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大處公園——” 寫在前面—— 北京 “八大處”可不只是個爬山的地兒 “八大處”坐落在石景山區(qū)的小西山。在東邊的盧師山、西邊的翠微山和北邊的平坡山上分別散落著八座古剎,總稱八大處。 “八大處”,一座佛教寺廟園林,八座古剎分布在三山之中,有“三山若華屋,屋內(nèi)八剎是古董,屋外十二景點作花園”的美譽。 “八大處”又是皇帝的行宮,康熙帝與乾隆帝留有墨寶與御制詩篇。 ?它更令人著迷的,處處有故事,景景有傳說。 A、一處:長安寺 ?長安寺—— 一處的“長安寺”,卻不在八大處景區(qū)的范圍之內(nèi)。長安寺原名“善應寺”,順治、康熙年間兩度重修,后改稱“長安寺”。 B、二處:靈光寺 ?靈光寺—— 第二處“靈光寺”,香火鼎盛,游人參拜者甚眾,確實可以稱作八大處現(xiàn)存最重要的一座寺院。它始建于唐大歷年間(766-779年),起初叫“龍泉寺”,后改稱“覺山寺”,明朝正統(tǒng)年間擴建,才最終定為“靈光寺”。 ?佛牙舍利塔—— 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八角十三層密檐的佛牙舍利塔。 據(jù)傳,佛祖釋迦摩尼圓寂后共得八萬四千顆舍利,其中只有四枚佛牙舍利,一枚佛牙存于此塔中。 佛牙舍利在世上僅存兩顆,因此靈光寺便成為了全世界佛教徒頂禮膜拜的地方。 C、三處:三山庵 ?“三山庵”—— 三處“三山庵”,較為安靜,庵門小巧玲瓏,論知名度顯然比不上二處的靈光寺,卻給人一種“寧靜致遠的”力量。 D、四處:大悲寺 四處“大悲寺”,山門殿有石額“敕建大悲寺”,為康熙帝御筆,殿后為大雄寶殿,供三世佛,兩側“十八羅漢”雕像相傳是元代著名雕塑家劉元的杰作,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 大悲寺,取逝者“大慈”,化為生者之“大悲”之意,這便給游人平添了不少神秘與超脫。 寺內(nèi)的文冠果樹之趣事:相傳有一位姓文的和尚常在樹旁讀經(jīng)作詩,他神奇地發(fā)現(xiàn)只要繞著這棵樹轉圈,就會文思泉涌,于是人們便把這棵樹譽為“文冠果樹”,因此也引來后人對文冠果樹的無限遐思。 E、五處:龍泉庵 五處“龍泉庵”,是因順治帝當年禮佛,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一泓清冽甘泉,取水品茗,甚得共樂,后便在此修建了一座龍王廟,因之得名。 進入山門后,能看到一座方池,泉水從龍口吐出,這就是所謂的“龍泉”。 ■【插曲一】冰川漂礫 ?冰川漂礫—— “冰川漂礫”——香界寺的右下方的亭子里有一塊巨石。而這塊毫不起眼的“冰川漂礫”,正是經(jīng)由著名地質(zhì)學家李四光先生親自鑒定,確定其為我國第四紀冰川時期的見證,并題字紀念,于 1964 年建亭保護。 原來這塊石頭生成于距今 100-200 萬年前的第四紀冰川期。冰川的出現(xiàn)對全球氣候和生物發(fā)展的影響極大,直接改變?nèi)祟惖纳姝h(huán)境。 F、六處:香界寺 ?看界寺—— 六處“香界寺”,是八大處面積最大的一座寺廟,最早建于康乾元年間(758-760年),當時名為“平坡大覺寺”,明朝時又稱“大圓通寺”,清康熙年間更名“圣感寺”,一直到清乾隆年間才改至今名“香界寺”。 傳說當年,乾隆來香界寺拜佛,走到殿前突然腳下一軟跪在地上,眼前突閃觀音菩薩的音容,康熙大為驚詫,忙令人在他跪倒的地方挖掘,沒想到挖出了一塊碑,康熙皇帝更覺靈驗,即興書寫“敬佛”二字,為了表示皇帝自己深受佛法感化,遂把寺院名為“圣感寺”。 ![]() ?香界寺——“布袋和尚” 附【插曲二】關于乾隆行官 在來八大處之前,曾聽說香界寺內(nèi)有乾隆皇帝避暑的行宮,可惜多方尋找而不得,一問管理員,她笑了笑,說自己在這工作幾年從來沒有進去的機會,這才知道行宮不對外開放,只能作罷。 G、七處:寶珠洞 ![]() 七處“寶珠洞”,乾隆皇帝在寶珠洞留下的御筆最多。在到達寺廟前,會先遇到一座木結構牌樓,匾額上內(nèi)外分寫“堅固林”和“歡喜地”,那便是乾隆皇帝的墨寶。走過牌樓,沿著寺廟的方向前行,還能看到一塊巨石上刻有乾隆的御制詩,詩的內(nèi)容是乾隆皇帝閑游寶珠洞時留下的三首七言絕句,摘抄其中一首借以窺探皇帝的文采:極頂何來洞穴深,仙風吹送八瑯音。個中疑有天龍護,時作人間六月霖。 ![]() ?乾隆御詩—— 七處一游,估計你會心存疑慮,為何前面幾處都帶“寺”、“庵”的字眼,到這里卻變成“洞”了呢,那是因為正殿后面有一個深廣約五米的巖洞,洞壁為礫石膠結巖,由黑白兩色珠子似的巖壁極為罕見地形成了一副高山及寺廟的巖石畫圖,乾隆皇帝的那句“*極頂何來洞穴深,仙風吹送八瑯音*”就是用來贊美寶珠洞的奇妙之景。 寶珠洞里供奉著海岫禪師,因善于誦經(jīng)驅鬼,故得名“鬼王菩薩”,據(jù)說最開始洞內(nèi)放有他的肉身貼金法像,后遭毀壞,現(xiàn)為漢白玉石雕像。 附【插曲三】中華精印谷 ![]() 在五處回四處的中途,有一個幽靜的好地方,藏著從殷商到明清的千枚印章,展現(xiàn)了中國印章的發(fā)展史,亦可稱作“中國古代印章博物館”。 ![]() 很少有人知道,我國歷史上第一條以石刻形式系統(tǒng)展示中華印章文化的山谷,居然靜悄悄地藏在八大處里!想象一下千古名章刻于天然山石之間,溪水靜靜流淌,于空谷中體驗靜謐之美,那種感覺太耐人尋味。 ?【插趣四】趣事 A、梁啟超組織民主黨的林長民曾是這里的???/strong>,在這里留下了“浚波”、“倚據(jù)崇巖,臨睨通壑”、“神足游息,靈心生還”的石刻。他暢游于山谷的時間正好是新文化運動蓬勃興起的關鍵時期,林長民與梁啟超是極為要好的朋友,兩人很有可能多次游歷四照谷(后來改名“中華精印谷”),思考救國之路,把這里當作“頓悟”的圣地。 B、更有意思的是,后來兩人的孩子(林徽因和梁思成)結為百年之好,也曾一度相伴考察八大處,不知道當他們尋著父跡來到這里時,會發(fā)出怎樣一番感慨? H、八處:證果寺 ![]() 八處“證果寺”,非常特別,它還真有過人之處,一來它是八大處寺院中最古老的一座,二來與二處至七處同處一山不同,八處證果寺自己獨占一山,位于盧師山的山腰處。 證果寺始建于唐天寶年間(又傳建于隋仁壽年間),山門石階上的“古剎證果寺”出自明英宗的御筆。山門以北為天王殿,再北為大雄寶殿,但后者并不開放,從大雄寶殿往西拐,有一個雅致的小院,院門為青石制作的寶瓶形,尤為精巧,門上鐫對聯(lián):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 出了小院的西門,便可見一寬大的敞軒,名為“招止亭”,壁間嵌刻石題為“秘魔崖招止亭記”;再往北走,會見到一個看似神秘的小洞,名為“真武洞”,相傳盧師和尚在此修行,因為民祈雨有驗,御賜“感應禪師”。難怪證果寺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被叫作“感應寺”。 ![]() ?【簡介】石秉旺,筆名老實,解放軍紅葉詩社社員。祖藉山西運城,現(xiàn)居北京 【結語】 游走在超凡脫俗的八大處,在求神禮佛中爬山健體,在爬山健中感悟人生,在尋古覓幽中神清氣爽……“八大處”一游,不虛此行! ![]() 歲月若可下酒,只記花開不記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