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我咨詢的家庭,一大部分是源于親子沖突。 父母對孩子寄予厚望,孩子卻有自己的生活主張。達不成一致,就有了沖突。心理咨詢師看到親子沖突,往往傾向于的解決是:父母認輸,放過孩子也放過自己。道理講起來也是順理成章的:路是人家自己的,你不放過他也沒有用。終究是要接受人家有自己的人生。 但是很多父母也表示了:不能接受。 倒不是說他們有多不可理喻,不要先想當然地把父母當成反派。如果你在咨詢室里見過這些父母,聽他們一訴衷腸,就會知道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的憂慮也同樣深切。 比如有些父母這么說的:「我接受他學習成績不好,但至少他要努力呀。他努力了不是這塊料,可以,」通情達理吧?接下來是:「但他現(xiàn)在是好逸惡勞,一有困難就逃避,這種意志品質(zhì)做什么都不成呀!」聽著也很有道理。 當然了,孩子是一臉的不以為然。 道理都是從經(jīng)驗中來的。經(jīng)歷不同,隔離了人與人的相互通情。一個可能不恰當?shù)睦樱杭僭O(shè)一位大城市的中學老師奉行張桂梅校長同樣的治校理念——比如從早到晚密不透風的時間表,高強度的重復訓練,說一不二的權(quán)威型管理,之類之類——教育專家恐怕不會說這是理想的教育??墒欠旁谔囟ǖ谋尘跋拢筒浑y理解這種“高壓”教育背后的慈愛之心,但也只有同樣背景的孩子們才能感知并且認同這份慈愛之心。假如只有張校長一個人,一廂情愿想要孩子們走出大山,而孩子們卻只想留在山里,他們的關(guān)系就是一個悲劇。 親子雙方,卻往往構(gòu)成類似的悲劇。 所以我經(jīng)常請父母跟孩子好好談?wù)劇?/span> 父母是吃過苦的一代,孩子不是。兩代人總在用同樣的語言說不同的事。對父母一代「努力」意味著什么,孩子很難感同身受。 我也很少空口白話勸父母放過孩子,也勸不動。他們憂心忡忡地想:那么輕易就放棄,將來的生活怎么辦?這種干勁能在社會上立足嗎?……對上一代人來說,「難以立足」已經(jīng)是一個強有力的威脅了,足以激勵一個人洗心革面。但對年輕人來說只是一個概念而已。很多父母都表達過:「我們也不是那種專斷的家長,非逼孩子考大學不可。他只要有想法,哪怕退學呢,哪怕從零開始創(chuàng)業(yè)呢,我也支持,傾家蕩產(chǎn)也行!但他什么想法都沒有?!顾麄兤蚯蟀愕貑柡⒆樱翰簧洗髮W也可以,你對將來有規(guī)劃嗎?孩子懶洋洋地說沒有,干什么都行。父母痛心疾首:「你看看!」 孩子為什么不肯為將來做打算?技術(shù)上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你在催他,某種意義上就在替他承擔「想」的責任。但這個回答不能讓父母釋懷。下一步就是:「那我不催他了,他還是自己不會做打算啊」,或者「難道我們就看著他這么迷茫下去嗎?」 遇上這種父母吧……也是說不清。 他們要的只是一個立竿見影的策略:你說放手?好,放手就能解決問題嗎?這不是放手,只是口頭上的一種姿態(tài):「是呢,我不逼他了,盡力就好吧」。這種配合又帶著一種討價還價的潛臺詞:接下來呢?作為回報,孩子是不是也該滿足我們一下了? 「跟孩子好好談?wù)劙?。」我只能說。 怎么談?我也說不好。但我覺得第一步是真的聽到孩子的聲音,聽進去:孩子并不打算毀掉自己的人生。這是一個簡單到近乎可笑的事實——沒有人不想要他想要的生活。只是有些父母不信:「我的孩子就是不想呀」?怎么可能,最多只是孩子對生活另有一套看法。 有的孩子對父母說:我覺得現(xiàn)在就很好。 父母氣不打一處來:「你懂什么?你根本不了解這個世界,你不知道生活有多辛苦?!刮艺埶麄兿鹊鹊龋嚷牶⒆拥脑?。父母說聽了呀,他就是不思進取。我說不是,孩子說的是:「現(xiàn)在就很好」。他在構(gòu)思他想要什么。 孩子表達過自己喜歡怎樣活著,想追求什么?,F(xiàn)在也還在反抗和掙扎中表達。只是大人聽到后不屑一顧:「你不了解這個世界」,這一棒子打得人無話而說。那么孩子就不說了。 孩子了解的是不全面,但很多大人也只是活在過往的偏見中。有的父母說:「只要是為孩子好,我們傾家蕩產(chǎn)也可以?!刮覇査麄儯赫娴膯??你們盤點過自己的家產(chǎn)有多少了嗎?能夠撐幾年?他們尷尬地一笑,或許認為我小題大做?,F(xiàn)實離「傾家蕩產(chǎn)」當然還遠著呢,那只是一個情緒性的表述,當不得真。 我也見過真正準備好傾家蕩產(chǎn)的家庭,孩子患有更嚴重的疾病,有些是先天殘障,父母耗盡一切,目標只求他「生活自理」。我遇到過一位老奶奶,九十歲了,每天照顧癱瘓在床的快七十歲的兒子。她知道自己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那個無從回避的終點也越來越近。絕望嗎?即使如此她還是比另一些父母幸運,她還能見到自己的孩子,有的父母已經(jīng)看不到了,孩子年紀輕輕就選擇了離開。在這些人身上,苦難是以一種更有形有質(zhì)的方式呈現(xiàn)的。 然后你再看看那些,因為孩子不肯好好念書,動輒就說自己預備好傾家蕩產(chǎn)的家庭。 當然苦難是不能比較的。我也不是暗示:只要你的孩子活蹦亂跳,你就不該再奢望更多。我想說的只是,那些表達往往指向的不是現(xiàn)實,而是父母記憶中或想象里的恐懼。 我想父母也可以跟孩子談?wù)?,自己恐懼的世界曾?jīng)是怎樣:那時候必須一直努力,稍不用力就怕被全世界拋棄?,F(xiàn)在有些恐懼已經(jīng)過時了,有一些還沒有完全解決:像是失業(yè)、貧窮、病痛、漂泊、孤老無依……這個時代也依然存在,只是父母不自禁地把這些恐懼安插在了孩子身上。 這是一個簡單的投射機制。就像前段時間有一個脫口秀的段子,說老人催婚時嚇唬子女:「不結(jié)婚,一個人死了都沒人發(fā)現(xiàn)」。子女覺得太搞笑了:難道我追求的人生目標就是「死了被人發(fā)現(xiàn)」?但是你再仔細想想,年輕的人不在意這件事,那么在意的人是誰呢?——所以其實不好笑。說這個話的老人,真正的主語不是子女,如果他們誠實地說:我老了,我在害怕一個人孤獨地離開世界。也許會讓他們得到更直接的關(guān)心。 所以不妨誠實點,直接點。 現(xiàn)在的生活不如上一代那樣難,但還是很難,還有生老病死的無常。正因為很難,相依為命的人不要再加深傷害。不如談?wù)劊议_那些可能被誤解掩蓋了的脆弱。讓孩子看到父母在怕什么,就算不能感同身受,至少不會把傷害內(nèi)投:「我爸媽逼我,是因為我不夠好?!?/span> 父母也只是普通人,不是控制狂,不是雞血怪。他們也想放手,同時又不敢眼睜睜地把孩子交給未知。需要讓孩子看到他們的糾結(jié),看到大人有多么害怕不可測的未來——而且還在一廂情愿地寄望于「努力」,「自我規(guī)劃」那些敘事,仿佛生活還能被簡化為遵循某種按部就班的程式,就可以換取一勞永逸的安全——這是他們在另一代人的生活面前放不下的恐懼。孩子當然沒有義務(wù)承擔這些恐懼,但恐懼畢竟存在,哪怕不說,也會以其他方式產(chǎn)生影響。只能承認。承認父母是真誠地放不下,孩子也真誠地不理解他們在放不下什么。 那也挺好,雙方都看到并愿意承認這里的差異。承認放不下,是彼此放過的第一步。 李松蔚 系統(tǒng)論、家庭、心理咨詢 578篇原創(chuàng)內(nèi)容 Official Account |
|
來自: 昵稱44943940 > 《李松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