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80年代開展的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中,金斯太洞穴被確定為一處考古遺址;2000-2001年,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錫林郭勒盟文物站和東烏珠穆沁旗文物管理所組隊聯(lián)合對該遺址進行了兩次發(fā)掘,揭露了舊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的多個文化層;2012-201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內蒙古博物院聯(lián)合錫林郭勒盟文物站、東烏珠穆沁旗文物管理所對遺址開展了第二輪發(fā)掘,獲得了遺址完整的年代和文化序列。 遺址4D層出土的兩面器 坍塌等堆積篩選出的石鏃 坍塌等堆積篩選出的細石葉 坍塌等堆積篩選出的串珠 坍塌等堆積篩選出的骨器 遺址第5C層化石出露情況 金斯太遺址所在地區(qū)是歐亞大陸東部溝通東西、南北的重要一站,是研究史前東西方文化交流及中國北方和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qū)文化互動的關鍵地區(qū)。新的發(fā)掘收獲進一步顯示了遺址所具有的重大學術價值和潛力,為東西方古人類遷徙、技術擴散和文化交流等提供了考古實證。 遺址發(fā)掘場景 作者:單明超、蘇德那木旺其格、李鋒 |
|
來自: 行者aw7sg93q3w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