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寫議論文最喜歡運用舉例說理,不少人甚至幾乎完全依賴事例,但要注意防止兩種“癌癥”。 一、堆砌事例 不少學生往往采用“觀點+事例”這種簡單的方式,誤以為只要列舉了事例,就自然說服力,其實不然,如果只有事例而無論證,即使事例再多,也缺乏說服力。 7是世界上最神秘的數字 人有七竅,北斗有七星,地球陸地分七大洲,世界有七大奇跡,瓢蟲背上有七點,一個星期有七天,太陽光由七種顏色組成,簡譜有七個音符,童話故事里有七個小矮人,神話中有七仙女,任何一張紙能夠對折的次數最大限度為7次……生活中很多東西都和7有著密切的聯系,每項和7有關的事物都讓人覺得神奇。 這樣舉例有說服力嗎?康德曾經說過:“經驗性的證明根據并不能造成任何不容置疑的證明?!?/span> 二、以敘代議 運用事例說理,有的對事例的敘述過細過多,而缺少分析論證,這種“以敘代議”的毛病,會使議論文的文體特征不鮮明,也嚴重影響議論文的說服力。 有的同學寫說理文敘述事例不夠簡潔,一篇800字左右的說理文,一個事例就用了三四百字,甚至更多,這就不妥。 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徐江先生曾舉一例,有人論證“有失才有得”,用了下面的論據: 二次大戰(zhàn)期間,英軍破譯了一份德國空軍的密電,電文要求駐法德國空軍部隊轟炸英國小城考文垂。截獲這個絕密消息之后,英國大吃一驚,內閣與國防部連夜召開三軍聯席會議,商討對策。有人認為,考文垂是英國歷史名城,雖然不大,卻也有幾十萬人口、許多歷史古跡。如果遭到敵軍轟炸,必然會受到重大損失,因此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守城。也有人說,考文垂雖小,但畢竟是英國古城,不容破壞,最好是皇家空軍將德軍誘離考文垂。甚至還有人提出是否將城中老人、孩子撤離,敵軍再轟炸亦可減少傷亡等等。在此期間,丘吉爾首相一直沉默不語。最后,他掐滅手中的雪茄煙,堅定而又果斷地對人們說:“先生們,你們都錯了。為了大局利益,我們必須完全放棄考文垂。因為我們在敵軍轟炸之前采取保護性疏散等措施的話,那么我們截獲敵軍密碼的'秘密武器’就會被敵軍發(fā)覺,我們將不能再收到敵軍的消息,戰(zhàn)局將發(fā)生怎樣的變化,請諸位考慮?!?/span> 寥寥數言,表現出丘吉爾的深思熟慮。丘吉爾的預言沒有錯。由于放棄了考文垂,“秘密武器”沒有暴露,發(fā)揮了重大威力,英軍取得戰(zhàn)事的連續(xù)勝利。丘吉爾“大行不顧細謹”,失了局部利益,卻得到了整個戰(zhàn)局的勝利。 這個事例敘事過于具體、瑣細,甚至連丘吉爾的表情、動作都作了細致入微的記述,用了近500字??蓪⑦@個論據壓縮到200字以內。 【示例】二次大戰(zhàn)期間,英軍截獲一份德軍密電,德國準備轟炸考文垂。英方有人認為,考文垂是歷史名城,應該加以保護,甚至主張將城中老人、孩子疏散……但丘吉爾首相為了避免德軍懷疑,保護破譯敵軍密碼的“秘密武器”,決定不露聲色,寧可讓考文垂承受較大的犧牲。事實證明丘吉爾的決策是正確的。英軍沒有因考文垂而暴露情報來源,得以繼續(xù)獲得大量軍事信息。丘吉爾“大行不顧細謹”,失了局部利益,卻得到了整個戰(zhàn)局的勝利。 (插圖來自網絡) 要突破“觀點+事例”這種簡單的論證方式,關鍵是要有切中要害的分析,要對列舉的事例作精當的分析,將自己認識到的事例內涵與論點間的一致性揭示出來,使論點與論據聯系起來,使論點與論據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才能充分發(fā)揮例證的論證功能,這樣“論證”,才有說服力。否則,論點和論據之間互相脫離,兩者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系,論點是論點,論據是論據,論據失去了其應有的作用,論點孤立無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據。這種“不講道理”的說理文,論點無論怎樣正確,也不足以服人;論據無論怎樣充足,也不過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佳作評點】 說“見賢思齊”中的“見”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笨梢哉f,“見”是“思”的基礎,只有“見”賢,才會“思”齊。而這“見”中,隱藏著大學問。善于“見”賢是智慧。 “見”,眼光不僅要投向學識地位高于自己的人,也要投向學識地位低于自己的人。這是一種縱向的“見”。柏拉圖看到蘇格拉底對哲學精深的研究和其哲學信仰,從而跟隨他學習,這是對前輩的崇拜與仰望,是一種向上的“見”。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向上看”非常容易,但是做到像孔子那樣“不恥下問”的“向下看”,就有一定的難度了。在生活中,我們幾乎都有了一種思維定式——說到請教,就是向前輩看,向前輩學習,很少有人會想到把眼光投到那些后輩身上。我們需要瞻仰高山上的雪蓮花,但也應該看到山腳下無名的野花,因為它們同樣用美麗裝扮著這個世界。同理,前輩較后輩有更多的東西值得我們學習,但后輩身上的閃光點也同樣值得我們去捕捉,去學習。這種縱向的“見”有利于我們看清自己的位置,更好地提高自我。 “見”,眼光不僅要投向自己領域的人,也要投向其它領域的人。這是一種橫向的“見”。京劇大師梅蘭芳從師于齊白石學習丹青,這就是一種橫向的“見”。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的世界,如果想更好地生活,就需要把眼光投向那些各界的精英,學習各方面的技能。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我們的視野也應放得寬廣些。這種橫向的“見”有助于我們適應社會,更好地完善自我。 同時,“見”也需要一定的深度。許多人的“見”,只是看到了表面,并沒有深入本質。這種“見”,會影響我們的進步與發(fā)展。所以,當我們在觀察一個人的優(yōu)點時,不應只停留在表面,還應該由表及里更深入地看到他最根本、最本質的東西。就拿鑿壁偷光成語故事來說,一些人就會把這看成是勤奮刻苦,然后用這個故事來告訴自己要刻苦學習,不畏艱難。其實,當我們更深入的看匡衡的行為,就會看到,他的這種勤奮是出于對學習的熱愛。只有對學習產生了深厚的興趣,才能為之廢寢忘食,不舍晝夜。所以,有深度地“見”,可以讓我們事半功倍,更有效地提高和完善自己。 我們能橫縱結合、有深度地“見”賢,就為“思齊”準備了條件。當然,須有謙虛的態(tài)度,才能看見別人的“賢”處,這是不言而喻的。 (趙曉璇) 【評點】開頭分析簡略論證“見”之重要,引出中心論點:善于“見”賢是智慧。接下來在“怎么樣”的層面,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證,三個分論點置于段首,層次分明。結尾總括全文,說要有謙虛的態(tài)度,點到為止。文章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文章綱舉目張,詳略得當。
|
|
來自: 新用戶76101Ls1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