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父母,既不是把撒手不管當成靜待花開, 也不是把過度付出當成控制孩子的籌碼。 而是懂得“放養(yǎng)”的藝術, 放的是思想,養(yǎng)的是習慣。 看似“懶得管”的背后, 是知己知彼的胸有成竹。 最近,又一位“華為少年”火了, 在B站視頻里,他展示了自己造的一只鋼鐵俠的機械臂——Dummy。 他在廁所遠程展示了如何給一顆葡萄完美地縫針,引發(fā)全屏陣呼。 他不僅是華為公司以200萬年薪收入“天才計劃”的學霸, 還是B站上走紅多年的大神。 他熱愛科技。 騎自行車不小心摔倒了, 就動手把自行車改裝成自動駕駛; 花三個月時間,做了一臺硬幣大小的智能小電視; 除了搞學術、玩發(fā)明,畫畫、彈吉他、剪視頻等樣樣會。
他就是網友口中“除了生孩子什么都會”的“復合型天才”——稚暉君。 你恐怕想不到, 這樣的天才,竟然出生在一個非常普通的廚師家庭。 而他的父母,最值得人稱贊的教育方式,就是“不管”。 他的父母真的是“不管”嗎? 是,也不是。 管的是方向 夠尊重才夠有動力 父母對稚暉君的教育只有一條大原則—— 保證成績,除此之外,兒子愛干嘛干嘛,父母都不會干涉。 稚暉君喜歡研究電器, 家里的收音機、電視、鐘表, 在他的“魔爪”之下,四分五裂。 父母沒有過多責備, 只是特意找了些舊家電給他拆, 以減少經濟損失。 高中畢業(yè)那年, 稚暉君想去深圳打工,父母也沒反對, 他在深圳當了一個月的流水線工人, 用賺到的工資買了一臺智能手機。 至于選專業(yè),父母更是隨兒子的興趣, 對兒子的要求只是——有點出息就行! 看到這樣的天才,你或許會疑惑: 我家孩子每天管, 但怎么還是這么不自律、不懂事呢? 其實,稚暉君口中所有那些“我爸媽不管”, 都是一種父母對孩子的尊重, 尊重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成長。 作家劉墉的兒子劉軒, 在中學時代厭學, 把考過零分的賽車手舒馬赫當成自己的偶像, 性格叛逆,學習成績一塌糊涂。 劉墉和兒子約定, 如果兒子也能考零分, 并且遵守考卷不留著題目不做的規(guī)則, 他就不再干涉兒子的學業(yè)。 兒子正處于青春期,總是想和父母對著干。 于是,他很高興地接受了這個約定。 他以為考零分很簡單, 卻發(fā)現原來即使亂蒙, 也不可能全部蒙錯。 一年后,劉軒終于考出了零分的成績, 因為試卷上所有的題目他都會做, 知道要選哪個答案才是錯誤的。 這個時候,他也終于明白了父親的苦心。 最后,劉軒考上了哈佛大學, 成了著名主持人、作家。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著無窮的潛力, 只要家長不強勢逼迫, 而是用“謀略”點燃孩子的興趣, 就能幫孩子找到持久的內驅力。 首先,他充分了解自家孩子的性格。 在與兒子談話之前, 劉墉不僅了解兒子的愛好和偶像, 也清楚兒子不服輸、能堅持的性格, 才想出以“考零分”激勵兒子努力學習的妙招。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 家長只有花時間了解自己的孩子, 才能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他給予了孩子充分的尊重。 一個正在求學的少年, 夢想著成為舒馬赫一樣的賽車手, 也許很多家長都無法接受, 劉墉卻“反其道而行之”, 以這個“理想”和“偶像”為藥引, 治好了兒子的“厭學”癥。 有調查顯示,每天放學回家,孩子最討厭聽的話就是: “趕緊去做作業(yè)!?!?/p> 這種命令式的溝通,會讓孩子產生抵觸心理。 可以給他幾個選擇: “你是想先看動畫片,還是先寫作業(yè)呢?” 以退為進,把主動權交給他, 被充分尊重的孩子,學習主動性會更強。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最忌諱的, 就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貶低孩子的喜好, 要學會做孩子成長路上的“戰(zhàn)友”,而不是敵人。 最后,他懂得等待和鼓勵。 在劉軒“向零分沖刺”的一年里, 劉墉一直關注著兒子的學習情況, 給兒子足夠的時間去努力、去改變。 孩子考了90分,不要把注意力只放在扣掉的10分上。 而是先關注到他進步的地方: “寶貝你真棒,比上次多考了10分呢?!?/p> 不斷鞏固孩子的成就感,他才能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 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又浩大的工程, 克制住急躁、焦慮的情緒, 學會淡定地掌舵, 是有智慧地“懶”的一個心理素質。 他自己去摸索,才能真正找到自己內心的火焰。 管的是習慣 “自由”的孩子更自覺 每年高考成績出榜, 各地的狀元們總是格外矚目, 他們的家庭教育,更是讓人關注。 重慶市理科狀元謝欣穎,高考成績726分, 她平時的良好學習習慣,連班主任都佩服。 而謝欣穎的父親卻說, 學習上主要靠孩子自覺, 他們只是小時候就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習慣。 ![]() 從小培養(yǎng)學習習慣,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 光是“陪孩子寫作業(yè)”這件小事情,就難倒了無數家長。 其實,沒有天生不愛學習的孩子, 有時候,恰恰是家長跟得太緊,做得太多, 反而剝奪了孩子最原始的求知欲。 ![]() 并不是靠家長的權威來發(fā)號施令, 或者制定紛繁復雜的規(guī)矩來約束孩子, 而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生活中,很多媽媽從孩子睜開眼睛那一刻, 就開啟“催促+嘮叨”的模式, 催起床、催刷牙,催吃飯, 孩子放學回家,又開始催作業(yè)、催睡覺。 ![]() 父母還可以使用工具幫助孩子管理自己的生活。 離開了家長的嘮叨與催促, 孩子可能一時間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 這個時候,家長可以指導孩子, 學會安排自己的生活。 比如,教孩子養(yǎng)成“列計劃”的習慣。 不要小看“列計劃”這個小習慣, 列好的計劃,就是許下的承諾。 孩子雖小,也會重視自己的承諾, 想要完成計劃好的任務。 比如,借助鬧鈴、計時器等工具, 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觀念, 讓孩子對做什么事該用多少時間心中有數。 因為,多給孩子一點耐心, 他會慢慢形成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事的內在節(jié)奏。 當孩子不愿意聽父母的意見時, 不妨“佛系”一點,給孩子犯錯的自由, 也不急著為他“收拾殘局”, 而是讓孩子自己承擔后果。 孩子的成長,本來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 從犯錯的結果中吸取教訓, 在吃虧的過程中獲得經驗。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意識和熱愛, 也必須靠他一點點去嘗試、去感受, 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代。 管的是“后盾” 得體退出才能成就獨立 真人秀節(jié)目《做家務的男人》第一季中, 魏大勛父子的一次談心,特別讓人感慨。 魏大勛成年以后,父母一直跟他住在一起。 母親在生活上精心照顧他,父親也愛“黏”著他。 魏大勛有一次對父親說: “你每天跟我這么走,總不是個事?!?/p> 父親的回答卻讓他覺得可怕: “爸爸就是跟著兒子走嘛,不跟著也沒意思啊。” ![]() 他后來又找爸爸談心,直截了當地告訴爸爸: “你的有意思沒意思,跟我沒有太大的關系, 我沒有辦法保證你的人生一直有意思, 你得自己去找你自己的快樂?!?/p> 魏大勛的這番言論,可謂“人間清醒”, 既讓父母停止了過分的付出, 又為自己爭取了獨立的空間。 很多父母能夠在孩子幼年的時候, 給予無微不至的愛和照顧, 卻難以做到在孩子成年時, 及時退出他的生活。 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所說: “這世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 只有一種愛指向分離, 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行為上,減少對孩子生活的“包辦”, 態(tài)度上,忍住對孩子的指指點點, 思想上,知道在孩子心中的位置,將被朋友、愛人所替代。 而退出孩子生活的父母, 又該怎么做呢? 首先,經營好自己的生活。 這些年,為了孩子放棄掉的興趣愛好, 不妨再重新拾起來, 約上三五好友,打打球、爬爬山, 獨處的時候,看看書、彈彈琴。 其次,和孩子保持親密有間的距離。 作為父母,可以盡情表達對孩子的愛和思念, 遇到困難時,也可以理直氣壯地找孩子幫忙, 但是請記住, 尊重成年孩子選擇生活的權利, 不對他的生活指指點點, 才是父母最高級的自律。 最后,做孩子堅強的后盾。 電視劇《三十而立》的結尾, 顧佳和父親的一段對話特別感人。 顧佳經歷了婚變、破產等一系列變故, 顧爸耐心地開導顧佳,還特別囑咐她: “挺直腰桿過日子,你爸爸在養(yǎng)老院這邊,還沒死呢!有什么事,有你爸爸呢!” 正是顧爸的擔當,給了顧佳前進的勇氣, 讓她迅速處理好眼前的爛攤子,回到老家重新創(chuàng)業(yè)。 父母得體的退出,但卻永遠都在, 孩子就有了成長的可能。 真正的不管 是一種“放養(yǎng)”的智慧 最好的教育不是嚴加管教, 而是一種“放養(yǎng)”的智慧。 以身作則,才能給予內驅力。 當你專注于自己的提升時, 即使不再逼著孩子成材, 不再要求他達到什么目標, 孩子也會把你當成榜樣, 努力向你看齊。 知己知彼,才能有的放矢。 不把撒手不管當成靜待花開, 也不把過度付出當成控制孩子的籌碼。 給孩子的思想以空間,但要注意養(yǎng)孩子的習慣。 看似“不太管”的背后, 是知己知彼的胸有成竹。 好的親子關系, 并不是像樹與藤蔓那樣的互相糾纏, 而是相互攙扶,并肩前行。 育兒路上, 父母適時的放手, 是幫助孩子挖掘內在的無限潛能, 給孩子的未來, 披上獨立和勇敢的鎧甲。 這篇文章講透了 “放手”的含義 作者:黃玉嬌。專注婚姻、育兒類文章,讓您在婚姻、育兒路上少走彎路。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遇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處理,郵箱tougao@ksjgs.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