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戰(zhàn)(中)
“不倒翁”丁德柱的“六合槍”不講究什么理論,但確實是從實戰(zhàn)出發(fā)。他對這“六合槍”的“六合”是什么意思也不明白。
周華隨父親習練形意拳的時候,了解到形意拳的“六合”是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就琢磨:這武術(shù)“六合”的理論不會太有出入。
當?shù)谝淮蚊鸫髽屨玖⒒咀藙輹r,周華感覺這起勢太像形意拳“三體式”了。
周華不知道,形意拳正是岳武穆從槍法演繹出來的。當年岳飛最擅長槍法,也以槍法著稱。他帶領'岳家軍’時,教給戰(zhàn)士徒手搏斗的“軍體拳”就是從槍法演繹出來的形意拳,最講究實戰(zhàn)性。
“不倒翁”的六合大槍,基本招式有“進步壓槍、進步扎槍、反手挑槍、反手架槍、扭身掃槍、回身撩槍、縮身豎槍、轉(zhuǎn)把、拖槍和雙把”共計十大招式;基本步法也主要是前腳進半步、后腳跟半步,或走直線或走三角步,與形意拳的“趟泥步”也很類似。
周華有著形意拳功底,再習練這“六合槍”就水到渠成一般地進步。“不倒翁”見了,忍不住夸獎:“好!好!后生可畏!”
小三子的功夫雖然不是大馬金刀的外家拳架勢,但也屬于剛猛一類。一開始,他跟吳鑒海習練太極刀的時候,總是感覺這刀法柔柔弱弱的難以發(fā)力。從抱刀起勢,就感覺別扭。吳鑒海也察覺到了小三子的心理。于是向他說,這太極刀和太極拳一個路數(shù),講究借力打力、后發(fā)制人。
見小三子還是不太理解,吳鑒海問:“看過電影里的劍術(shù)?”
小三子光著膀子抱著兩臂:“看過。”
“都是些什么招式?”
“劈、刺、砍、掃,跟棒子差不多。”
“錯了!錯了!”吳鑒海捋著胡子說,“劍術(shù)最講究一個'帶’字!”
小三子不明白:“帶?”
看著小三子疑惑的表情,吳鑒海說:“對!就是'帶’!”說著,右手拿起一根樹枝,左手掐著'劍訣’,像用劍一樣,把樹枝往小三子胳膊上一放。小三子本能地躲閃。可那樹枝卻粘連住小三子的胳膊稍稍用力下壓,小三子的胳膊也是微微用力上抬。就在這一瞬間,吳鑒海突然往回一拉樹枝。樹枝在小三子的胳膊上一劃而過,留下一道白印子!
“哦!”小三子似乎有些明白。
吳鑒海示意小三子再近身出招。小三子進步左推掌,吳鑒海迎著小三子,把樹枝插到了小三子的胳膊底下。小三子一向前進身,吳鑒海的樹枝就扎向小三子的腋下;小三子一后退,吳鑒海一翻手腕,樹枝貼著小三子的手臂下面向拉鋸一樣回帶,小三子的手臂下面又是一道白印子。
明白了,明白了!
道理通了,事就好辦了。
吳鑒海這太極刀也是和劍術(shù)一個路數(shù),不追求劈、砍,而是以“挑、撩、掃、抹“的“帶”勁為主,發(fā)揮刀刃“拉”的效果。
那天在“醉仙居”,“花胡子”吳鑒海和“不倒翁”丁德柱約定的“比武”期限是兩個月。這也是在周德清的慫恿下達成的,因為省里的武術(shù)比賽定在了九月末。
兩個月里,周華和小三子雖然分別跟隨丁德柱和吳鑒海習練六合槍和太極刀,可私下里卻一直切磋著如何槍破刀、刀破槍。
九月中旬,大舞臺。
“花胡子、“不倒翁”、周德清、周鑫、常彪、李克、趙四海、劉文俊和武術(shù)隊所有學員都站在運動場邊上。
場地中央,周華和小三子面對面站著。一個橫槍,一個抱刀。
“開始!”周鑫大喊一聲。
周華馬尾辮一甩,翻腕槍尖一挑,跟步“倒卷珠簾”劃向小三子面門。小三子左跨步,右手上撩,一招“蜀道橫云”,刀背掛住了槍尖后面。
周華大槍欲回撤,小三子的刀順著槍桿劃向周華握槍的前面左手。周華急忙反把,槍尾掃向小三子。小三子一仰身,還是“蜀道橫云”,可力道卻是向自己身后帶。周華左手上抬回帶,右腿抬起別住小三子,大槍一橫“定乾坤”壓向小三子胸部。小三子一個“燕斜式”返身竄到了周華身后,背對著周華,同時“鯉魚翻身”刀尖后撩。周華也是背對著小三子,一招“蘇秦背劍”,大槍的槍桿彎曲著蓄滿了力道,緊接著右手一松,“嗚”的一聲,槍尖自小三子的左后方繃著勁像流星一樣劃了下來,周華也同時右轉(zhuǎn)身。小三子急忙右轉(zhuǎn),“騎龍步”面向周華,刀背在槍桿上一磕,旋即順著槍桿推向周華面門。此時,槍尖點在地上,周華左手一松,大槍完全脫手。正在大家擔心周華兵器脫手之際,只見周華身體左斜,抬右腳一掃槍桿,大槍橫著撞向小三子右側(cè)。小三子手腕內(nèi)扣反手一丟刀,周華把刀接在手里;小三子順著丟刀的勁兒,右手一個動作不大的“揮琵琶”反抓,也把大槍拿在手里。
周華左手抱刀向小三子一鞠躬,小三子右手倒拖著槍也是一鞠躬。
此時大家才想起來鼓掌叫好。
看了這些招式,“花胡子”吳鑒海佩服“不倒翁”傳授的槍術(shù)輕靈且雄渾、“不倒翁”丁德柱也暗暗贊賞吳鑒海所教的刀術(shù)流暢瀟灑。二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會心一笑。
當然,最開心的還是周華、周鑫、小三子和李克他們。
這藝“偷”的,明目張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