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珍貴的寶物,和難得的人才,其實都需一雙慧眼去發(fā)現(xiàn)識別,否則其本身再有價值也無法綻放光彩。雖然道理大家都很明白,但就像那句話說的,生活總是充滿了意外,有時候,寶物和垃圾或許就隔著一個眼神的距離。 作為不可復制的歷史文化遺產,文物這2個字又比寶物更多一分厚重底蘊,在我國,受到保護的文物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按時代和區(qū)域分類,也可以按形態(tài)分,像工藝品、玉器、金銀器、銅器、陶器、瓷器、書畫文獻等都屬可移動文物,所以也很容易散落在民間無人識貨。 ![]() 如果有人拿著喇叭喊一件數(shù)千年前的古老文物丟路邊了!那大家可能就紛紛跑去看,奈何文物本身不會說話,沒法告訴人自己從哪來,到哪去,出身何地,價值幾何,這就需要考古專家發(fā)現(xiàn)并鑒定,曾有1件珍貴的文物便在路邊忍受風吹雨打無人識貨,差點成了莫大遺憾。 中華上古三大文明一為華夏文明,二為良渚文明,三為古蜀文明,提到古蜀文明我們通常想起三星堆遺址,其實成都金沙遺址也是古蜀文明重要遺存,這里出土了大量金器、玉器和象牙器等,幾千年前的古蜀人在這里祭祀,留下活動痕跡的同時也留下了許多祭祀生活用品。 ![]() 作為約3200年至2600年前古蜀國的都邑,金沙遺址被發(fā)現(xiàn),為我們了解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古蜀人在成都平原的活動提供了直接的考古證明。遺址是20年前發(fā)現(xiàn)的,因重要的歷史意義當年便被評為“2001年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 在考古發(fā)掘的過程中,金沙遺址不斷給專家們帶來新的驚喜。但考古歸考古,大家生活還是要繼續(xù)的,在現(xiàn)場發(fā)掘時,遺址旁蘇坡鄉(xiāng)工地的工程建設也沒有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考古人員忙碌的遺址范圍,誰能想到不起眼的工地居然有文物“流落”呢? ![]() 工人們照常施工,現(xiàn)場土石翻飛很是熱鬧,誰也沒注意到一個有金屬色澤的長條狀物品就混在泥里,因為已經被泥土包裹了它的色澤也顯不出來,任誰看到都很難相信這居然是一件寶物,就這樣,它在工地待了許久,風吹雨淋的,1天過去了,10天過去了,30天過去了...... 別說有人發(fā)現(xiàn)寶物了,即使它身上的泥土已經被雨沖掉了部分,露出了金色,也沒人把它當回事,甚至直接就踩了過去,或者踢到一邊,如果文物也有心理活動,大概會覺得自己可太委屈了! 直到一位張姓考古人員為檢查發(fā)掘情況無意間來到了工地雨水溝邊,它才終于擺脫了被當成垃圾的命運。原本專家也只是撿起來一看,誰知一看之下,卻發(fā)現(xiàn)這條“帶子”不尋常,上面圖案十分豐富:魚、鳥、人頭、箭,這和1986年三星堆祭坑出土的金杖紋飾完全一樣??! ![]() 而隨著專家的進一步研究,這條看似不起眼的金帶子“身份”更加尊貴起來,原來它不是普通金帶,兩頭是可以合起來成一個圈,如果想拉直的話卻是不行,這種吻合說明它原本就是作為金圈被設計制造,很巧的是,成為一個圈后它直徑和人頭是差不多的,在20厘米左右。 據(jù)考古專家測量,這個金圈重為44克,厚0.03厘米,高2.83厘米,呈現(xiàn)出上大下小的形態(tài),表面的魚、鳥、人頭和箭和三星堆金杖只有排列方式的區(qū)別,其他并無不同,這說明什么呢?說明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之間必定是存在某種很緊密的聯(lián)系的! ![]() 成都平原的古老傳說中,古蜀國曾有幾位具有代表性的國王,蠶叢縱目、魚鳧神化仙去、杜宇化鵑、開明復活......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一直認為傳說無法代表真實,可青銅縱目面具等系列文物的出土,卻似乎已經告訴我們:古蜀歷史上確實存在這樣神秘而傳奇的過往。 專家推測這原本就是一個王冠帶。金杖也好,金冠帶也好,在古蜀國應當都是作為權力的象征,或許千年前,古蜀的國王就是戴著這樣的冠帶,手持金杖,將王權和神權集合于一身。 ![]() 現(xiàn)在它的名字是“商周人面魚鳥箭紋金王冠帶”,被收藏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中。古蜀無價之寶竟然歷經了這樣一番磨難,不能不讓人感嘆文物知識的匱乏,很容易讓人與寶物擦肩而過,“相見不相識”! 作為中國人,大多是喜歡看文物節(jié)目對文物感興趣的,但很多文物基礎知識就不一定那么了解,這時就需要一本《中國文物常識》解決問題。從玉器、瓷器、服飾、刺繡、古紋飾、玻璃、書畫甚至鏡子等涵蓋古人日常衣食住行的物件,都囊括在其中。 不僅如此,里面還詳細介紹了各種文物的發(fā)展演變,由于是著名作家沈從文精心編寫,并不難懂反而很通俗,有“百科”在手,再也不用擔心對文物古玩一無所知!現(xiàn)在購買正版還可享受折扣價59元,僅限此活動,喜歡的讀者不要錯過機會,點擊線上鏈接就可把它帶回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