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成語出自《孟子·告子上》暴(pù曝):曬。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魯國鄒(今山東鄒縣)人,是繼孔子以后的儒家代表人物。他鼓吹仁義,反對武力兼并;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他提倡“性善說”,認為“仁、義、禮、智”是人人固有的善性,但不是人人都能保持這種先天的善性。他的這種說法形成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思想體系。 孟子生活的戰(zhàn)國中期,諸侯兼并,奴隸制正在走向全面崩潰,他的主張沒有引起諸侯王的重視。孟子曾先后到過齊\宋、滕、魏等國進行游說,當(dāng)過齊宣王的客卿。孟軻曾多次勸說齊宣王實行“仁政”。齊宣王時而聽一點,時而又不聽,基本上還是不理他那一套。見到這種情況,有人就責(zé)備孟軻,說他沒有很好地幫助齊宣王。孟軻很不滿意地說:“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意思是說:天下縱然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可是把它曬上一天,再凍它十天,它怎么能夠生長呢?我跟齊宣王見面的機會太少了,不相見的時候多,不少人都去給他潑涼水。這樣,即使他心里有了善良的萌芽,我又哪能讓這種萌芽生長起來呢? 根據(jù)這個故事,人們便把“一暴十寒”引申為成語,比喻做事沒有計劃,沒有恒心,不能堅持到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