠把內(nèi)心隱藏得很好,但是在開車時的習(xí)慣性反應(yīng)或一瞬間的突發(fā)反應(yīng)都很難隱藏,因此從開車方式看性格,在心理學(xué)上是很有參考意義的。 讓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不同的類型吧。 (事先說明,心理學(xué)的結(jié)論說的是大部分情況下是這樣,并非絕對,希望酌情參考) ·經(jīng)常急剎車、突然轉(zhuǎn)向的人 第一種,在沒有突發(fā)的情況下,經(jīng)常踩急剎車和總是突然轉(zhuǎn)向的人,大多性格粗枝大葉,大大咧咧。他們除了開車以外,做其他事情也容易粗枝大葉,馬馬虎虎。 另外,總是突然踩剎車的人也很可能是缺乏同理心。一般情況下,只要沒有行人躥出來,就不會急剎車。如果是可以慢慢減速的情況,卻還是到了線上再突然踩剎車,表現(xiàn)出了TA是缺乏對同乘者的同理心和關(guān)懷的。 ·強行超車、變道、插隊的人 第二種,總是強行超車、變道、插隊的人,大多是強勢、自信,且不服輸、比較任性的人。因為不想被別人贏,就會強行超車、插隊;因為喜歡隨著自己的性子,就會不停地變換車道。 另外喜歡不停地變道的人,大多是做事不看大局,只顧眼前,缺乏合理思考的性格。 ·謹(jǐn)慎駕駛的人 第三種,謹(jǐn)慎駕駛的人大多是膽小、敏感、愛替別人考慮的人。因為他們開車謹(jǐn)慎,很少會發(fā)生交通事故,所以坐他們開的車,是最讓人放心的。但是這類型的人性格也有缺點,容易優(yōu)柔寡斷,遇到緊急事態(tài)的時候需要他們做決定的話,反而可能會誤事。 但是有一種情況例外,就是平時雖然很強勢、固執(zhí)的人,一開車就變得很慎重,說明TA是一個想法堅定的人,在緊急情況下,TA就能夠發(fā)揮領(lǐng)導(dǎo)能力,克服困難。 ·總是喜歡催促前面的車的人 第四種,總是喜歡催促前面的車的人,是缺乏包容心,缺乏忍耐力,器量小的人。如果遇到前面的車開的稍微慢了些,就變得煩躁,不停地閃燈、按喇叭,或直接把頭伸出車窗外催促的話。 這類型的人,在過著平凡生活的時候,是一個好人,但是在對自己不利的時候,或者發(fā)生了危急事情的時候,就會變得沒有器量,只考慮自己。 ·粗暴駕駛、路怒癥的人 第五種,粗暴駕駛、路怒癥的人,是結(jié)合了經(jīng)常急剎車、突然轉(zhuǎn)向、喜歡強行超車、變道、插隊的這些行為為一身的人,這類人的內(nèi)心是非常有攻擊性的。 且可能急性子、脾氣暴躁、自尊心強烈的人比較多。平時就有怒吼、砸東西的習(xí)慣的人開車也有粗暴的傾向,需要特別注意哦。 好了,這一期的心理學(xué)知識就講到這里,如果喜歡這類文章的話,可以點贊關(guān)注哦,我們下期再見。 參考資料: 1.Tillman, W.A., & Hobbs, G.E. (1949). The accident-prone automobile driver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06 (5), 321-331. 2.Warner, H.W., & ?berg, L., (2008). Drivers’ beliefs about exceeding the speed limit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 Traffic Psychology and Behaviour, 11, 376–389. 3.Aberg, L., Larsen, L., Glad, A., & Beilinsson, L. (1997). Observed vehicle speed and drivers’ perceived speed of others.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46 (3), 287–302. 4.Chung, Y-S. (2015). Seemingly irrational driving behavior model: The effect of habit strength and anticipated affective reactions.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82, 79–89. 5.Elliot, B. (2001). The application of the heorists’ Workshop Model of Behaviour Change to motorists’ speeding behaviour inWestern Australia. Unpublished report, Western Australia, Office of Road safety, Department of Transport. 6.Vogel, R., & Rothengatter, J.A. (1984). Motieven van snelheidsgerdag op autowegen: een attitudeonderzoek, report VK 84-10, 84-09, Traffic Research Centre, Universiteit van Groningen. 7.Dahlen, E. R., Martin, R. C., Ragan, K., & Kuhlman, M. (2005). Driving anger, sensation seeking, impulsiveness, and boredom proneness in the prediction of unsafe driving.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37, 341–348. 8.東正訓(xùn)危険な運転行動に関わるパーソナリティ要因の研究文獻(xiàn)展望-特に態(tài)度、習(xí)慣、衝動性に著目して展望-特に態(tài)度、習(xí)慣、衝動性に著目 交通科學(xué)Vol.49, No. 1 ,3 ~13(20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