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話: 在很多資料中,都能看到重要緊急四象限分類,它是將事情分為重要緊急(第一象限)、重要不緊急(第二象限)、不重要緊急(第三象限)、不重要不緊急(第四象限)的結構性思維。 它不僅讓我們讓認識到在工作中要加強時間管理、任務管理以及需求管理,還讓我們切身感受到了趨急就緩、趨易避難的底層人性。 很多人在落實工作的時候,我們是以緊急程度為第一標準的,不過也很正常,大多緊急的事一般都比較重要。 就像領導給你打電話讓你幫忙查個事情,可能這對領導來說并不緊急但挺重要。但是,對于你來說,這一定是既緊急又重要的任務。再比如,領導可能麻煩你抽時間幫某某辦理個網(wǎng)絡業(yè)務,可能這對領導來說既不緊急也不重要,但是,對于你來說還是既緊急又重要的任務。 緊急的事兒,該干還得干。 所以,在圖里,我把緊急且重要和緊急但不重要的事分別用紅色和黃色做了標注。 我想說的是,我們不能被急事兒牽著走。 大多時候,我們做完緊急的事情之后,就開始進入放松調整的狀態(tài)當中,因為其他的事并不是特別的緊急,直到我們把一些第二象限中重要但不緊急的事,硬生生的拖成了第一象限重要且緊急的事。因此,我把它標注成了“灰度空間”。 其實,對我們個人成長來說,最重要的并不在于第一象限的重要且緊急工作,更不在于第三象限的不重要但緊急工作,而是在于第二象限的重要但不緊急工作。 為什么這么說呢?在很多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的工作中,我們是沒有時間進行深度思考和籌劃的,只是調用本能反應和慣常行為,按習慣和套路辦事。 但是,第二象限中卻包含大量的思考時間,能夠切換不同的思維視角來研究籌劃工作。 在這個象限中,將存在著你撬動工作成績的杠桿,存在著創(chuàng)新工作理念的空間。 也正是在這個象限中,顯示出了趨急就緩、趨易避難的人性短板。 今天,我想給大家分享的是干工作“點”“線”“面”“體”的思維方式,運用這種思維方式是需要大量的時間進行沉浸和思考的。 如果我上來就介紹“點”“線”“面”“體”思維方式,你一定會認為,干工作都那么著急,哪有那么多時間用來深度思考呢? 如何養(yǎng)成第二象限的工作習慣,那就要回到之前的文章《如何尋找習慣中的正向循環(huán)》,通過“暗示”和“獎賞”來驅動習慣。 所以,我想說,“點”“線”“面”“體”存在于工作的第二象限,如果你意識不到第二象限工作的存在,我所講的這種思維方式對您來說,也就沒有價值。 正文: 查理芒格曾經(jīng)說:“一個人只要掌握80到90個思維模型,就能夠解決90%的問題,而這些模型里面非常重要的只有幾個”。 “點線面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認為是一種思維模型,或者說,能算是我在工作上的思考總結。但其中,卻實實在在的包含了流程性思維和結構性思維等多種思維方式。 >>> 所謂“點”,就是看透事物的本質 “信息論之父”香農說:“你越能觸及問題的本質,得到真知灼見的效率就越高”。 在《直擊本質》一書中,對本質的解釋包括:事物的根本屬性、問題和現(xiàn)象背后的底層邏輯。 理解并掌握本質思考的三個關鍵就在于“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辦”。 一是領會上級的指示意圖,了解領導想讓我們做什么 重要的總是要放在前面說。 對上負責是作為下屬的基本要求,將領導要求和群眾需要在工作中統(tǒng)一起來,是工作的目標指向。 必須認識到,領導要求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它必然和群眾需求相生相伴。 有很多人在工作時,由于認識上不太到位,往往忽略了這個重要的方面。 二是認識工作的根本屬性,明白性質特征究竟是什么 如果不深刻的認識工作,就無法回答“是什么”的問題,不明白“是什么”,也就無法回答“為什么”和“怎么辦”,也就無法完成工作。 了解屬性,我們不妨通過兩個對比增加認識。 比如,電腦應該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普遍的工具吧,右鍵點擊電腦上的任意圖標,最下方顯示的總是屬性。 再比如,我們打游戲總要關注人物屬性吧,不了解屬性怎么和對方PK呢? 之所以“屬性”在平時會被我們忽略,是因為它是我們的工具,而非我們的工作。 但是,一旦開啟工作模式,我們就必然會關注屬性,屬性相近的,可以用來相互影響和促進。 比如,你要建設一個榮譽墻,就要知道這是一個激勵產(chǎn)品,所有能夠帶來激勵效應的事物都能與其發(fā)生關聯(lián),讓我們更深層次的認識榮譽墻。 三是尋找問題的根源所在,對癥解決問題方法是什么 如果我們的工作是要解決一個問題,就要努力尋找問題背后的根源,盡量解決根本性問題,否則就是治標不治本。 即便落實的工作并非是要解決問題,我們同樣要嘗試尋找影響工作進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問題背后的原因總是復雜且深刻的。 既要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為工作籌劃配置力量資源提供依據(jù)。 又要認識到問題根源的多樣性,比如種植作物就必須要澆水、施肥、除蟲,缺了哪一個都會減產(chǎn)。 四是尋找工作的底層邏輯,把握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是什么 底層邏輯,在眼下絕對是一個炙手可熱的高頻詞。尋找底層邏輯就是要試著去思考工作背后蘊藏的規(guī)律。 “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不要把底層邏輯看得過于復雜,其實它比較簡單。 人性的真善美、貪嗔癡,就是底層邏輯。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的“勢差”,就是底層邏輯,是動力之源。 正是因為有電位差才會有電流,正是因為有高度差才會有水流,正因為有氣壓差才會有風向…… 也正是因為有了勢差,人們才會不斷奮斗,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解放軍為什么能贏》這本書里面有一個非常好的觀點,說在紅軍建設之初,為什么在缺衣、少糧、無餉的條件下,仍然有那么多人參加紅軍,堅持戰(zhàn)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共產(chǎn)黨進行了“土地革命”,農民翻身做了主人,這就是強大的勢差。 >>> 所謂“線”,就是構建工作的流程 起始點和目標點的連線,就是工作的流程。 在這里,必須要插入一個觀點: “線”只是一個初步的流程,但絕對不是最終的方案。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點”“線”“面”“體”,就是要通過“點思維”“線思維”“面思維”和“體思維”共同搭建生成最后的工作方案。 科學的流程設計是實現(xiàn)目標的必經(jīng)之路,是發(fā)展的橋梁和骨架。 一是好的流程要環(huán)環(huán)相扣迭代增值 比如,有的環(huán)節(jié)涉及到不同部門、不同內容、不同方法,如果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僅有重復還算勉強,如果環(huán)節(jié)之間出現(xiàn)“真空”,那就可能成為致命問題。 要注重流程中各階段的協(xié)調整合,銜接上越貫通,也就越能突出流程整體的流暢性,使之相互匹配、相互迭代、相互增值。 二要好的流程要放大優(yōu)勢撬動杠桿 無論干什么工作,我們關注的絕不僅僅是工作本身,而是工作背后的效益。 所以說,干好工作的價值就在于找準支點,撬動杠桿,用小成本獲取大收益。 要在支點位置集中優(yōu)勢資源,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一份好的計劃更像一個杠桿,而杠桿就存在于計劃的流程當中。 三要好的流程要優(yōu)化配置取舍資源 在工作中,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等等,都是寶貴的資源,不可能平均分配。 所以,在流程的設計當中,根本性的困難不在于理清階段工作之間的邏輯,而在于需要在權衡利弊得失之后進行選擇取舍。 比如,在流程當中,并不是只有杠桿點最為重要,破局點、震蕩點、收網(wǎng)點等也同樣重要。這是我自己在流工作中起的名詞,以后有機會向大家作延伸介紹。 由于各類資源的稀缺性,不能在工作中無節(jié)制的使用,必須要科學配比取舍,集中有限資源來完成有限的、必要的目標。 >>> 所謂“面”,就是工作的破局延伸 對初步的工作流程構思完畢后,就要研究怎么樣實踐落實。 畢竟,實踐才是最重要的,實踐也是最考驗工作執(zhí)行力的。 從理論向實踐延伸的過程,充滿了道與術的辯證法。 道是方向,術是方法,道是法則,術是謀略。只有道與術的有機結合,才能充分推動事物的發(fā)展。 如果說從“點”到“線”是一個思路展開并貫通鏈路的過程,那么從“線”到“面”就是一個逐步延伸并覆蓋整體的過程。 如果說從“點”到“線”是一個理性思維為主的技術過程,那么從“線”到“面”更類似于融進感性思維的藝術過程。 從理論層面步入實踐層面,不僅是一個技術活,更是一個藝術活,絕不能以文件發(fā)了,要求提了,就等于任務完成了? 這是不現(xiàn)實的,這是意淫。 對于發(fā)展的拓展延伸,重要的就是找準破局點,找準延伸鏈。 要考慮人性規(guī)律 關注人性最重要,因為人的主觀能動推動了事物的實踐發(fā)展,有時有困難可以克服困難,有時沒有困難卻也能制造困難。 研究人性是很復雜的命題,需要隨著認識的深入而不斷深化。 比如,人性的一面是貪婪、嫉妒、執(zhí)著、恐懼等,簡單說就是貪、嗔、癡。它既會帶來各種各樣的想法念頭,同時也能成為推動實踐的能動。 ![]() 要在執(zhí)行過程中辯證分析利與弊、時與勢、情與理,既要區(qū)別對待找準破局點,又要全面考慮找準制衡點;既要提供機遇嘗到甜頭,又要釋放壓力看到苦頭。 要考慮現(xiàn)實情況 工作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既是試錯的過程,又是第一個吃螃蟹的過程,因此,要綜合考慮好單位以及人員的實際情況。 ![]() 既要具有主觀能動,更要實事求是汲取經(jīng)驗,既要有政策激勵,還要有資源保障,順利開局是盤活全局的重要落子。 在很多工作中,之所以“試點”非常重要,原因也就于此。 在工作中,絕不是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往往是要七折八繞才能最終達到效果。 >>> 所謂“體”,就是工作的系統(tǒng)回溯 在點線面體的思維模型中,“體”的地位至關重要,它決定了“點”“線”“面”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從“面”思維到“體”思維的過度,就是從“自身的視角”,思考工作在整體上的溢出價值。 從“體”思維到“點”思維的反饋,則是從“系統(tǒng)的視角”,重新審視和修正工作發(fā)展方向和程度的過程。 一個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將會引起系統(tǒng)內各要素之間的關系發(fā)生變化,進而對系統(tǒng)的關系格局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這個影響中,既可能產(chǎn)生正向的影響,也可能帶來一定負向的影響。 對系統(tǒng)內的正向和負向影響的綜合評價,便能生成事物的系統(tǒng)價值。 ![]() 從系統(tǒng)論角度看,系統(tǒng)價值是一種比內在價值更具有超越性的價值。 如果一項工作的開展,只在局部上是可行的,而在整體上是不可行的,那這項工作便是不可行的。 如同軍事行動必須要服從政治全局一般,當軍事上可行,而政治上不可行時,則斷不可行動;當軍事上不可行,而政治上需要時,軍事要服從政治。 因此,無論是抓工作還是提建議,系統(tǒng)視角越強、思維格局越高,工作便越有價值、越容易開展,反之亦然。 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通過工作中的主觀能動來改變大系統(tǒng)的格局,是一個曲折的、漸進的過程。 因此,要學會分析事物發(fā)展所影響的系統(tǒng)范疇,并根據(jù)影響范疇分析系統(tǒng)價值。 同時,也要將工作發(fā)展的長期性,融入到系統(tǒng)發(fā)展的漸進性中共同考量。 ![]() 后面的話: 在這套思維框架中,蘊藏著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邏輯閉環(huán)。 “點”指導了“線”,“線”延伸出“面”,“面”架構出“體”,“體”又修正和重塑著“點”。 如果您是一位有想法,肯實干的同志,看的高一點、遠一點、全面一點,還是有好處的。 如果認為內容對您抓工作的思維理念有啟發(fā)和幫助,請點擊“關注”和“分享”,成為同路同行的同伴。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