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選擇網(wǎng)絡) 再談教學設計的整體性 ——備課雜談之六十四 袁建國 關于教學設計的整體性,前面曾寫過四篇文章,鏈接如下: 1.《備課的整體性設計思考——備課雜談之十三》; 4.《從一個精彩案例看教學設計的完整性(附視頻)——備課雜談之三十二》。 今天再從另一個側面談一談教學設計的整體性。 談起“整體性”,就不得不談格式塔心理學。 格式塔心理學中,整體性是最基本的理論,強調“部分相加不等于整體,一個事物的性質不決定于任何一個部分,而依賴于整體”,“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它給我們的啟示是,做教學設計必須進行整體策劃,將各種要素及它們間的各種關系統(tǒng)一到一個整體之中。 一般說來,教學過程有四個最基本的要素,即教師、學生、教材、方法。這四個要素相互配合,構成了六種關系,即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教師與教材的關系、教師與方法的關系、學生與教材的關系、學生與方法的關系、教材與方法的關系。 處理好這六種關系,是做好教學設計的關鍵。這是一項復雜的工程,但只要我們從整體性出發(fā),緊緊抓住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及學生發(fā)展幾個關鍵詞,便可以設計出高效的課堂。 教學目標方面,要做到以核心素養(yǎng)為中心,三維兼顧,整體推進; 教學內容方面,應該將教材編排的邏輯順序與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有機結合; 教學活動方面,應該創(chuàng)設以教學目標為中心,喜聞樂見,銜接自然的活動情景; 學生發(fā)展方面,力爭使全體學生通過三維目標落實,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其中,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及學生發(fā)展方面的內容,我們在前邊均有涉及,不再贅述。本文只就教學內容方面,重點講解教材的編排順序與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的有機結合問題。 作為科目內容的學科知識,是人類幾千年文化的結晶,往往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一個系統(tǒng)化、結構化的理性的、嚴密的邏輯體系。如果教師展開教材的順序符合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順序,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就能夠實現(xiàn)所期望的目標。 但是,如果教師展開教材的順序與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順序不相適應,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那么,學生按照這樣的展開順序學習教材,學習結果就會不理想甚至學習失敗,教育目標因此就會落空。 這是教師在做教學設計時必然會碰到的一對基本矛盾。如何破解這對矛盾?在這方面,杜威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 杜威認為,教師展開教材的順序必須利用學習者本能的各種需要或興趣,以學習者已經(jīng)具有的經(jīng)驗準備作為起點(對于年幼的學習者來說,教材“應當盡可能地以學生直接的親身經(jīng)驗,作為統(tǒng)覺的基礎”),把新的種種事物和事件同較早的種種經(jīng)驗理智地聯(lián)系起來。(參見《我們怎樣思維·經(jīng)驗與教育》,第215、291-292頁) 他強調如下兩點: 1.順序:以學生本能的各種需要或興趣為起點,以學生已經(jīng)具有的經(jīng)驗為起點來展開學習。 2.過程:將新知識、新技能與學生已經(jīng)具備的知識、經(jīng)驗、技能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 在這方面,我國也有許多成功的做法。 武漢外國語學校高中部的物理教師何文浩老師被稱為“不按教材順序講”的老師。《成都商報》綜合消息報道稱:武漢市外國語學校物理教師何文浩,在近十年的教學過程中,從來不給學生各種輔導資料和書面家庭作業(yè),但他教的學生卻百分之百地考上大學。 何以如此神奇? 何文浩畢業(yè)于華中師范大學物理系,后在宜昌興山農村中學教書20年。農村中學沒有統(tǒng)一教材,他自己編寫,自己刻鋼板,自己印刷,每晚在油燈下忙碌。沒有教具自己做,如起電機、避雷針等。 后來有了教材,何文浩老師開始背書,高中三冊書他熟知第幾章有幾節(jié)內容,具體內容在第幾頁。如“理想氣體狀態(tài)方程”在第二冊課本第50頁,同一內容在必修教材的第251頁”。 根據(jù)記憶中的題型,何文浩每天出一份試卷當堂做當堂批改,他說:“這等于做作業(yè)。課堂上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沒必要搬回家做重復勞動。農村孩子家務負擔重,回家后不能再給他們增加負擔。我要他們課堂上搞懂知識,搞不懂回家趕作業(yè)是騙我。我不要他們作假?!?/span> 何文浩老師在吃透了教材后,他不按教材順序講。他說每章每節(jié)互相滲透,他只講他提煉的精華。他所教的物理課,歷年高考平均分最低120多分,最高達138分,先后獲國家奧林匹克和省市物理競賽獎的學生有115人。 所謂“只講精華”,其實就是“最適合學生的”或“最適合學生心理發(fā)展特征的”,是將教材編排的邏輯順序與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有機地結合了起來。 總之,每堂課都應該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我們在做教學設計時,一定要將“整體性設計”放在首位,充分考慮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及學生發(fā)展等諸方面的要素,并將其整合成一個整體。 2021年10月1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