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因為喜愛蘇東坡的詞,而喜愛了蘇東坡,總想對他了解得更多一點。
蘇東坡,唐宋八大家之一,且看看他和宋代期中另五位的關(guān)系吧,蘇洵,是他老爸,蘇轍,是他親弟,歐陽修是他老師,王安石是他政敵,曾鞏是他好友,他簡直就是眾星拱月,一代文學領(lǐng)袖光耀星空。而他的宦海生涯上至三公下至百姓,斷涯似的起起落落更增添他命運的傳奇色彩,飽經(jīng)憂患依然寫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蕩氣回腸的詩句。讓你感受到他浩浩情懷。
然而僅從他的作品中了解,總覺得支離破碎,不夠鮮活。偶然有幸接觸了林語堂《蘇東坡傳》,便有種大快朵頤的興奮。
與其說《蘇東坡傳》是一本人物傳記,不如說是宋代的一本百科全書,書中涉及:政治(以王安石變法為主),經(jīng)濟,民俗,宗教,文化等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既不為誰唱贊歌,也不把誰壓在五指山下,基本秉筆直書,又極富文學藝術(shù)之美感,讓你在如游覽清明上河的輕松中,了解宋代從帝王到貧民各個階層人們的生活,隨著蘇子社會活動的時間線索,不斷在你眼前展開各種不同的畫卷。

細細品讀《蘇東坡傳》,若從蘇軾幼年時受到的家庭教育看,便覺得成就日后光芒萬丈的蘇大學士有了充分的條件。
縱觀蘇東坡少年時期,他生在書香門第,資質(zhì)過人,飽讀詩書,而慈母賢良淑德,對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書中記載,母親曾在他幼年時就引導他讀后漢書,當讀到《范滂傳》,其中有如下故事:
范滂為官,公正廉明,他嫉惡如仇,肅了一大批貪官,所治理之地風清氣正。建寧二年,宦官當政,朝廷大肆誅殺鉤黨之人。詔書下達,緊急緝捕范滂等人。負責捉拿范滂的官員大哭,不忍,范滂聽說這件事后,主動投案,朋友寧可丟官 ,打算護送他遠走高飛,他說:“我死了災禍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為我的罪名連累您,又使得我的老母流離他鄉(xiāng)呢!”范母前來和滂訣別,范滂告訴母親:“有弟弟仲博孝敬您就夠了,我跟隨先父去黃泉,是死得其所。只是希望母親大人割舍這難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傷了?!彼哪赣H說:“你現(xiàn)在能夠與李膺、杜密齊名,死也無遺憾了!已有好名聲,再求長壽,可兼得嗎?”滂下跪受教,拜了兩拜辭別母親就義。
小小的蘇軾深受觸動,問母親,長大后,自己如果做了范滂那樣的選擇,母親會反對嗎?母親則回答,你做范滂,我為什么不能成為范滂的母親呢?蘇母的回答給予兒子的選擇以肯定,在幼小的心靈種下堅持正義的種子。
蘇母心懷慈善,嚴格警告他和侍女們,不許捕捉鳥雀,后來鳥雀在他們家院子里矮樹上筑巢,來去自由。
想想我們的生活中,總會因為會飛的鳥擁有美麗的羽毛或動聽的叫聲就會把它們囚在籠子里,據(jù)為己有;會游的魚因為擁有美麗的磷片或優(yōu)美的姿態(tài)而收在魚缸中,據(jù)為己有。蘇母卻用“不強迫”的方法自然而然的和鳥兒們和平相處了,誰又能說他們沒有擁有那些鳥兒們呢?
蘇東坡喜愛自然,我想和母親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吧?
蘇東坡的父親蘇老泉為人正直,抱樸守拙,在教育兒子方面,除要求兒子熟讀經(jīng)典外,他很注重德行的培養(yǎng),要求他們追求純粹雅正文風,拒絕華美靡麗、辭藻堆砌無實質(zhì)內(nèi)容的文章。
他在兒子們進京趕考前,就先給蘇軾和蘇轍完婚,因為他清楚孩子們的實力,而在京城,科舉中第的學子們,都是富家和高官的千金們爭嫁的對象。老泉則不想攀龍附鳳,使孩子們因此被動逐流。
掩卷深思,也許恰恰是這樣的家庭教育,讓蘇軾的天真率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此后一生都不曾有變,也讓他成為一個勝不驕敗不餒,居廟堂之高而憂其民,處江湖之遠而憂其君的王佐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