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教材《語文》九上23課《三顧茅廬》,是從《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中節(jié)選的精彩片段。 劉備求賢若渴,前后三次專程前往臥龍崗,前兩次都沒有見到諸葛亮,選文寫的是第三次,終于請得諸葛亮出山。中國古典小說常用“三疊”之法構(gòu)思,“三顧茅廬”就是精彩的范例。 一 劉備一顧茅廬,誤將崔州平當(dāng)作諸葛亮;二顧茅廬,先誤將石廣元、孟公威當(dāng)作諸葛亮,再誤將諸葛亮之弟諸葛均當(dāng)作諸葛亮,又誤將諸葛亮岳父黃承彥當(dāng)作諸葛亮。再三運用誤會之法,一則反映劉備求賢若渴心情迫切,二則從側(cè)面突出諸葛亮確非等閑之輩:他的朋友皆如此高明,他的弟弟如此出眾,他的岳父吟詠的從諸葛亮處觀《梁父吟》而記得的詩句如此高妙,可以想見,諸葛亮之非凡。 寫劉備誤將諸葛亮之弟諸葛均當(dāng)作諸葛亮的筆墨尤其精彩。來到中門,便見一聯(lián):“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忽聞草堂傳來吟詠之聲: 鳳凰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棲; 士伏處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樂躬耕于隴畝兮,吾愛吾廬; 聊寄傲于琴書兮,以待天時。 對聯(lián)與歌詠,寄寓情志。良禽擇木而棲,以鳳凰自況,以待梧桐。弟弟猶如是,孔明更拔萃。這讓人想起劉鶚《老殘游記》第二回,寫明湖居聽書,先寫黑妞的演唱,“字字清脆,聲聲宛轉(zhuǎn),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或緩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轉(zhuǎn)腔換調(diào)之處,百變不窮,覺一切歌曲腔調(diào)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辈涣?,聽旁人議論才知道,“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調(diào)門兒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xué)的到,白妞的好處人學(xué)不到……”終于,主角白妞出場了,她爐火純青的演唱真是美不勝收,引人入勝,讓人覺得“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黑妞對白妞起到了正向襯托的作用。寫諸葛均對諸葛亮也起到了很好的襯托作用。 除以上數(shù)人,文中還借助賢士突出諸葛亮。徐庶向孔明推舉諸葛亮,而司馬徽則贊譽常自比為管仲、樂毅的諸葛亮“其才不可量也”。云長以為言過其實,司馬徽說,諸葛亮以管仲、樂毅相比還不夠呢,“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當(dāng)世賢士的推崇,以歷史賢士相比況,從側(cè)面凸顯出諸葛亮之非凡。 作者用一連串的誤會以及襯托、側(cè)面描寫等手段,為諸葛亮的出場做足了鋪墊。
二 課文《三顧茅廬》寫劉備第三次去臥龍崗拜謁諸葛亮。 路上恰逢諸葛均,得知諸葛亮在家,劉備自然欣喜;趕到莊前叩門,童子卻說:“今日先生雖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晝寢未醒?!敝T位看清了,是“晝寢”,讀書人大白天睡覺可是受人詬病的,孔子對“晝寢” 的學(xué)生宰予毫不留情,罵他個狗血噴頭:“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而劉備拱立階下。諸葛亮“半晌”未醒;“翻身將起,忽又朝里壁睡著”,且一睡又是“一個時辰”。睡醒之后,還要吟詩;吟詩之后,詢問童子“有俗客來否?”諸位看清了,“客”前有貶義詞“俗”。諸葛亮的傲慢委實讓人討厭。但他是故意這么做的,目的是要看看劉備的反應(yīng)。而劉備一直恭敬侍立。這讓人想起《信陵君竊符救趙》中的信陵君與隱士侯贏。信陵君禮賢下士,親自駕車去接身為守門人的侯贏來大會賓客,侯贏撩起破舊的衣服,徑直坐到上座,毫不謙讓。路過肉市,侯贏又要去看望朋友屠夫朱亥,并故意久久地站著跟他的朋友談話。信陵君握著韁繩,態(tài)度恭敬,臉色溫和。侯贏看似傲慢無禮在作踐信陵君,實則故意而為以成就信陵君禮賢下士之美名。諸葛亮的傲慢也是故意的,是對劉備是否真心求賢的考驗,也是對劉備禮賢下士美名的成就。 劉備此行禮儀備至。行前“齋戒三日,熏沐更衣”,可見其誠。但如果劉備僅僅是對諸葛亮畢恭畢敬、敬若神明,恐怕也是不能打動諸葛亮的,因為他是鳳凰,等待的是梧桐樹,哪能隨便棲于劣木呢?因此,諸葛亮對劉備還有第二重考驗,要看看劉備是不是梧桐樹。劉備身為漢胄,欲匡扶漢室,志存高遠,三顧茅廬拜謁諸葛亮是為求安邦定國之策、濟世安民之術(shù),在留給諸葛亮的書信中強調(diào)此意,諸葛亮也讀懂了劉備憂民憂國之心。劉備請諸葛亮“以天下蒼生為念”,諸葛亮不答應(yīng)出山,劉備哭著說:“先生不出,如蒼生何!”劉備有這樣的情懷,這是具有正統(tǒng)觀念的諸葛亮最終決定出山輔佐的根本原因。可以說,《三顧茅廬》不只是表現(xiàn)了諸葛亮的非凡,也表現(xiàn)了劉備的光彩,是諸葛亮與劉備共同演繹的精彩,明主與賢臣相得益彰。魏征與唐太宗、鄒忌與齊威王等都是互相成就的。遺憾的是我們有時候只看到一方的精彩而忽略另外一方?!肚f子》里有一個故事,說一個水泥匠不小心鼻尖上落了一星石灰,于是他請來了一個木匠朋友幫忙解決。木匠將自己的平镢掄圓了,水泥匠“聽而鑿之”。楚莊王以為這是木匠一個人的厲害,也要讓木匠也來為他去掉鼻尖上的一點石灰。木匠卻不敢動手了,因為雖然木匠還是那個木匠,可楚王卻不是那個水泥匠。要知道,那個被“削”的也非常不簡單。 誠然,等待梧桐樹的諸葛亮確實是鳳凰,他心懷天下,一番言論、一張地圖,可見他對天下大勢了然于胸,已為劉備謀定三分天下的策略,表現(xiàn)出他的高瞻遠矚、深謀遠慮,其雄才大略于此可見一斑。 關(guān)羽認(rèn)為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xué)”,認(rèn)為劉備三顧茅廬親往拜謁“其禮太過”;張飛見諸葛亮“晝寢”而劉備恭敬侍立,更是怒氣沖天,要放火燒屋。于此固然可見劉備、關(guān)羽、張飛性格之不同,但作者的用意,應(yīng)是以關(guān)、張二人的態(tài)度,襯托劉備對諸葛亮的恭敬,凸顯其求賢若渴。
|
|
來自: 新用戶76101Ls1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