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一代宗師》中有句臺詞: 在我40歲之前,未曾見過什么“高山”,沒想到人生最難翻越的,是生活。 的確,生活不易,人生也難免要走一些彎路。但有些人生定律如果能早些知道,就能早些破除迷茫,找到自己的生活目標,從而改變自己的一生。 如果你在竹簍里放一只螃蟹,就必須蓋上蓋子,否則,它就會爬出來。這是因為,當一只螃蟹快要成功爬出竹簍時,其他螃蟹就會拖它下去。就這樣循環(huán)往復,最終沒有一只螃蟹能成功爬出來。這就是所謂的“螃蟹定律”——如果我爬不上去,就要拉住別人,也不讓別人爬上去。說到底,“螃蟹定律”的本質,就是見不得別人好??吹絼e人過得比自己幸福,就要想方設法使絆子。自己過得不好,也不讓別人過得好。殊不知,這樣的人,只會把路越走越窄。當你身邊的人過得都比你差,你人生的上升空間是很有限的。而層次高的人,則懂得互相搭橋。如果你身邊的人都過得幸福,都變得優(yōu)秀,那么他們才會有余力來幫助你。我們看到身邊的人如此優(yōu)秀,也會更有動力提升自己。身處于這樣的圈子,我們能更快速的成長。這就是所謂的“優(yōu)秀的人互相抬,愚蠢的人互相踩?!?/section>

荷花定律 一個池塘里的荷花,每一天都會以前一天的2倍數量在開放。如果到第30天,荷花開滿了整個池塘,那么請問:在第幾天池塘中的荷花開了一半?第一天開放的只是一小部分,第二天,它們會以前一天的兩倍速度開放。到第29天時荷花僅僅開滿一半,最后一天則一下子開滿了另外一半。也就是說,最后一天的開放速度,是之前29天的總和。荷花開放的規(guī)律,和我們向上成長的規(guī)律是吻合的。就拿健身為例。健身的前三個月,你很可能每天練得很累,卻毫無成效。但如果你堅持下去,到了第二年,你會發(fā)現,你的身材每個月都不一樣,會有明顯的改觀。這是因為,在最開始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你的身體并沒有進入運動的良好狀態(tài)。雖然練得很累,但客觀上運動量卻不大。但如果堅持一段時間,你開始每次能做幾百次啞鈴、幾十個波比跳時,你一次的運動量,可以頂上之前一個月的訓練量,而運動效果自然也就有了明顯的提升。其實,無論是知識的積累或是經驗的增長,都不是線性增長,而是指數型增長。它們就好像滾雪球一樣,從很長的雪坡往下滾,在最開始的一段時間內,這個雪球似乎沒什么變化,但只要把時間拉長,到了某個時間節(jié)點,它體積變大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因此,很多時候,人能獲得成功,關鍵在于恒心+毅力。如果總是希望一努力就能馬上有回報,那么很可能會一事無成。
跳蚤定律
 跳蚤在正常情況下,可以跳到比自己高400倍的高度。如果這時候給跳蚤套一個玻璃罩,跳蚤就會撞在玻璃罩上。幾次之后,跳蚤就會降低跳躍的高度。如果繼續(xù)降低玻璃罩的高度,跳蚤跳躍的高度也會隨之降低。其實,人和跳蚤一樣,本來都擁有“跳得高”的潛力。之所以跳得不高,關鍵在于自我設限。生活中的我們,不也常常會為自己設限嗎?我們總是喜歡一面給自己設定美好的愿景,一面又為自己制造內心的魔障。比如,覺得自己學歷不夠高,就不配擁有一份好工作;覺得自己不夠外向,就無法擁有廣闊的人脈;覺得自己年紀太大,事業(yè)的發(fā)展已經到頭……在各種各樣的設限中,我們的人生就像被枷鎖禁錮住一樣,變得無趣、黯淡。但實際上,真正能限制住我們的,從來不是外在的條件,而是內心的信念。而想要突破自我設限,就需要我們換一種思維去思考問題。具體方法是:我們可以鼓勵自己,用“如果……怎樣”的句式思考問題。舉個例子,假如你想提升學歷,可是工作又太忙,業(yè)余時間很少。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問自己:如果我的時間不多,要怎樣能提升學歷呢?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們想的不再是“想實現某一目標,我會遇到哪些困難”,而是思考“我要如何做,才能克服這些困難”。這樣的思考方式,會讓我們更積極主動地去尋找解決困難的方法。比如,我們可以提高時間的利用率,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加班,還可以使用更好的學習方法等等。總之,人的追求高度,決定了他的人生高度。只有走出自我設限的牢籠,堅守心之所向,踐行力之所及,才能眺望更廣闊的世界。

蘋果定律 如果你有一堆蘋果,這些蘋果有的新鮮,有的壞了,你會先吃哪個?因為如果你先吃壞的,好的也會慢慢變壞??瓷先ツ惆阉刑O果都吃完了,但事實是,你一個好的蘋果都沒吃上。蘋果定律的本質,是要懂得取舍。很多時候,如果你什么都想要,最終就什么都得不到。就拿工作為例,很多人都會覺得,每天的工作太繁雜了,無時無刻都有事情要處理。但事實上,我們暈頭轉向的原因,并不是多大的工作量,而是我們不懂得取舍,沒有區(qū)分輕重緩急。關于時間方面的取舍,史蒂芬.柯維曾在他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提出過“時間四象限”的概念。所謂時間四象限,就是我們要把所有的事情歸成四類。第一象限是緊急且重要的,比如處理危機;第二象限是重要但不緊急的,比如制定計劃,制定預防性措施等等;第三象限是緊急但不重要的,比如接待不重要的來訪客戶等等;第四象限是不緊急也不重要的,比如看直播、刷微博等等。高效能的人總是會盡量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象限的事務中,因為無論它緊急不緊急,它都是不重要的。高效能人士還會通過花費更多時間在第二象限的事務上,來減少第一象限事務的數量。除了規(guī)劃時間,其他事情也是一樣的道理。無論做什么事,最重要的一步都是先分清主次,接著有所取舍。我們要養(yǎng)成一個習慣,就是永遠先做生命中最重要的事,選擇當下你能選擇的“最好的那顆蘋果”,專心做好它,享受它。這樣的人生,才不會碌碌無為。
地位定律 有人站在山腳下,而有人站在山頂上,雖然所處的位置不一樣,在兩人的眼里的對方卻是同樣大小。地位定律告訴我們,不要總是羨慕別人,因為到頭來,你會發(fā)現,自己也被別人羨慕著。就比如,呆在小縣城的人會羨慕大城市的繁華,而呆在大城市的人,則會羨慕小縣城生活的安逸。人總是這樣,因為羨慕別人有和自己不一樣的生活,就忽略了圍繞在自己身邊的幸福,于是總覺得自己過得不快樂。 人,來到這世上,總會有許多的不如意,也會有許多的不公平;會有許多的失落,也會有許多的羨慕。你羨慕我的自由,我羨慕你的約束;你羨慕我的車,我羨慕你的房;你羨慕我的工作,我羨慕你每天總有休息時間。所以說,人與人之間,各有各的活法,也各有各的幸福。不必去羨慕別人的生活,更不必事事與他人相比。只要活得比過去的自己好,就該感恩、知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感受到人生的快樂。 在人生這場旅途中,我們會經歷形形色色的人與事,也會經歷各種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但無論生活的境遇如何,最重要的,就是要擺正心態(tài)。如若擁有寬容之心,愿意成人之美,我們的路就會越走越寬;如若擁有堅持之心,不輕易放棄,我們想做的事就越容易成功;如若擁有豁達之心,不給自己設限,我們就能飛得更高,走得更遠;如若擁有取舍之心,永遠先做好最重要的事,我們就能分清主次,做對決策;如若擁有平常之心,不與他人比較,過好自己的生活,我們就能活出幸福,活出自我。
點擊關注“正心正舉”視頻號獲取更多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