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益峰 昌西陵,埋葬著嘉慶皇帝的第二位皇后——孝和?;屎?。 清仁宗孝和?;屎筲o祜祿氏(1776年11月20日-1850年1月23日),滿洲鑲黃旗人,嘉慶帝第二任皇后。禮部尚書恭阿拉之女。 乾隆年間,為嘉親王側福晉。嘉慶元年(1796年),永琰繼位,為嘉慶帝,冊封為貴妃。嘉慶二年(1797年)二月,孝淑皇后崩逝,晉封為皇貴妃。嘉慶四年(1799年)四月十八日,詔立為皇后。乾隆帝喪期滿二十七月后,于嘉慶六年(1801年)四月十五日行冊立禮。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1820年),嘉慶帝駕崩,道光帝繼位,尊奉為皇太后。道光二十九年(1850年1月23日)十二月十一日薨于壽康宮,終年七十四歲,葬于昌西陵。全謚曰:孝和恭慈康豫安成欽順仁正應天熙圣?;屎?。 嘉慶的皇后,孝和?;屎螽嬒?/strong> 2、孝和?;屎?,為道光繼母,但是情同母子 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是嘉慶帝的第二任皇后,是潛邸舊人。是嘉慶帝為皇子時的側福晉,后來乾隆帝禪位,嘉慶帝繼位。嘉慶元年大封潛邸舊人,嫡福晉喜塔臘氏被封為皇后,側福晉鈕祜祿氏被封為貴妃。嘉慶帝繼位第二年,皇后喜塔臘氏因病逝世,經乾隆指示,冊其為皇貴妃,為后來封為皇后打好基礎。到了嘉慶六年,被正式冊為皇后,史稱孝和?;屎蟆?/p> 嘉慶帝的繼任者道光帝,其生母為元后孝淑?;屎笙菜D氏,但是因為喜塔臘氏在嘉慶二年就去世了。所以道光帝從那時開始就是由孝和?;屎笳疹櫟?,兩人的關系始于此。 道光帝和孝和?;屎筮@對母子之間的關系,可以說是繼母與原配遺留子的典范。道光雖然不是孝和?;屎蟮挠H子,而且在那個時候孝和睿已經有了兩個親生兒子,分別是皇三子綿愷和皇四子綿忻。但對于這個養(yǎng)子,孝和?;屎筮€是付出了自己的全部關愛。將道光視為親生兒子不說,很多時候對道光甚至比對皇三子綿愷和皇四子綿忻要好。正是因為這樣,所以道光和孝和?;屎蟮膬蓚€親生兒子間,擁有深厚的兄弟情誼。 若只是這樣也就算了,在一件政治大事面前,也看出了孝和?;屎笈c道光之間的關系。從這兒也可以看出,孝和?;屎蟮念V?。 嘉慶二十五,清仁宗嘉慶駕崩。因為事出突然,繼承人選未及明示。在乾干清官正大光明匾額的后面,以及皇帝隨身所帶的金盒中,都沒有發(fā)現選立的儲君密詔。這個時候,情形就有些嚴峻了。在舊主逝世,新帝未選的情況下,孝和?;屎笞鳛檎龑m皇后,具有很大的話語權。在嘉慶崩駕后傳懿旨令綿寧繼位,而不是自己的孩子。她清楚的知道綿寧為乾隆指示,嘉慶屬意的繼承人。乾隆晚年曾親在宮內操辦綿寧婚禮,并賜皇孫夫婦婚后仍居宮內,此乃清朝皇帝對皇孫特例之舉而嘉慶生前也為道光培植勢力,大力封賞。孝和?;屎?,頭腦清醒,讓國家安定,重臣臣服,也得來了道光帝將其當做親母孝順的結果。 3、昌西陵卜選 孝和?;屎蠡钪臅r候,道光未能為其營修陵寢,直到1850年,孝和皇后去世之后,才不得不快馬加鞭為其卜擇吉地。因后陵隸屬于對應帝陵,所以在選擇范圍上縮小了很多,經過堪輿能臣的多方探尋,僅僅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道光便于1850年(道光三十年)正月十二確定“昌陵迤西”為繼母葬所,并根據與昌陵方位命名為昌西陵,謹定于次年(1851)正式開工。 其中的定郡王載銓,為乾隆玄孫、定安親王永璜曾孫、定端親王奕紹長子。 吏部尚書文慶,為兩廣總督永保之孫。 工部侍郎靈桂,為順治帝五子恭親王常寧七世孫。 彭蘊章,為兵部尚書彭啟豐曾孫。 在道光頒布諭旨后的第三天,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一日去世于圓明園慎德堂,咸豐帝,將承辦昌西陵的臣工,重新劃分。 道光三十年,二月,咸豐皇帝,命左都御史柏葰、內務府大臣基溥,為孝和?;屎鬆I建昌西陵。 根據道光生前的上諭所提到的吉壤方位,毗鄰昌陵妃園寢。按照以往慣例,為了便利于運抵木材和石料,工程處需要在破土后修筑臨時通道。就在鏟除障礙樹木時,卻突然發(fā)現松土的下面是砂石,經過承修大臣彭蘊章的再度復勘確認,深挖之下竟然還滲出水源,這對于營修陵寢來說是大忌。 于是命柏葰等人于昌陵附近(硬性條件)重新敬謹相度,最終以昌妃園寢以西的望仙山,認為此地土脈高厚,主山端正,將之繪圖貼說,恭呈御覽,咸豐帝閱之準奏。望仙山工程于1851年(咸豐元年)二月二十破土興工,至1852年(咸豐二年)八月二十竣工,前后共計僅一年半,耗銀總計為448000余兩。 與筆者同行去考察昌西陵的徒弟有:戴飲濁、王洪超、陳文、朱江、姬常勇、林敏等人。 昌西陵,埋葬著嘉慶皇帝的第二位皇后——孝和?;屎蟆<螒c一生冊立過兩位皇后,第一位皇后,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道光的生母),與嘉慶合葬在昌陵。這座陵寢建在嘉慶皇帝的昌陵西側,所以稱作昌西陵。 昌西陵始建于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完工于咸豐二年(1852年),修建僅歷時兩年,耗銀44萬兩,占地25.5畝。與明代帝后合葬不同,清代只有皇后死在皇帝之前,才能與皇帝合葬帝陵。在皇帝之后去世,從順治的孝康章皇后開始,遵循卑不動尊的原則,都單獨建陵?;屎罅昴挂缘哿甑拿旨臃轿幻?。 孝和?;屎笊安⑽唇?,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二月和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孝和與道光相繼去世,孝和的陵寢只好由她的孫皇帝咸豐建造。 鳥瞰清西陵之雍正泰陵、嘉慶昌陵和皇后昌西陵。 昌西陵的陵址本已經道光選定在昌妃園寢以南,但未及開工就發(fā)現自地皮以下即有砂石,深至9尺,漸有泉水。咸豐吸取寶華峪滲水的教訓,毅然將此陵址廢除,另選昌陵西側1500米土脈高厚的望仙山為吉地,于咸豐元年(1851年)二月開工建造。 孝淑?;屎筲o祜祿氏,嘉慶六年被立為皇后,生皇3子惇親王綿愷、皇4子瑞親王綿忻。嘉慶二十五年二十五日,嘉慶皇帝,于避暑山莊去世時,皇次子智親王綿寧,陪同在身邊,但一時找不到嘉慶留下的傳位密詔(共兩份,一份在皇帝身邊,另一份在北京紫禁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后),當時孝淑?;屎笤诒本?,也沒有找到那份密詔,但她沒有自作主張讓親生兒子繼位,而是下懿旨發(fā)往承德,叫大臣們擁立智親王為帝,是為宣宗道光皇帝。宣宗:伏地叩頭,感涑不能言喻。 道光29年12月11日,孝淑睿皇后以74歲高齡駕崩,宣宗自己也是68歲的老人了,但仍然不顧有病的身體,親自為皇太后守喪,竟然在一個月后也去世了。 穴場寬、氣脈寬、穴場內局的,龍虎寬舒而融結,需要建造寬闊的陵墓,才能承接闊大的生氣,這是皇陵與老百姓選墳的一個重要區(qū)別。 清西陵諸陵鳥瞰圖 三條大龍在此匯合,砂交水會,四山拱衛(wèi),中間開局,一脈中抽,為皇后陵寢——昌西陵,其主要卜選者為: 工部侍郎彭蘊章、左都御史柏葰、定郡王載銓、欽天監(jiān)官員等人。這三個人,在咸豐元年,作為咸豐定陵的相度大臣,與江西巡撫陸應谷,弋陽縣教諭彭定瀾等一道,同時還參與卜選咸豐的定陵。 皇家地理卜選,多是文人出身的官員卜選,參與昌西陵和咸豐定陵的全是進士、舉人出身。民間那些忽悠的江湖術士,素質太差,說話很難靠譜,技術過于神秘,很難參與到富貴人家的地理卜選。頂多就是過去動動嘴,體格意見。 古代欽天監(jiān)專門負責皇家陵寢卜選和擇日等工作 大龍腰部落脈,盡頭開局結穴,左右大枝隨身纏護,兩條小溪貼身夾送 永寧山發(fā)脈,大龍橫落結穴,穴前大水橫過,諸水聚堂,洋洋悠悠,顧我欲流 皇后陵寢的地理規(guī)制,低于帝陵,高于妃陵和公主王爺園寢。昌西陵,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為大枝龍結穴,星峰磊落,星辰端正,有個子飛蛾穿帳 龍行開帳龍方貴,脈出穿心脈始尊。帳中出脈,連起金泡七八個,串珠行龍,蜂腰鶴膝,大斷過峽 近看昌西陵,土脈轉動,土層深厚,上有分金圓暈,下有兜唇托起 大龍盡處,重水匯合之處,立穴建墳 枝龍曲曲逆轉,跌宕起伏,盡頭開面結穴 枝龍盡頭,山山合抱于前后左右,朝揖拜服,四山云從拱衛(wèi) 鳥瞰穴前,案山之外再起雙薦貴人,如兩個神仙并排站立,雖然穴上看不到,但是站在穴后的穴星可以看到。所以穴后的穴山,古稱:望仙山。 外山奔到穴前,斜來特朝,開面向穴,拜服于前 昌西陵和道光的慕陵一樣,追求儉約,與其他后陵比擬,規(guī)模較小,無方城、明樓和新月城,只有一個圓形寶頂,修建在月臺之上。寶頂四周的弧形羅漢墻,卻是極其精美,為回音壁,是國內僅存的兩座古代建筑回音壁中,另一座在天壇。 正面近看遠行的寶頂,沒有方城、寶城和明樓 近看昌西陵的寶頂,子龍入首,穴坐26度,向206度,天盤立癸山丁兼丑未吉度分金,地盤丑山未兼癸丁吉度分金,穴前溪水右水倒左。 側看穴后,穴后氣脈興旺,脈來峻急,山之勢成下聚,生氣聚集在山根位置 龍脈到頭,微微轉身,逆水開局,右前方有溪水斜朝而來 穴后正看明堂,穴前有一字橫琴作案,端正齊整、回抱有情。 帝陵多是大龍盡結,后陵多是枝龍盡結。帝陵多是四山緊夾拜服,后陵相對散漫。 清西陵為平崗行龍,帳幔重重,勢如巨浪,鋪天蓋地,奔涌而來,為大貴之龍。清東陵、明十三陵和金朝房山皇陵,為高山行龍,旗鼓文筆、廉貞起祖,也是大貴之龍。 隆恩殿后與三座門間有玉帶河一條,河上建有三座跨橋,中間一座有素面欄板,左右兩座各為無欄板平橋。這種院子內再次修建玉帶河的做法,在清西陵的獨一份。 玄武吐舌的樣子 穴后氣脈余氣拖得太長,左右護不住,為玄武吐舌。在舌根處騎脊立穴,緊接氣脈。在穴前,剛柔相濟之處,挖一道深溝,截斷氣脈,將生氣截住 近看隆恩殿后的玉帶河和三座門,昌陵用玉帶河,在院內截住生氣 近看玉帶河,深度接近三米。古人說: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氣脈遇到天然水溝,就會停止下來,而遇到人工挖掘的深溝,也會有所停蓄?!?/strong> 側看昌西陵,入首肥圓,形如龜蓋,穴星特起,開口結穴,下手回轉 昌西陵建于道光年間,因窘迫于時局內外交困,也受到道光帝慕陵改制的很大影響,建筑規(guī)制遠較前期各皇后陵簡約。昌西陵最南端中路爲三孔券橋一座,兩側還有三孔平橋各一座,橋北有下馬碑,東側有井亭一座、神廚庫一座,然后依次爲東西朝房、東西值班房、隆恩門、東西焚帛爐、東西配殿、隆恩殿、三孔平橋三座、陵寢門、石五供、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 近看隆恩門 正面看大門 三孔橋邊,正看昌西陵 三孔橋上,正面看隆恩門 隆恩門面闊縮小為三間,開大門三道,黃琉璃瓦歇山頂。 近看東側朝房和班房 正面近看隆恩殿 側面近看東配殿 近看琉璃花門 側看三座門 正面看石五供 側看琉璃花門 正面看石五供 側看石五供。 自古以來,地理學和所有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生存的土壤是農耕文明,依賴的是居住在鄉(xiāng)間的文人紳士,才能傳承下來。自古以來,士紳文人,多居住在鄉(xiāng)間,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在他們手里,不是那些江湖忽悠手里。 以上十二個地理名家,是地理技術初期的核心人物。 宋代其他著作和后世著作,多是在上面這些著作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理解,不斷發(fā)揮的作品。比如: ?。?3)、宋代的謝和卿作《神寶經》、《天寶經》。 ?。?4)、宋代的張子微作《玉髓經》。 ?。?5)、宋代的胡矮仙作《三十六穴圖》、《至寶經》。 (16)、吳景鸞所作的《望龍經》。 ?。?7)、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劉伯溫編著的《披肝露膽》、《堪輿漫興》、 (18)、明代的李默齋作《地理辟徑集》。 ?。?0)、明代的朱彥修作《地理正言》。 ?。?1)、明代秀才、徐善繼,作《人子須知》。 (22)、雍正八年進士,袁守定所著的《地理啖蔗錄》。等等。 5、理氣未真正進入地理行業(yè),只是一些江湖術士在鼓吹 至于后來,一些江湖低級術士,按照自己的思想,發(fā)明的很多理氣秘訣,互相打架,互相抵觸,把自己扣上楊筠松、賴布衣等人的帽子,這是自娛自樂而已,元朝之前,立向技術非常粗糙,只能依靠肉眼觀察太陽日影或者北極星定向。真正出現有點精準的羅盤,是大航海時代,傳入國內,大概是明朝中期。 這些復雜的理氣技術,多是一些窮苦江湖術士編造的東西,自古以來,沒有進入地理的核心。自古以來,基本上沒有一個真正的文人,編著相關的理氣風水書籍。 皇家,唯一出現風水理氣痕跡的是,清朝東陵之乾隆的裕陵和咸豐的定陵,從當時的文字記錄來看,都是三合技術。清朝其他皇陵,不是按照三合技術所作,比如順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完全不合三合技術。 乾隆的裕陵,按照三合技術立向,改變了地宮的坐向,乾隆一生都后悔,后世皇陵也不再有這個做法。裕陵的主要卜選者,比如戶部郎中洪文瀾、戶部郎中董啟祚、欽天監(jiān)博士齊克昌、天文生熊振鵬等人,所編著的書籍來看,多是全部反對后世編造的理氣學說。但是皇陵的是集體智慧的結論,融匯了很多人意見,所以三合技術,唯一一次留下明顯痕跡的,就是乾隆的裕陵。 羅盤測量出精準的數據,是很難的,就連建筑室內只有幾米的距離,都很難測量精準,室外幾百米的砂水,加上自然界的模糊性,要精準測量,基本沒有可能性。古代如此,現在更是如此。 6、理氣技術的先天性缺陷 結語 地理技術,本來就有點玄,再加上很多江湖術士故意神秘化,甚至徹底神化,神神叨叨的,所以地理技術的核心精華自古以來,主要掌握在三種人手里: (1)、朝廷的欽天監(jiān)官員,和州府的陰陽官手里; (2)、鄉(xiāng)間精于地理的文人、鄉(xiāng)紳; ?。?)、極少部分有智慧的土陰陽手里。 這些人有一個共性,就是:要么有文化、或者要么有見識,能夠辨別和思考,或許偶爾可以抓住吉兇之道,民間多數發(fā)家的墳、宅,都是出自這些人手里。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