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shù)3708,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jié)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點擊【閱讀原文】獲取高清思維導圖。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邏輯研究》。 埃德蒙德·胡塞爾,出生在奧匈帝國,后成為德國公民,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畢生探索人類認識的基本邏輯,試圖將哲學變成一門嚴格的科學,開創(chuàng)了“現(xiàn)象學”這個影響深遠的哲學流派。撰寫了《邏輯研究》《純粹現(xiàn)象學與現(xiàn)象學哲學的觀念》《歐洲科學的危機與先驗現(xiàn)象學》等重要著作。 《邏輯研究》的兩卷分別在1900和1901年出版,標志著“現(xiàn)象學”的誕生,是對20世紀哲學進程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胡塞爾提出“回到事情本身”的現(xiàn)象學口號,試圖在傳統(tǒng)的客觀主義哲學和主觀主義哲學之間開辟一條新的哲學道路,通過如實描述出現(xiàn)在意識直觀中的“現(xiàn)象”為知識的確定性重新奠基。 意識的基本結(jié)構(gòu),是我們意識到一切事物時候的狀態(tài),不管是像2+2=4這種數(shù)學對象,還是像一棵樹這種物理對象,或者是像獨角獸這樣假想的對象。那么這個基本結(jié)構(gòu)是什么呢?
為什么這個概念,能開創(chuàng)一個新的哲學流派呢?因為胡塞爾試圖用意向性這個概念,解決傳統(tǒng)哲學中一個根本性的爭論:這個世界說到底是實在的,還是觀念的,或者用我們更熟悉的方式說,“存在與意識哪個是更根本”的問題。 實在論,也可以叫作客觀主義。它認為,這個世界是客觀實在的,我們的意識就像一個容器,當我們受到客觀世界的影響,信息就會進入意識這個容器,我們就會產(chǎn)生意識。這是最符合我們常識的觀點,它有什么不對的呢? 客觀世界里的東西,其實僅僅是我們意識內(nèi)容的一小部分,我們不僅能意識到樹這樣的物理對象,也可以意識到數(shù)學對象和獨角獸。這些東西,客觀世界里可都沒有。而且,實在論還要面臨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我們永遠無法確定,意識之中的世界是真的嗎?既然主體的意識和客體的對象,是截然不同的兩樣東西,意識與對象是否相符的問題就永遠存在。如果不能確定我們的意識與客觀對象相符,就會帶來懷疑主義,也就是我們永遠無法擁有確定無疑的知識。 觀念論,就不認同實在論的觀點。觀念論也叫主觀主義。這種觀點認為,世界上唯一確定的東西就是“我在思考”。這種思想發(fā)展到后來,就變得很極端,甚至認為整個世界都是由我的意識構(gòu)成的,沒有什么是客觀的。 我們都知道,不同的人,可以意識到同一個對象,比如你和我同時看到一張畫;同一個人的不同意識活動,也可以指向同一個對象,比如我看到了一張畫,過了幾天,又回憶起這張畫。但是,按照主觀主義的觀點,我和你看到的,并不是一張畫,我看到和我回憶到的,也不是同一張畫。這就會導致相對主義的問題,我們也無法獲得確定的知識。 不管是懷疑主義還是相對主義,都是對人類知識的巨大威脅,在胡塞爾之前,傳統(tǒng)哲學已經(jīng)陷入了巨大的困難,那我們應該怎么辦呢?胡塞爾就是要給這個難題找一個新的出路。他找到的出路就是“意向性”。如果意識一定是關(guān)于意識之外的對象的,這就說明,意識和意向?qū)ο笫侵苯勇?lián)系起來的,意識是主客觀一體的。這樣一來,主觀和客觀,就不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東西。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的難題,也就不攻自破了。 意向性這個概念,不僅解決了哲學史上的難題,也幫助我們重新理解真和假這對概念。通常,我們說的“真”,就是我的判斷和客觀世界相符,比如說“現(xiàn)在下雨了”,如果確實在下雨,那么這句話就是真的;如果沒下雨,這句話就是假的。但是,在胡塞爾那里,“真”不是這個意思。他認為,“真”就是我們的判斷如實地再現(xiàn)了意識直觀到的意向?qū)ο螅弧凹佟本褪俏覀兊呐袛鄾]有如實再現(xiàn)意識直觀到的對象。
在其他更復雜的判斷上,包括邏輯學、數(shù)學、科學判斷,道理也都是一樣的。它們是不是真的,取決于我們的意識能不能直觀到它,直觀不一定是通過感覺進行,也可能是觀念性的,比如,1+1=2,就是我們可以直觀到的觀念。不同的對象,我們直觀的方式也不一樣,但是,不管怎樣,直接出現(xiàn)在意識之中的清晰而自明的直觀,就是一切人類知識的最高權(quán)威。 胡塞爾說,現(xiàn)象學的第一原理就是:每一種原初給予我們的直觀,都是認識的合法源泉,在直觀中原初地給予我們的東西,只應該按照它被給予的那樣,并且也只在它被給予的限度之內(nèi)得到理解。這就是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口號“回到事情本身”的含義:我們永遠不要超出直觀去做判斷。 這樣,胡塞爾就從人類最基本的意識行為入手,追蹤到了意識的基本結(jié)構(gòu),然后又推論出真與假的本質(zhì)。他從一個看起來非常小的問題入手,居然完成了對傳統(tǒng)哲學的顛覆。這種顛覆性起初讓胡塞爾本人都非常吃驚,他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學可以成為甚至必須要成為一切知識基礎和前提。這就是為什么,胡塞爾信心滿滿,認為自己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新的哲學學派。 這里的關(guān)鍵,還是現(xiàn)象學的第一原理:只接受“在直觀中原初地給予我們的東西”,也就是排除掉我們自行“腦補”出來的,加在那些清晰、自明的意識之上的東西。胡塞爾提出我們可以用一種叫作“現(xiàn)象學還原”的方法得到直觀的意識。嚴格說來,“現(xiàn)象學還原”是胡塞爾出版了《邏輯研究》之后才明確提出來的。在出版《邏輯研究》第二版的時候,胡塞爾把這個概念也加了進去,并且成為現(xiàn)象學最有標志性的概念。 “現(xiàn)象學還原”也叫“現(xiàn)象學懸擱”。它的意思是說,先不考慮那些影響我們獲得直觀意識的東西,把它們懸擱起來。就是把影響我們獲得直觀意識的東西,都放進到括號里,暫時不管它們。所以,現(xiàn)象學懸擱也叫“加括號法”。在胡塞爾看來,想要獲得那種純粹的、直觀的意識,需要懸擱起來、放進括號里的東西,可是多了去了。
換句話說,我們要懸擱一切理論、假設、概括和抽象,僅僅關(guān)注現(xiàn)象呈現(xiàn)在意識中,最直接的樣子。那這是不是說,我們學到的一切都沒有用呢?胡塞爾的意思是,當我們想要描述意識直觀到的內(nèi)容時,需要把上面提到的那些東西都懸擱起來。如果那些被擱置的東西,后來證明也是有直觀作為基礎的,我們依然可以接受它們。在胡塞爾看來,這樣的懸擱并沒有縮小我們的知識,反而擴大了我們確定性的認識,把認識的根基真正凸顯出來了,就像把認識從二維,升級成了三維的。 怎么使用“現(xiàn)象學還原”升級我們的認識呢?胡塞爾并沒有說。他只是告訴我們“現(xiàn)象學還原”是需要訓練的,而且這種訓練非常困難,需要讓自己的意識保持在毫無偏見的直觀狀態(tài),也需要我們時刻保持警覺,防止客觀主義或者主觀主義的態(tài)度溜進我們的意識。據(jù)說,胡塞爾給學生上課的時候,經(jīng)常做的就是這種現(xiàn)象學還原的訓練,訓練學生如何用正確的方式“觀看”一支筆、一杯酒。不過學生們經(jīng)常抱怨這種訓練非常困難,他們也不明白胡塞爾想要讓他們干什么。 在胡塞爾的著作里,幾乎見不到關(guān)于現(xiàn)象學還原的例子,就算有,對我們幫助也不大。他曾經(jīng)在書里描述,怎么對面前的一張白紙做現(xiàn)象學還原,他會注意這張白紙?zhí)幱诨璋档墓饩€之下,在它周圍有一個“感知背景”,里面有書、鉛筆、墨水瓶,等等,這些背景構(gòu)成了一個“直觀的場域”。他對這張紙的意識,就是把它從這個場域中挑選出來,關(guān)注它相對我的位置,它的大小、它的觸感之類的直觀感受,而對這個場域中的其他對象,不產(chǎn)生直觀的意識。 絕大多數(shù)的“現(xiàn)象學還原”需要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而不是像1+1=2那樣可以不考慮環(huán)境,直接拿來討論。另外,從胡塞爾學生們的回憶里判斷,“現(xiàn)象學還原”這個方法也確實有那么點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味道,連天才級的哲學家海德格爾都說,要不是他在胡塞爾身邊當了好幾年的助手,他也搞不明白“現(xiàn)象學還原”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胡塞爾看來,現(xiàn)象學還原不僅能夠幫助我們?nèi)鐚嵉孛枋鲆庾R中的對象,而且還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到一個對象的本質(zhì),以及人這個意識主體在認識過程中發(fā)揮了什么作用。胡塞爾提出這個方法的目的,那就是要保證我們對某個對象的認識是直觀的、清晰的、自明的,同時也保證這種認識不是純粹私人性的,而是具有公共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