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讓”,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文化的基礎(chǔ)。歷史上的帝王堯帝和舜帝之間的禪讓制被諸多儒家所稱贊是“德治天下”、“任人唯賢”。不過在《竹書紀年》這部史料當中記載的卻完全不一樣的說法。記載了堯舜禹...
“謙讓”,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文化的基礎(chǔ)。歷史上的帝王堯帝和舜帝之間的禪讓制被諸多儒家所稱贊是“德治天下”、“任人唯賢”。不過在《竹書紀年》這部史料當中記載的卻完全不一樣的說法。記載了堯舜禹之間的禪讓制充滿著血腥和黑幕,那么這段歷史真實可信嗎?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
1、發(fā)現(xiàn)《竹書紀年》在西晉279年,有一位盜墓賊,挖掘了魏王墓之后,在里面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竹簡,但是這些竹簡有些內(nèi)容缺失,于是司馬炎便命人整理余下竹簡后,命名為《竹書紀年》。《竹書紀年》主要記載的是魏國與晉國的事情,它也可以被當作魏國的史書,比《史記》早出現(xiàn)約200年。 時間太過于久遠,我們想要了解更早發(fā)生的事情,我們一般就只能通過史書去探索。史書一般為勝利者書寫,所以里面的真真假假,我們也難以分辨。近年來,因為《竹書紀年》中提到了關(guān)于堯舜禹的事情,一時間讓網(wǎng)友們炸開了鍋,同時也有網(wǎng)友對孔子、司馬遷等人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2、《竹書紀年》中記載了什么那么,《竹書紀年》中到底記載了堯舜禹的哪些事情呢?有些人甚至不能接受,因為在我們所學的知識里,堯舜禹就是古代君王賢德的典范,而這里面記載的卻完全違背了道德仁義,“禪讓”的意思并不是指的主動退位,里面其實是政權(quán)的更替。 《竹書紀年》中講到,舜將堯囚禁,要求他讓位給自己,堯不從被流放,舜甚至讓堯骨肉分離,即使是親生兒子也不能去探望他。在舜即位之后,為了鏟除異己,就除掉了堯的心腹,給對方潑臟水,稱對方為“四兇”。 堯培養(yǎng)了自己的勢力,但這其中也是波濤洶涌,處處暗藏危機。鯀在暗中和自己的兒子大禹蓄積力量,然后找準時機打敗了舜,最后將其流放蒼梧直到死去。大禹即位,大禹死后,他的兒子啟即位,從“公天下”變?yōu)椤凹姨煜隆薄?a href="">京東健康特醫(yī)食品行業(yè)聯(lián)盟正式成立 權(quán)力總是讓人虎視眈眈,伯益密謀奪權(quán),最后卻沒能得逞,被啟給殺死。這里面并不是如我們看到的那般美好,更多的是黑暗與爭奪。但是《竹書紀年》上記載的內(nèi)容是否真實,我們也未能得知。
3、總結(jié)畢竟《竹書紀年》的原本,在宋朝時期就已經(jīng)丟失了,即使現(xiàn)在我們能看到的古今兩個版本的《竹書紀年》,它們都不是最初的版本了。由于《竹書紀年》記載的事件與《史書》記載的事件出入太大,有些甚至顛覆我們的認知,所以一般很難讓人接受。這里面的真假,我們也無可評說。 “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也。”——韓非《說疑》 |
|
來自: Donews > 《中華名人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