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內心的煩躁與痛苦都是自找的?!?/strong> 在我們身邊,常會遇到這樣一種人,他們總在唉聲嘆氣,也常常抱怨,就好像這世間所有的快樂和幸福都與他們無關。 而從這些人的口中,你幾乎聽不到任何積極陽光的事或人,就感覺他這輩子遇到的人和事都是糟糕透頂的。 在心理學上的“認知理論”認為:人的情緒來自人對所遭遇到的事情的信念、評價、解釋或哲學觀點,而并非是來自事情本身。 簡而言之,人們大多數時候的痛苦其實都是自找的。 也就是說,我們所遇到的大多數痛苦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而想要讓自己從“痛苦”的情緒中走出來,需要我們采取一些在“認知”方面的方法。 要如何才能避免我們陷入到“痛苦”的不良情緒中來呢? 01:什么是“認知失調”?想要避免“痛苦”,那么就一定要先知道我們之所以感到痛苦的源頭。 也就是“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也被稱為認知的不和諧,就是人在認知一致性的傾向上發(fā)生了認知不一致的情況,就會導致自己認知上的失調。 失調的認知會引起心理上的緊張,從而產生不愉快的體驗,這種感覺便是“失調感”。 美國心理學家利昂·費斯汀格對“認知失調”做過一種闡釋:人們由于做了某項與態(tài)度不一致的行為而引發(fā)的不舒服的感覺,或者兩個認知元素之間不一致,就是認知失調。
這時候,其實小王就因為認知失調而糾結,這便是一種“痛苦”的情緒表現。 事實上讓小王感到痛苦的,不是煙本身,而是來自于自己對于吸煙這件事的認知感受。 認知的失調,會給人帶來不同程度的精神壓力,造成心理緊張感和不愉快體驗。 而這,便是我們“痛苦”的根源所在。 02:如何避免“痛苦”?當我們知道“痛苦”的大部分來源后,我們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來避免“痛苦”。大致可以歸納為兩種方法。 方法一:減少不協(xié)調的認知成分。 簡而言之,就是我們盡可能按照自己的認知一致傾向去選擇、去行為、去言語。 比如當我們面對不喜歡的人時,盡量減少與之交集的可能性,這樣我們就不會因為自己不喜歡這個人而陷入到“痛苦”之中來。 又或者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盡量不去做,也能夠減少不協(xié)調的認知成分。 但現實生活中,我們之所以會“痛苦”,還是因為自己沒有選擇的機會。有些人我們不喜歡,但又不得不面對;有些事我們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 因此,我們更需要的是第二種方法。 方法二:重構自己對人和事的認知。 所謂“重構”,就是改變我們以往對所遇到的人和事的看法,從另一種讓我們更欣然接受的角度去看待人和事。 我們常說的“換位思考”,本質上就是重構認知的一種有效方法。 當你轉變對人和事的看法之后,我們就會下意識地去減弱或消除認知失調感,會想方設法消除認知的矛盾,以求得到理念上的和諧。 不同的人,因為年齡、經歷、思維的不同,會對同一個人、同一件事發(fā)出不同的認知情緒。 所以我們不可能去改變人或事來達到自己的認知和諧,只能通過改變自己對人和事的看法,從而避免自己陷入“痛苦”的不良情緒。 當你做到這一點后,你除了能夠避免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痛苦”外,心胸也會逐漸變得更加寬闊。 最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從小我們就學過一篇名叫“塞翁失馬”的課文,之所以課文的寓意值得我們去學習,就是因為“塞翁”的這種對認知的看法。 我們常常會被現實生活的壓力所困擾,可實際上這些讓我們感到痛苦的情緒,都是源自我們認知上的失調。 或許暫時的生活并不如意,但如果我們不能夠調整自己對生活的認知,那么就會被“痛苦”的情緒所干擾。 在這種不良情緒下,我們很難做出明智的選擇,也不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現實中,大多數人都是在用自我的認知和看法去看待眼前的人和事,從而讓自己陷入無盡的煩惱和痛苦情緒之中。 因此,我們更需要做的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重構對所遇到的人和事的認知,改變自己消極的看法。 這樣一來,我們大部分的“痛苦”,便可以避免掉。 世上本無憂,何必要自擾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