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 注 當代詩歌地理 ,“有夢想,有遠方” 精彩同詩同評 詩評人簡介:心海彩云飛 本名王天明,男,山西運城人,現(xiàn)居天津。薊州區(qū)作協(xié)會員。04年在魯迅文學院進修,詩文發(fā)在天津《每日新報》《山東詩歌》《閩北日報》《芳草地》等紙刊和網(wǎng)絡(luò)平臺,并多次獲獎。 空巢的寂寥 ——賞析霜扣兒的《舊時屋檐》 文/劉孝平(貴州) 原詩: 舊時屋檐 霜扣兒 鈴聲丟了 鈴子就沒了依靠 風吹著黃昏 黃昏的臉微微晃 仰頭的人看不到燕子銜泥 燕子也聽不到屋內(nèi)的小曲子 春天還沒來 又好像剛過去 草藤吊起遙遠的歌 鏤刻的花留一個空落的吻 棱角的柱子越明顯 空氣越稀薄 時光退回堂上的畫 臥榻旁邊是熏香爐 桃形的扇子 沒有人搖 幾百年都在這 幾百年,輕輕過去了 賞析:整首詩都在運用“隱喻”的表現(xiàn)手法,把“舊時的屋檐”刻畫得入木三分。鈴子、燕子、草藤、棱角的柱子……,用這些屋檐下的事物,勾勒出一幅屋檐的形狀,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而作者并非著重寫屋檐,而是借屋檐來喻人,寫屋檐下的事物。 第一節(jié),“鈴聲丟了/鈴子就沒了依靠/風吹著黃昏/黃昏的臉微微晃”。黃昏即是指時間,也是指年歲,如電影一樣,慢慢地拉開了時光的序幕。丟掉了鈴聲的鈴子,如同丟掉依靠,丟掉了魂,在風的吹拂下,黃昏的臉微微地晃,那不正是在寫一個風中的屋檐,風中遲暮之年,無依無靠的老人嗎? 第二節(jié),仰頭本來就可以看到燕子銜泥,但卻看不到,燕子是屋檐的孩子,而此時看不見,以及燕子聽不到屋內(nèi)的曲子,一種望而不得的感慨,只留下滿滿的空巢和守候。“春天還沒來/又好像剛過去”,一種期盼落空,一次次失望落空的心境。 最后幾節(jié)主要寫屋檐內(nèi)的情景,“棱角的柱子”和“稀薄的空氣”,一種鮮明的對比,借柱子來寫空氣,精妙絕倫,也是為突出一種孤寂冷清的場景。 又把鏡頭拉回到堂上,桃形的扇子沒人搖動,“桃形”便是心形。一幅畫,便是指一個空巢老人,誰來“熏香爐”,誰來盡一份孝心的感嘆。“幾百年都在這/幾百年,輕輕過去了”,幾百年,是一種夸張的手法,突出了時間的煎熬;幾百年,又輕輕地過去,一個“輕輕”二字,寫出了無人問津的屋檐,空巢的寂寥! 縱觀全詩,借屋喻人,把一個“舊時的屋檐”描寫得栩栩如生,“舊時”二字,便是突出一個“老”字,寫出了時下農(nóng)村空巢老人的現(xiàn)狀,不能不讓人心生悲憫。 詩評人簡介:劉孝平,筆名夢斷何處,貴州大方人,文學愛好者。作品散見于《現(xiàn)代作家文學》《夜郎詩歌》《華中文學》《當代詩歌地理》紙刊及詩星光文學平臺。詩觀:寫平凡的世界,樸素的生活。 致那些疼痛的笑容 ——賞析云沐蝶的《笑容》 文/惠林然(新加坡) 原詩: 笑容 云沐蝶(云南) 我把蝴蝶蘭放在窗臺上,有時引來蝴蝶 有時引來蜜蜂 有時引來過路人。他們與我說話時 總是露出微笑 讓我覺得,這些是 一件又一件開心的事 事實上,多年前我沒見過蝴蝶蘭 多年前 我只認識燈籠花,被母親種在破瓦盆里 日日夜夜掛著笑容 母親說,它能吸引星星 幫助它們遺忘,隕落的事 摘自 《詩星光》“社團之星”:新詩高地(時代作家《當代詩歌地理》) 這首小詩寫了兩種植物:蝴蝶蘭和燈籠花。第一種讀來令人會心一笑,但第二種,卻喚起心底的隱痛。 蝴蝶蘭,在人們印象中高貴大方,色澤鮮明,花語是我愛你,幸福向你飛來,常用做新娘捧花,人們也喜歡放在室內(nèi)做裝飾,甚至被新加坡奉為國花,作為贈送國賓的禮物。雖然它性喜濕熱,但鑒于經(jīng)濟價值,北方人們?yōu)樗鼊?chuàng)造條件,放在溫熱的室內(nèi)種植。 而燈籠花,因為其形狀似垂掛燈籠得名,花語是感恩,謝錯,是一種容易繁殖的草本植物。 本詩云淡風輕地寫了“我”和母親養(yǎng)的兩種花,卻有深刻寓意。她用“我”把蝴蝶蘭鄭重其事放窗臺上,收獲了人們的笑容,而母親隨手用破瓦盆養(yǎng)殖,卻告訴“我”——下一代不同凡響的作用。兩代人采用不同方法,養(yǎng)不同植物,有不同意義。兩相對比,女兒所養(yǎng)蝴蝶蘭高貴雅致,承載諸多贊譽,但需要特別看護;母親所栽種的燈籠花樣貌平凡,對生長環(huán)境要求也簡單,卻承載不平凡的職責。事實上,燈籠花也是母親的寫照。 作者使用了卒章顯志的方法,在最后一句,才提出“它能吸引星星,幫助它們遺忘,隕落的事”,蘊含深意,余音裊裊。民間有“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個人”的說法,這里提到“吸引星星”,意指吸引亡魂而不直白,而且?guī)椭麄兺鼌s“隕落”的事。隕落的星應(yīng)該各有前世的煩惱,那些纏繞他們的事物,將因為燈籠的照耀而脫落,留下的只有幸福和歡喜。 作者在享受蝴蝶蘭帶來的快樂的同時,卻想起了母親所種的燈籠花,事實上也是想起了母親,想起許多舊事。這里作者沒有明示,但可以大膽猜測,此時母親也是諸多星星中的一顆。一方面作者有不能與母親分享幸福的遺憾,另一方面,作者也有淡淡的憂傷,希望有一棵燈籠花,可以讓母親忘卻人間煩擾。 這首小詩深深吸引了我,因為,我也有一位這樣的母親。 詩評人簡介:惠林然,生于南陽,長于南京,現(xiàn)居新加坡。作品散見《南京日報》《齊魯文學》《聯(lián)合早報》《麒麟詩刊》《錫山文藝》等中外報章及網(wǎng)絡(luò)平臺。詩觀:擷取靈性,書寫真情。 本期審編:劉軍華 欄目成員: 張全枝 王天明 木魚 · 齊魯文學 · ////////////////////////////////////////// 秉承“探索,創(chuàng)新,文明,詩意” 推進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