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被稱為“鬼才”。在陜西方言中,說一個人“鬼”,是說一個人聰明機靈,善于應對,帶有褒義。賈先生的“鬼才”在小說《玻璃》中有充分體現(xiàn)。在他的筆下,這種“聰明勁”化作了各種藝術(shù)的零部件,共同組裝成了這件藝術(shù)品。“德巴街”似乎有講究?!鞍汀痹诂F(xiàn)代漢語中不是一個光堂鮮亮的詞語,它往往做一些貶義詞的詞尾,如“擰巴”“皺巴巴”。一說到“苦巴巴”,我們眼前立刻會出現(xiàn)皺眉蹙額的苦臉。雖然笑的時候也會滿臉皺紋,和在悲苦狀態(tài)一樣,但沒有見誰說別人“笑巴巴”。“德巴街”就是這樣一條德行擰巴、扭曲的所在。而文中的另外一條街叫“德比街”也很有意思?!氨取笔遣⒘械囊馑?,“比鄰而居“這個詞語會帶給我們最鮮明的感受。文中的德比街出現(xiàn)在德巴街之后,顯然是說德比街上人們的德行和德巴街上是一樣的。而可悲的是,在德巴街上吃虧受傷的王友福選擇繞道而行,卻竟然選了一條和先前差不離的路,這真是莫大的諷刺!這也暗示了王友福不論走到哪里,都會有相同的遭遇在等著它——這是一個德行扭曲的世界。王氏父子的名字帶有濃厚的傳統(tǒng)鄉(xiāng)土氣息,爹叫有福,兒叫得貴。在農(nóng)村,叫一聲“有?!薄暗觅F”,保準一片答應聲。然而,“王有福”沒福。他妻子生病了,急需錢;他上街不小心撞碎了酒店的玻璃,自己也受了傷,是一個倒霉蛋。兒子在外工作,或者只是打工。錢都是讓別人捎回來的,顯然工作也不怎么樣??催^《天下無賊》的都知道,只有農(nóng)村人才會把錢帶在身上,長途跋涉。一是匯款要花錢,二是對那一套程序不熟悉,有疑慮。王有福是得貴他爹,沒有得貴,王有福難以安享晚年。得貴是王有福真正有福、享福的基礎(chǔ)。然而,有了得貴,王有福未必能夠享福。孝順的得貴并不能保證王有福能夠享福。發(fā)生在王有福身上的事情已經(jīng)是超出了家庭倫理的范疇,傳統(tǒng)的孝道并不是這個現(xiàn)實社會保持良好秩序的基礎(chǔ),這個社會的幸福需要新的規(guī)則來保持。而這個規(guī)則,王有福并不知道,也不曾嘗試。他固守在自己的經(jīng)驗圈子里,不敢越雷池一步,圈外的世界對他來說都是坑。他說自己“經(jīng)了一輩子事,再也不受騙了”。他不知道如何去維護自己的賈平凹先生對由農(nóng)村進入城市的小市民的生活和意識有深刻的了解,所以在刻畫人物形象的時候總是能夠窮形盡相,入木三分。且不說王有?!邦~頭上包著一塊紗布”的樣子有多狼狽,單單是他在紅星酒店進門的時候“用手摸”,就顯示了一個農(nóng)民在進城后的手忙腳亂、進退失據(jù)。他對眼前的世界充滿了猜疑。這種猜疑很快就變成了禁錮——他在離開的時候,“走到玻璃墻邊,看著玻璃上有個門,伸手摸了摸,沒有玻璃,走了出去?!?/span>最可笑的是王有福裝錢和掏錢的動作。他拿到兒子捎回來的錢“就解開褲帶將錢裝進褲衩上的兜里”,這個動作傳神地刻畫了他對錢的極度謹慎,要貼身藏好,裝在最為隱秘的地方。而當他要掏出錢的時候,他就“在腰里掏錢”,而且那錢是“軟塌塌”的,不知在那個隱秘的地方呆了多久,已經(jīng)吸足了汗氣,失去了硬挺的形態(tài)。王有福不硬氣,連他的錢都不硬氣,是一副萎靡不振的樣子。最讓人難以理解的是,王有福作為一個長輩,在初次見面的時候,聽到“我”問話,“立即彎下腰”回答;在后來離開酒店的時候,眼里含著淚花,“給我又鞠了下躬”?!熬瞎边@種禮節(jié)在當代中國似乎并不流行,只有在葬禮上給死者告別,或者是上臺發(fā)言領(lǐng)獎才用的到,一般人尋常交往用不著。但是,賈先生給王有福用了,而且毫無違和感!我們看到,王有福見人一個招牌動作就是“低頭哈腰”,這是示好,也是自卑,這種自卑和感激交織在一起的時候,就變成了一種鄭重的洋相——給一個晚輩鞠躬。王有福不會說“謝謝”。他收到“我”捎給他的錢,邊往褲衩里裝邊說:“我請你喝燒酒?!边@也是一種客套?!罢埧褪莻€禮,鍋里沒下米。”中國式的人情往來,王有福輕車熟路,“我”也心知肚明,直接回絕了他。在他的交往禮儀中沒有“謝謝”這一說。作者準確地發(fā)現(xiàn)了王有福身上的缺陷和內(nèi)心的自卑,準確地拿捏住了他的性格,由這種性格衍生了這種古怪的行為,這是非常高明的處理。如果讓王有福給我道聲謝謝,這小說的藝術(shù)性就會失色。賈平凹的“鬼才”集中體現(xiàn)在了“我”和“王有福”的對話上。這段對話可謂精彩至極。“我”為了了解王有福受傷的原因,請他在紅星吃飯。請客地點暗含心機,“紅星酒店”就是玻璃門,能夠檢驗王有福在玻璃門面前的反應,而王有福果然“伸手摸”,初步證明了“我”的猜想。 然后是請喝酒,把話題直接引到傷口上去。接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一下——“你是在德巴街撞傷的嗎?”這種問法和刑偵人員問罪犯:“說說你的犯罪事實吧,我們已經(jīng)掌握了實際情況了?!蓖跤懈2钜稽c就直接招認了,“你……那酒店怎么了?”一個“你”字出口,后面是什么,大家都清楚。但王有福硬生生地把話咽了回去,而是來了一個反問,這可見王有福還是個“精靈鬼”,并不那么容易上當。可“我”卻緊追不舍,從他的話里聽出了他還是和德巴街的酒店有干系,就再次試探逼問:“這么說,你真的是在那兒撞的?”這次王有福無路可退,只好可憐兮兮地“瓷”在那里,心理防線徹底崩潰。 然而,“我”并沒有就此罷手,接下來一連串模棱兩可的話,讓小說的戲劇性達到了高潮。 在王有福承認自己撞碎了玻璃之后,“我”有四句話,說的極妙。 第一句是“這就好?!?/span>按照“我”我接下來的意思,只要王有福是被玻璃撞傷的,那就可以去索賠了。而站在王有福的角度,這句話更像是罪證被抓住了。他躲躲閃閃、遮遮掩掩,就是怕麻煩上身,怕被人抓住,沒想到,在這個場合,被三言兩語套出了真相。真是怕什么來什么!于是,他就急忙補救,稱自己感冒,頭昏腦脹,不是故意的,以減輕自己的責任。語言由誤會而產(chǎn)生的豐富意味,大大增加了小說的喜劇效果。 第二句是“你撞傷了,怎么就走了?”在“我”看來,受傷了自然要討個說法;而在王有福聽來,這是追究責任——你怎么就走了?你要承擔自己的責任呀!這下他更著急了,先是描述了自己受傷的凄慘樣子,最后交代了真實想法“我賠不起那玻璃呀!”這個時候的王有福雖然緊張,可還是章法不亂,要用“賣慘”求一點同情。 第三、四句就更來神了。在王有?!百u慘”之后,照常理,“我”該安慰他。而“我”卻還在玩“貓捉老鼠”的游戲,繼續(xù)試探著王有福的心理底線?!八麄兊教幷夷懔??!蔽覀兛梢韵胍娡跤懈?nèi)心的恐懼;“他們還貼了布告……”應該讓王有福徹底絕望了。“我”在陳述事實,卻又只是陳述部分事實,那隱藏起來的一部分信息,讓王有福產(chǎn)生了誤會。這種遮遮掩掩、欲擒故縱的手段,讓王有福一步步滑向絕望,而讓小說戲劇氛圍高潮迭起。 真是洞察人心、巧于周旋的“鬼才”手段。 在這樣的攻勢“壓榨”之下,王有內(nèi)在的善良本分、軟懦退讓才充分展現(xiàn)了出來,也才顯得實在而不虛浮。如果“我”一上來就告訴王有福酒店要給受傷的人賠償,這故事將變得一錢不值。 王有福被“我“這樣一個毫無惡意的人玩得團團轉(zhuǎn),自然在充滿了惡意的人面前吃不開,難免上當受騙。這個本質(zhì)不壞的人,在德巴街的心酸遭遇,是這個商業(yè)文明日益發(fā)達,城鎮(zhèn)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社會中相當一部分人的普遍處境。 小說結(jié)尾,”我“撕下了酒店門口的布告,“走出了狹窄的德巴街”,明確地表達了對這種社會風習的不滿和批判,有力一擊,恰如豹尾勁揮,讓人心頭震顫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