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已經習慣了飯后一碗濃濃的果汁,說是果汁,不如說是果糊,濃度很大的。向來不愛吃水果的先生,竟也大口大口的喝起來,一不留神,喝得就剩個碗底兒了,我有些嫉妒有些奇怪地問他:“平時吃個蘋果都費勁,喝起果汁這么喜歡?是不是因為是兒子榨的才那么愛喝?”他用眼睛橫我兩下,不置可否。其實,一段時間以來我也竟然戀上了這果糊。每吃完飯,兒子就去準備水果榨汁了,如果稍微晚了一會,我就會問:“大兒子,今晚還榨果汁不呀?”“好??!”他答應一聲便去做了。其實,從始自終,我也沒看見他怎么榨的,加了哪些水果,寫到這里,我開始感到慚愧了,有虛汗?jié)B出脊背。他叨咕了一句:“今天沒有牛奶了,我加點水吧?!迸?,原來除了水果(蘋果和梨)里面還加了奶,由此我記得他還說過,不加蜂蜜了,太甜口感不好,還齁嗓子(他爸爸咽炎),他做這些的時候,我在爬格子,沒太理會,現(xiàn)在想起來,他為了做出可口的果糊還試著加過蜂蜜的,昨天,對,昨天加了百香果,前天加了點檸檬,也問過我檸檬加多了好不好,我當時只是說,檸檬如果泡水一兩片就夠了,然后隨他鼓搗去了。我這樣想著的時候,他已經把滿滿的一大碗果糊端到我面前,我嘻嘻笑著:“謝謝大兒,你也喝吧?” “媽、爸你們喝吧,我可不喝了,榨汁削剩的水果都讓我吃了……”他邊刷榨汁機邊那么隨意一說,我卻怔住了。忽然就感覺,我們給予孩子的,有時不如孩子給我們的多。 天下人總是在頌揚父愛母愛,可是這些不是連動物都具有的天性嗎?而當子女有不孝之舉時,人們都拿來大作文章,立時變成千夫指。 其實你養(yǎng)他小應該,他養(yǎng)你老卻未必盡然。某種程度上,生兒育女是在完成傳宗接代,繁衍種族的一種神圣的使命,你可以選擇做和不做,那是你的事兒。而“養(yǎng)兒防老”在這個獨生子女時代卻越來越站不住腳了,社會是年輕人支撐和維系下來的,在人口迅速老齡化的形勢下,他們的壓力很大,就拿我身邊同事來說,很多80后,我目睹了他們面臨父母病逝期間的焦灼和無力,心力憔悴使得他們在事業(yè)、家庭、老人三座大山的重壓下面臨崩盤,看得令人心酸,如果是你,怎么看這個養(yǎng)老問題呢? 前幾天看了一篇文章《謝謝你,做我的孩子》。文章里一位父親臨終前吃著女兒給他買的蓮霧,女兒滿足的看他吃了一顆又一顆,當時女兒以為那蓮霧定然很美味,其實又酸又澀,父親滿眼含著感激對她說:“謝謝你,做我的孩子!”這也是父親對她說的最后一句話。 那位父親深切體會到了被愛,也完美詮釋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另一種情感,他已經跳出傳統(tǒng)的觀念,把孩子和自己作為獨立個體去看待,那就是一段相互依存的緣分,孩子對他的好,他很感念,如果孩子沒有全然顧及到,他也會理解。據(jù)說,孩子在來到這個世界前,他會選擇父母,所以你的孩子選擇你做他的父母,那應該是你的福分呢。在此我也想對兒子說:“謝謝你,做我的孩子,因為你,我做了媽媽,因為你,我在不斷成長,也因為你,我不能停止好好愛自己,我還不是合格的媽媽,卻是個幸福的媽媽!今天是你的陽歷生日,生日快樂!我的孩子! 分享是一種美德、關注是一種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