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山水是中國山水畫中富有浪漫氣息的一派。與北方山水的壯美崇高不同,這一派溫潤婉約,多呈現(xiàn)山水平淡天真的意趣,畫面則常常富有詩意,予人以想象。江南派山水的成立較晚,由五代南唐畫家董源與弟子巨然創(chuàng)立。大概是由于南方獨特的地理地貌,他們筆下的山水多表現(xiàn)濕潤氤氳的江面、林木茂郁的土山以及幽遠浩渺的意境。畫面以捕魚、放牧、劃船等突顯南方文人風俗的點景作為點綴,使得整體幽靜淡逸,不拒人于千里之外。 董源《瀟湘圖》局部
然而,董源、巨然的畫在宋代并不受到重視。極力推崇李成、范寬等北方山水的《圣朝名畫評》、郭若虛《圖畫見聞志》皆對這對師徒不予理會。只有米芾發(fā)現(xiàn)了董源的獨特之處,還稱其為“近世神品,格高無與比”。他與長子米友仁是最早吸收董巨風格的畫家。到了元代,董巨的江南山水大放異彩,為南方文人所崇尚,李郭山水則悄然淡出歷史舞臺。往后的幾百年里,江南山水作為文人山水畫的核心被不斷傳承,這一派的始祖董源和巨然則成為后世的想象。今日發(fā)現(xiàn)「董巨山水·南畫的開端」,旨在展現(xiàn)董巨山水的樣貌與風格,感受南方山水的獨特魅力。
董源 · 起源 董源,又作董元,字達叔,江西鐘陵人。他是南唐中李璟的畫師,曾擔任北苑副使,大約在宋朝初年(962)離世。據(jù)畫史記載,董源山水人物、云龍走獸無所不能,其中以山水最為出名。沈括《夢溪筆談》寫道: “江南中主時,有北苑使董源善畫,尤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由此可見,董源山水與北方山水有大不同。用米芾的話來說,其風格可概括為四個字——平淡天真。絹本 設(shè)色 | 49.4×313.2cm 絹本 設(shè)色 | 220.3×109.2cm 絹本 設(shè)色 | 181.5×116.5cm 絹本 設(shè)色 | 183.2×121.2cm
巨然是個和尚,也是江西鐘陵人。董源在南唐擔任北苑副史時,他來到南京,在開元寺出家。大約也是在這個時候拜入董源名下,繼承師風。后世將他們并稱為“董巨”。米芾《畫史》記載:“巨然師董源,今世多有本,嵐氣清潤,布景得天真多。巨然少年時多作礬頭,老年平淡趣高。”固然董巨山水氣質(zhì)相近,但又有所不同。其中最大的異處在于巨然的山水多展現(xiàn)山巒之高遠,其山石略有風骨,不如董源平淡渾厚。絹本 設(shè)色 | 144.1×55.4cm
絹本 設(shè)色 | 185.4×57.5cm
克里夫蘭藝術(shù)博物館藏 絹本 設(shè)色 | 156.2×77.2cm 絹本 設(shè)色 | 200.7×70.5cm 絹本 設(shè)色 | 144.1×59.6cm 絹本 設(shè)色 | 198.3×105.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絹本 設(shè)色 | 103.6×52.5cm
絹本 水墨 | 150.9×103.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董巨山水在宋代不被重視,但仍影響了米芾、惠崇、江參等畫家,為他們在范郭山水之外提供了另一種藝術(shù)可能。到了元代中后期,董巨山水一躍成為畫壇主流,尤其被后來的元四家推崇。黃公望說:“作山水者必以董為師法,如吟詩之學杜也。” 吳鎮(zhèn)寫道:“董源畫《寒林重汀圖》,筆法蒼勁,世所罕見,因觀其真跡,摹其萬一。” 可見,董巨山水在當時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浪潮。明代董其昌對董源更是崇拜至極,將其視作南宗山水的宗師。這一說法,沿襲至今。紙本 設(shè)色 | 123.3×54.8cm 紙本 設(shè)色 | 145.5×47.5cm
「相關(guān)閱讀」 ▼ Ps. 公眾號做了改版,不像以前按照時間順序來排列推送了,如果大家不希望錯過我的推送,可以經(jīng)常點一下右下角的“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