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配方組成劑量】射干6克,麻黃9克,生姜9克,細辛3克,紫菀6克,款冬花6克,五味子3克,大棗3枚,半夏9克。 【用法用量】先煎麻黃兩沸,去上沫后納余藥再煎,每日1劑,分3次溫服。 【方歌速記歌訣】 射干麻黃亦治水,不在發(fā)表在宣肺, 姜棗細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功用】宣肺祛痰,下氣止咳。 【主治】痰飲郁結,肺氣上逆,證見咳而上氣,喉中水鳴聲,胸滿不得臥,苔白,脈浮緊。 【加減】有熱者,加黃芩、魚腥草、生石膏;尿清長者,加熟附子;氣虛甚者,加黨參、黃芪;流清涕、咽癢者,加防風、生姜、荊芥穗;痰粘稠者,加桑白皮、浙貝母;干咳無痰者,加麥冬、枇杷葉、百部;咯痰清稀者,加蘇子、杏仁、川貝母、陳皮;咯痰黃稠者,去細辛、生姜、大棗,加浙貝母、瓜蔞皮、桔梗、天竺黃;喘憋較重者,加白芥子、蘇子、地龍。 ![]() 【方論】上氣而伴水鳴聲,乃是痰礙其氣,氣觸其痰,風寒人肺,痰飲郁結,寒邪挾痰,故而治以射干麻黃湯。方中麻黃,細辛味辛性溫,辛能發(fā)散,溫能祛寒,二藥相和,用以溫肺散寒,以復肺之宣發(fā)功能,為君藥;射干開結降痰,利咽,生姜散寒行水,半夏降逆化痰,共奏降痰化飲而止咳嗽,復肺之肅降功能,為臣藥;紫菀、款冬花溫潤降痰,下氣平喘,五味子斂肺止咳,共為佐藥,并制麻黃、細辛之辛烈燥散太過,又可防半夏,牛姜溫燥傷陰。諸藥合用,散收并見,潤燥并施,使散而不耗氣,收而不斂邪,故為在表有風寒,內有寒飲伏肺而致咳喘痰鳴之良劑。 【醫(yī)論】射于麻黃湯與小青龍湯同屬解表化痰方劑,但本方主治風寒表證較輕,證屬痰飲郁結,肺氣上逆者。故于小青龍湯基礎上減桂、芍、草,加入消痰利肺,止咳平喘之射干、款冬花、紫菀等藥。小青龍湯以治表為主,解表散寒之力大,射干麻黃湯則以治里為主,下氣平喘之功更強。 現(xiàn)代臨床觀察表明,本方對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等因涼而誘發(fā),證見喘咳痰鳴,胸脅脹滿,痰稀而量多者,不論是成人還是小兒,都有確切療效。 【驗案】 (1)王某,男,3歲半,1992年2月14日就診。患兒因發(fā)熱、咳嗽并哮喘來我所就診。檢查:體溫38℃,聽診兩肺布滿痰鳴音,鼻塞流涕,口不渴,食少,神倦,舌淡苔白,脈浮緊。 證屬寒飲咳喘型。處方:射干6克,麻黃3克(后下),前胡6克,細辛1克(后下),款冬花9克(包),紫菀6克,五味子5克,蟬蛻2克,地龍6克,大棗4枚,生姜1片。服藥2劑后熱退,咳嗽明顯減輕,但夜間和早晨仍有輕微咳嗽,食少。繼服2劑后諸癥消失(《江蘇中醫(yī)藥》)。 (2)張某某,男,1歲半,證見咳嗽氣促,喉中痰鳴,嘔吐痰涎,面色白,印堂色青,舌質淡,苔薄白。此為外感風寒,痰飲阻肺,肺氣不降所致。治宜溫肺化飲,止咳平喘。以射干6克,炙麻黃3克,炙紫菀6克,炙款冬花6克,細辛0.6克,生姜1克,制半夏3克,五味子1克,川貝母3克,陳皮3克,大棗3枚,甘草1克。服藥2劑,咳喘平息,諸癥消失而愈(《湖南中醫(yī)藥導報》)。 【研究】現(xiàn)代研究證實,射干麻黃湯能明顯擴張大鼠支氣管平滑肌和對抗乙酰膽堿對氣管平滑肌的收縮,表現(xiàn)為鎮(zhèn)咳,祛痰和平喘的作用。祛痰作用可能是由于增加呼吸道分泌與稀釋痰液所致,其平喘作用是由于射干麻黃湯具有松弛平滑肌作用,并對抗乙酰膽堿引起的平滑肌收斂作用,因此,本試驗為臨床應用提供了藥理學依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