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象和,您專業(yè)的,靠譜的艾灸指導老師! 立冬,預示著“秋收”的結(jié)束,“冬藏”的開始”。
《黃帝內(nèi)經(jīng)》:“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yǎng)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這些話講的是如何“藏陽”。冬天的三個月,天地萬物處于休養(yǎng)生息的閉藏狀態(tài),人在天地間,不要隨意擾動陽氣。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這句話講的是如何藏志。冬三月,不僅我們的行為舉止要收斂;我們的“精神志向”更要收斂;如果滿腦子的妄想,會讓自己心神不寧,我們只有心靜神安,才能做到藏得深,藏得實!“....此冬氣之應,養(yǎng)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這句話講的是為什么要“藏精”。“藏”,就是冬季養(yǎng)生的法則,違者傷腎精,到了明年春天必然出現(xiàn)萎癥而生發(fā)無力!《黃帝內(nèi)經(jīng)》上又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如果我們冬季沒有“藏”好,必傷腎!腎為先天之本,根基一動,春季百病立現(xiàn)。
所以“藏”是萬事萬物運行的“根基”!沒有此時的“冬藏”,就沒有明年的春生、夏長和秋收。一年四季,循環(huán)往復,生生不息。立 冬 2021年11月11號之后,進入辛丑年終運,這時的氣候狀態(tài)是:
土運反盛,土生金,金生寒水;土主濕,所以這段時間雨雪天氣大增,氣候寒露。2021年11月22號之后,進入辛丑年終之氣,這時的氣候狀態(tài)是:
放眼望去都是“寒和濕”;你寒冷不要緊,如果遇上濕,就會有問題,比如2008年的雪災,就是因為有“濕”。
所以,2021年11月22號到2022年1月20號(大寒),這段時間,是值得我們要特別注意的。特別是年老體弱者,和有心腦血管問題的人群一定要注意防護,藥物隨手可得。 立冬之后,我們的日常起居、養(yǎng)生都要圍繞“藏”來做文章。只有陽氣藏得越深,我們才有能量對付隨之而來的“極寒”氣候。
前面說了,我們首先要做到: 冬三月萬物閉藏,你的情緒還波動不斷,就是大耗!嚴重的,還會誘發(fā)心腦血管問題。 我們可以按揉膻中穴、太沖穴;或者按揉內(nèi)關(guān)穴,讓自己的情緒穩(wěn)定下來。 睡覺的時候按揉腋窩左右各5分鐘,可以起到疏肝理氣和寧心安神的作用。日常起居,我們要做到:早睡晚起,不熬夜;不流大汗。這些行為都是傷陰傷陽,傷氣傷血的。年老體弱者要出門盡量等到太陽出來后,再出去。出門準備好帽子、圍脖、口罩。年老體弱者,在家里要隨時隨地十指梳頭,輕輕拍打百會穴,增加腦部氣血循環(huán)。預防因腦部供血不足而出現(xiàn)“缺血性腦梗”。這段時間,金氣獨大,而金瀉土氣(脾胃屬土)。脾胃之氣會在不知不覺中消耗.....
我們在飲食上更要注意不食寒涼之物;脾胃弱的朋友更是要注意。 小雪(11月22號)之前這段時間,我們可以多食滋陰潤肺的食物(白蘿卜、蓮藕、梨、百合、銀耳、芝麻等),不讓金氣過旺。也可以食用酸甘的食物(比如酸梅湯)來收斂獨大的金氣。
 我們常說“身冷腳下寒”,腳冷了,身體自然就冷了。腳受寒了會造成我們的腎經(jīng)、膀胱經(jīng)跟著受寒;很多小孩子一直感冒不好,就跟腳底受寒有直接關(guān)系。 暖腳就是暖腎;腎溫暖才能更好的跟其它臟器提供動能。 睡覺前溫熱水泡泡腳,然后搓一搓腳底板最好!可以做到全身發(fā)熱。6,熱敷、艾灸 這之后,不管是艾灸還是熱敷,你總得選擇一項。
不會艾灸的朋友,你可以經(jīng)常熱敷大椎、后腰、肚臍、腳底,讓身體氣血循環(huán)。
氣血循環(huán)有多重要? 舉個例子:癱瘓病人長褥瘡就是因為長期臥床,氣血循環(huán)不好造成的。只有氣血循環(huán)好了,身體才有抵御寒冷的資本。 氣血循環(huán)不好,你的身體才會出現(xiàn)這里梗,哪里瘀。
喜歡艾灸的朋友們,你們可以認認真真的艾灸:大椎、命門、肚臍、關(guān)元各20分鐘,艾灸1-2天休一天。
女性可以增加一個膻中穴。
把我們身體里貴重的東西“陽氣、神志、腎精”都藏好,以迎接極寒天氣的到來。
一起為健康點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