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雖已過去,“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單元的學習正在進行,孩子們在學習中創(chuàng)造,在創(chuàng)造中學習…… (插圖來自網絡) 小軍的春節(jié) 程嘉怡 “嗖──轟!”伴隨著煙花喜悅的尖叫聲,一朵朵金紅的大花怒放在墨水一樣濃黑深邃的夜空中,預示著新的一年的來到。整個城市的人心似乎都要沸騰起來了,小軍也是,但是他又有些不太一樣:那一雙烏溜溜的眼睛,不是驚嘆地觀看煙火,而是死死地盯著手表的指針。 “開飯嘍!”小軍跑過貼著一幅大大的火紅對聯(lián)的門口,差點撞上奶奶。奶奶手里端著一個大盤子,甜絲絲的氣味幾乎能把蜜蜂引來。小軍聽奶奶講過,這東西叫雜拌兒,是用各種干果、果脯和蜂蜜混合而成的,只有春節(jié)才有機會一嘗哩。 “好香?。 痹僮哌M里屋,一陣香氣撲面而來:餃子、小豆飯、松肉、紅燒肉……餐桌上一片“世外桃源”般的風光,就連媽媽平時不讓小軍吃太多的麥芽糖,此時也整罐擺了出來,誰讓這是春節(jié)呢!毫不夸張地說,王母娘娘的蟠桃宴也不過如此了。 “真熱鬧??!”這時,媽媽、妹妹和姥姥她們都進來了。每個人的身上都穿得大紅大紫,嶄新的衣服襯托著大家臉上喜氣洋洋的笑容,更是明艷喜氣了。哦對,即使是小軍這個男孩子,也換上了一套深紅的衣服呢! 大家圍坐在桌邊,誰也不動筷子,因為還有一個人也要來分享這份辭舊迎新的快樂。透過一張張喜氣洋洋的窗紙,小軍望眼欲穿地凝視著外面白雪皚皚的小路。雪地里一閃一閃地有個小光點在躍動,像落下一顆同來慶祝的流星,又像為人指引歸途的路燈。小軍耳邊只剩下手表指針移動的聲音,心情如小小的火柴一般“心急如焚”。這時,一個小黑點出現在窗外那雪白的幕布上,近了,近了!小軍的心里像有人在放鞭炮一樣突突地跳個不停。這個時候,他本應該喜悅,卻又覺得五味雜陳。 全家人都悄無聲息地行動起來,像是在開一場秘密的派對。小軍顫抖著拉開了門,撲面而來的是一股充斥著年味的冷風,正好和屋里的飯香撞了個滿懷。而站在門口的,是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男人,小軍的爸爸!小軍的爸爸是一名守衛(wèi)邊疆的軍人,一走就是五年,上次放下軍隊的任務回家時,小軍才三歲…… 小軍松了一口氣,卻哽在喉頭,心里默念無數遍腹稿的祝詞,卻說不出口。他不知道此時是該哭還是該笑。媽媽站在小軍身后,看著門口的那個男人,眼里閃過一絲的理解和失望。 小軍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到了客廳,他一直盯著看這個五年來未曾見面的爸爸。而他爸爸卻絲毫不緊張,從包里取出兩個精致的小燈籠遞給小軍和妹妹,說:“爸爸這么多年沒回來,可得給你們帶回來點好玩的禮物??!”親人之間短暫的生疏就這樣被融化了,大家笑著,聊著,有著說不完的家長里短。小軍和妹妹終于向爸爸送上了過年的吉利話,雖然這遲到了一些,而爸爸則非常高興,跟他們倆分享了美到窒息的邊境風光。那一個晚上,小軍吃到了世界上最美味的年夜飯。 小軍和妹妹睡下后,奶奶、媽媽和爸爸都沉默不語,最后“爸爸”開口了,說:“大嫂,對不起……小軍的爸爸今年把回家過年的機會讓給了我,叮囑我來您家陪孩子們過個讓他們滿意的年……” 夜,又寂靜了下來。三個人的眼淚,滴落在地上,像煙火的種子,期待下一次的“嗖──轟!” 春節(jié) 黃熙悅 側耳傾聽,新年的腳步聲近了。墊足瞭望,福字已經貼在門上,窗花已經印然在了窗上,轉眼間又要過年了。年的顏色是紅紅的,紅的火熱,紅的熱鬧,紅出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鋪開鮮紅的紙張,拿出一桿上等的狼毫筆,將黝黑的墨汁慢慢倒入硯中。我將毛筆傾入水中,剛硬的筆毛遇到水后,卻一下子變得柔軟而服帖,毛筆滲透了墨汁,手變得不靈巧了,一筆下去,歪歪扭扭,我沮喪極了,這時爸爸的手握住了我的手在紅紙上游走,滑出了剛勁的一筆。這一雙大手包裹著我的小手,不知寫出了多少字。我漸漸的變得自信了。我在灑滿金粉的紅紙上寫下對新年美好的祈愿和祝福:萬事如意年年好,一帆風順步步高。更預示著新的一年可以順順利利。我輕輕撕下那略顯暗淡的舊門聯(lián),像是揭走了這一年的不快。小心翼翼的將新春聯(lián)貼上,亮紅色透露著喜氣,讓人充滿了活力,似乎對新的一年也充滿了希望和期待。 除夕夜的團圓飯也是一個重要的節(jié)目:從下午開始,奶奶媽媽便動手開始備飯。奶奶雖然年事已高畢竟還是包餃子的老手,包的餃子形狀各異:有半月形、元寶形、官帽形……。只見奶奶那滿是褶皺的手拿起一個餃子皮,放上一勺餡兒,對著餃子一握一折一捏,一個水餃便誕生了。我也急忙拿起一個餃子皮,模仿著奶奶那樣一握一折一捏,卻總做不到奶奶那樣熟練而輕巧。在一陣匆匆的忙碌過后,一家人終于可以坐在桌邊享受一頓美味的佳肴了,圍在一起,回顧過去的一年,暢談新年的希望?;ハ嘧8?,其樂融融,真是一種享受,我們更加體會到了親情的可貴……。 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代代傳承的亮麗風景,蘊含著中華民族古往今來的民族文化,現在雖然已經有一些傳統(tǒng)文化在逐漸淡出,但唯一不變的是古往今來人們對一家團圓的美好生活的思念和向往。 年的味道 徐墨謙 年的味道,是什么?是一桌豐盛的飯菜?是走親訪友的快樂?還是一家人圍在飯桌旁?在除夕夜,看著熱鬧的春晚,吃著剛出鍋的餃子? 當然不止這些,年的味道還是思念的味道,還是久別重逢的味道! 就像之前兩則新聞,一則是一位老太太坐在長椅上打了一個多小時的電話,與遠在外地而不能回家的親人互訴衷腸。一則是一位老媽媽在聽到車笛聲后,忙欠身爬上了窗臺??吹绞蔷脛e的兒子回來后喜極而泣。無論是未見的思念,亦或是重逢的喜悅,無一不透著濃濃的年味。 媽媽放假的第一天,也就是臘月二十八,一大早我們便驅車來到奶奶家,一進樓道熟悉的味道便撲鼻而來“素丸子,素丸子…”我邊走邊急切地說“爺爺我們回來了,快開門??!”進門后還沒等我跟爺爺奶奶打招呼,一個香噴噴的素丸子就被塞到我口中,“好吃嗎?”爺爺問,我頻頻點頭,奶奶說:“就知道你好這口兒。”媽媽一邊問候一邊洗手,并接過了奶奶手中的活兒,一個個圓圓的丸子,一個團團的年。 一會兒工夫,媽媽把所剩無幾的素丸子炸好,奶奶關心的說:“快喝口水吧,一進門就忙活,累了吧?”“還沒過癮呢,我把年糕蒸了吧!”媽媽邊說邊接過了奶奶手中的水杯一飲而盡。“蒸吧!蒸吧!我來幫忙,有年糕吃嘍!有年糕吃嘍!”我湊著熱鬧喊道。媽媽和面,我從一旁幫著往里加水,這些步驟對于吃貨的我來說從小就了然于胸:水不能一股腦兒的倒進面里,要一點兒一點兒的加,讓面粉和水充分的混合在一起,和得的面光亮滋潤,這樣蒸出來的年糕口感才好。然后倒入蒸鍋中的屜布上,最上面再來它一層大紅棗,大火十五分鐘后,滿屋子都飄著糯米與紅棗的香氣。甜甜的,柔柔的,膩膩的。這就是年糕的味道,這就是年的味道。小火三十分鐘后,熱騰騰的年糕出鍋了,年的味道更濃了。 接下來就是各種有年的味道,有年的寓意的吃食:蒸饅頭寓意年年發(fā);炸帶魚寓意年年有余......就這樣大家齊心協(xié)力忙了一整天,我跟爸爸二十九才把舊符換成新桃。年三十“嘮叨”的爺爺為我們張羅了一桌豐盛的年夜飯,飯桌上,酒杯里,是爺爺奶奶滿滿的愛,滿滿的情。歡聲笑語中我們雖然錯過了一些節(jié)目,卻多了一些親情的味道。 在初五之前的這幾天我們一直陪著爺爺奶奶走親訪友。在一聲聲吉祥話中,我的收獲也是滿滿當當,數不盡的紅包塞滿了我的口袋。這,也是年的味道啊。 年的味道,是桌上的年夜飯與插在玉瓶中年花的香所構成的;是以一家人圍在飯桌旁與看著熱鬧的春晚所組成的氣氛襯托的。 年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更是親情的味道! (插圖來自網絡) 那一天,我們要過年 劉斯佳 盼望著,盼望著,心中莫大的激動與欣喜因這盛大節(jié)日的到來而早已潛伏在心中?,F在,終于爆發(fā)出來,使那空中洋溢著幸福和歡樂。 春節(jié)的意味,是否已經彌散到遙遠的過去與未來?從古代的迎年賀歲,到祭灶送神,到舞龍舞獅,時間的長河慢慢流淌,卻不能泯滅被渲染著千年來的中國文化與信仰。因為,我們要過年。 漂泊在外的人們辛苦工作了一整年,春節(jié)到來,當他們回到故鄉(xiāng)看到父母顫顫巍巍的身影時,不禁留下一行熱淚,道出了這一年的苦楚與辛酸。 吃著年夜飯,飯桌上一片氤氳,在這朦朧中,你會感到無比的幸福。放下生活的重擔,全心投入到過年的熱鬧中去。雞湯中的濃香,是愛,是團圓。我們都愛著這個家,愛著這個春節(jié)。 提起春節(jié),我會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它似乎是無數情愫的聯(lián)想媒介,熱鬧,有趣,歡樂…… 廟會里,一關關的游戲中,尋求著迷宮的出口,似乎也在尋求著過去的輝煌;一串串使人饞涎欲滴的“薯塔”加上番茄醬中恰到好處的酸甜,一口又一口,咬下過年時的滿足;一個個的精彩魔術,恍惚間,變出一朵又一朵玫瑰花,更變出了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除夕之夜,世界的人們都圍坐在電視機前,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開唱歌調動起了過年的氣氛。看春晚這珍貴的五小時中,我們時而捧腹大笑,時而淚眼汪汪。我們與主持人一起倒數著春節(jié)的到臨,一聲聲的“過年啦”“新年好”充斥著整個屋子。遠處的煙花在靜謐深邃的天空中綻放著、跳躍著,一片七彩絢麗流瀉到墨藍的幕布上,煙花很快的消失了,但那一刻,對我來說是永恒。 對于孩子來說,過年最幸福的事就是走親訪友,收上一個又一個的紅包,捧起一把又一把的糖果。 我們因中國的習俗而自豪,更因春節(jié)而驕傲。 無論過去的一年里怎樣失敗過,過了春節(jié),一切又是新的開始。面對春節(jié),我們盼望的是熱鬧與團圓,擁有了這些,我們便帶著過年時的激情,懷抱著美好的憧憬,奔走在追夢的道路上。 這一天,我們要過年。 鄉(xiāng)情溫暖 曠予鴻 每逢過年,爸爸媽媽總要帶我不遠千里回到老家湖南,與親人們團聚。家鄉(xiāng)的景、家鄉(xiāng)的人讓我感到十分溫暖。 最有過年氣氛的要數二舅爺爺家了。兩層的樓房,大門兩旁貼著一幅紅對聯(lián),門上還掛著幾個大紅燈籠,房子四周綠油油的樹上掛了許多紅飄帶、小燈籠;門前的坪地上,親人們聚在一起聊天說笑,一有客人來到,便響起“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屋后的大廚房里飄來飯菜的香味兒…… 午飯時分,大家都進到屋子里更是熱鬧了。大廳、房間擺了三四桌,老老小小十來人圍坐一張桌子,所有人都喜笑顏開,不時舉杯共飲,歡慶新年的到來。桌上的菜更是水陸俱備,十分豐盛,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欲滴。長輩們紛紛把好吃的夾到我碗里,令我感到十分溫暖。二姨奶奶也趕過來過年了,看見我就說:“哎呀,長高了呀!”并打給我紅包。偉明舅舅知道我愛吃艾草糍粑,特意下廚煎了一碗給我;熙熙弟弟、天天弟弟等表弟也搶著坐我旁邊,要跟我說話。 在老家,不僅與親人團聚令我溫暖,其他處處也體現出溫暖。 離老家新塘不遠的潭泊每逢三、六、九便有趕集。把車停在路邊,穿過一條小巷,再往里走就是一片別有洞天的集市。頂上一大片篷,下面一群群小販在吆喝,他們的攤位上擺著新鮮的蔬菜、魚、肉等,還有的賣一些日常用品。麻圓是潭泊街的一大特色小吃,我這次來趕集的主要目的就是買麻圓。我們找到一家聽說做的最美味的攤子,我在一旁觀察做麻圓的過程:首先捏好一個個糯米團擺在木板上,然后往鍋里倒油,并放入大塊的紅糖,再把糯米團兒放進油里炒動,過了一會兒,一個個金黃飄香的麻圓便出鍋了。把麻圓堆在一個盆里撒入些芝麻,翻動幾下,就大功告成了。剛出鍋的麻圓香甜可口,外焦里糯,老板把麻圓倒在一個大竹匾里,熱情地招呼我們嘗,我們吃了好幾個他毫不在乎——這些鄉(xiāng)里人的大方樸實真令我感到溫暖。 我們花了十幾塊錢買了一大袋子麻圓,高高興興地離開了。沿途商人的叫賣聲、人們用家鄉(xiāng)話的交談聲、剛撈魚回來的人的笑聲……這一幕幕讓我感受到了家鄉(xiāng)農村人們的勤勞、樸實、善良和熱情,一種在城市里感受不到的新年的氣氛在空氣里醞釀。 現在我已回到北京了,但我仍無法忘記家鄉(xiāng)的景、家鄉(xiāng)的人,也更難以忘懷那份溫暖的鄉(xiāng)情! 墓園的春節(jié) 蔣天儀 “該走了!”又是一年。老家大年三十的早晨,全家人都行色匆匆。吃過早餐,我們朝著徐州的大型公墓開去。一路上,有許多賣紙花與紙錢的三輪車,由臉凍得通紅、眼睛瞇得小小的人所經營。“這個膠條和打火機你們拿著吧!省得再買!”我們就這樣拿著一個裝滿紙花和紙錢的袋子,緩緩地向半山腰的公墓走去。 進出墓園的人神色平常,但墓碑前的氣氛卻格外緊張。一些掉了色的假花還在爺爺的墓碑上哧哧發(fā)抖,花瓶里的花瓣排山倒海地散落在黑黑的碑上。“爸爸,我們來看您了!”爸爸的眼是低垂的,低下頭來看了看那張泛黃的照片。大姑和三姑小心翼翼地將豐富的餐飲擺放在臺子上,又不惜拿出珍藏了幾十年的白酒給爺爺慢慢地倒上一杯?!鞍职?,這是媽做的團子,紅豆和棗泥餡,您原來最愛吃。您要小心核?!薄鞍职?,這是孫子孫女帶來的茯苓夾餅,特別營養(yǎng)?!薄鞍职郑埔俸?,傷胃。”句句關切的話語滿是對逝去的爺爺的懷念。 我和弟弟用膠條給爺爺的墓碑粘了嶄新的白花。爸爸和媽媽把香插在小香臺上。大姑先跪了下去,她的嘴唇輕微嚅動著,做著無聲的禱告。三姑上去了,她的聲音先是十分平穩(wěn),接著漸漸顫抖,最后抑制不住啜泣的尾音。幾步開外的地方,爸爸酸著眼看著。爸爸和爺爺的感情很深,他希望爺爺在天堂過得好,言語中,仿佛是一種對于死亡的無奈。在磕過幾個重重的響頭后,大姑眉開眼笑地對我和弟弟說,“看見沒有?你們一上去天一下就晴了,剛才香的兩頭,指著你們倆。這是你們爺爺高興?!?/span> 姑姑說,那些銀色的三角是零錢,要發(fā)放給鄰居的?!罢埬銈冋疹櫿疹櫸覀儼郑諔諔?。”大姑像揮舞棒子一樣,手在桶上畫著圈。金元寶和紙鈔票以及支票,是給爺爺花的。鈔票是上一版的,支票上還寫著:中國冥府銀行。祝什么什么等等。“爸,你年早時苦,現在別那么小氣了。想花什么花什么!”我和弟弟在紛飛的灰燼中,看到那香,開成了一朵菊花,向四邊伸著頭。那朵花,仿佛融進了爺爺的笑臉和那爽朗的笑聲?!班?,爺爺高興了。開成菊花樣兒是祝福呢!”“爺爺以前可是個老英雄呢,特別神。預言了很多事情?!卑职忠荒樕衩氐貙ξ液偷艿苷f?!八貏e會算卦。以前他算我們家只出一個醫(yī)生。出了我,退休之后,果然中華又當上醫(yī)生。”大姑插話說?!鞍炙氵^,小弟(爸爸)會有一兒一女,果真吧!”“原來爺爺年輕時候打仗,帶領一隊人贏了裝備精良的國民黨。多虧他機智過人,否則哪里有勝算???知道嗎?蔣家這個大家族,就是特別受老祖宗保佑、上帝保佑的······”我總覺得,爸爸談起爺爺,永遠沒個完! 車子駛出了墓地,我趴在車窗上看到墓園的門越來越遠。爸爸是給他的老校長鞠過一個躬才走的,他正在給弟弟講爺爺的英雄故事。在離開山的最后一刻,我仿佛聽到了一個蒼勁有力的聲音:“路上走好啊!” 我們的春節(jié)記憶 張子涵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春節(jié)記憶,每一代人也都有一代人的春節(jié)記憶。這些記憶雖然內容不一,但都包含了一個永恒的主題—家。 到了現今社會,當以往百年的社會發(fā)展在現代一年的人文碰撞與融合當中薈萃聚集達到峰值時,逛廟會,貼年畫,掃房子等這些春節(jié)傳統(tǒng)民俗活動也在歷史的潮流中被漸漸洗刷于谷底,到了近年,就連放爆竹的傳統(tǒng)也因空氣質量而被禁止。對于我們年少的一代,記憶中最鮮明的春節(jié)特征也就如此這般被大浪淘沙了。眼簾中消失的炫目光彩,也許不久之后只存在于書本上的輕描淡寫,淺淺一談。畢竟,那小摔炮透過半透明白紗紙的顏色,和在寒風凜冽中伸出手,攥緊摔炮后牟足勁兒往地上一摔得到的響亮一回應—“啪”,這種感覺不言而喻,也始終無法描述。這種春節(jié)習俗的種種缺失,是否也是一種文化的遺散,值得我們堅守呢? 再談談相較其他春節(jié)習俗較為年輕的傳統(tǒng)—春晚。1983年,春晚首次播出,到如今有30來年的時間,它從全家人擠在沙發(fā)上的其樂融融,前仰后合,到了如今“難忘今宵”前幾分鐘難得的全家聚集。春晚并未消失,但是它正在被消耗。擁有知識的人群由原來的百分之十到了如今的百分之九十,知識面的寬廣導致了更不同的視野,更高質量的標準,更豐富多變的情感。春晚的創(chuàng)新性因此也漸漸趕不上社會發(fā)展的步伐。例如今年的春晚《告白氣球》這樣的節(jié)目雖然結合了高科技,但已經遠不可成為新奇,而《歲月》此類的節(jié)目卻以情懷動人,扣人心弦。由此可見,“春節(jié)”的種種,已經淡化為一種符號,它代表了我們對于故土的懷念,對親情的渴求,對愛與溫暖的向往,它可能在一年中除春節(jié)那幾天將自己的內心情愫所寄托的地方,亦或者是孤軍奮戰(zhàn)時促使自己變得堅強的保護衣。 畢竟,社會人文發(fā)展變化了千百年,人情始終固守在這片土地之上。我們無法選擇歷史的走向,但我們會珍藏那份彌足珍貴的記憶,懷持那份濃厚緊密的情感。 春節(jié)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栗守銘 春節(jié)是中國最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春節(jié)這幾天,和家人們的團聚是必不可少的,一頓豐盛的年夜飯成為除夕夜的保留節(jié)目,大家又邊吃邊看了春晚,對春晚節(jié)目的品評使每個人欣賞到自己喜歡的節(jié)目。隨著零點的到來,我們送走了雞年,迎來了狗年。 大年初一,串親戚,送年貨,相互拜年,收發(fā)紅包,大家互祝健康,相互鼓勵,我們像成千上萬個中國家庭一樣度過了美好的上午。我們邀請到了從青島來的表妹一家一起去逛地壇廟會,讓他們感受北京春節(jié)熱鬧的氣氛,品嘗北京地道的小吃。一進地壇廟會,迎面而來的是一座金碧輝煌的牌坊,上面雕有金紅搭配的鳳凰與牡丹,牌坊的正中央有四個金色大字“吉祥如意”,很多游客在牌坊前駐足留影。 穿過牌坊,只看見到處都是紅艷艷的燈籠,有凌空吊著的,有樹上掛著的,還有的密密麻麻排在一起形成了一座拱廊,放眼望去,滿眼都是喜慶的紅色。我們隨著人流往里走,人很多,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慶的神色,其中也不乏一些外國人在樂呵呵地左顧右盼,像一群好奇寶寶,對廟會上的各項內容感到新奇。廟會里的年味活動真多啊,分了飲食區(qū)、手工藝區(qū)、年貨區(qū)、臺灣區(qū)、游藝區(qū)。我還看到了各式各樣的小商鋪,有毛繡、北京彩塑雙、兔爺、毛猴邱、慶陽香包、日進斗金、門樓藝術、吹糖人、糖畫、剪紙等。我和表妹欣賞了演出,享用了各色小吃,又逛了不少小店,這次的廟會半日游可真是圓滿! 今天,我在廟會的各個角落都遇到了外國人,他們有的拿手機在拍吹糖人,有的頭戴孫悟空的“鳳翅紫金冠”在逛小鋪子,有的騎在爸爸肩上揮舞著小風車。他們和我們在一起歡樂過大年。據我了解到的情況,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開始過春節(jié)了。以前,中國人隨外國過圣誕節(jié),現在,外國人隨中國過春節(jié),這是一件多么讓人自豪的事情啊。去年寒假,我和父母去了澳大利亞旅游,剛好在過春節(jié)時來到了悉尼歌劇院,只見歌劇院那白色貝殼紋的外墻變成了中國紅,據說就是為了慶祝春節(jié)。就連埃菲爾鐵塔也會在春節(jié)這天變成紅色。還有,聽我在意大利的表哥說,那邊有一個大型焰火晚會,一打聽,居然是為了慶祝中國春節(ji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國巨大的影響力,中國文化,正在走向世界。 春節(jié)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插圖來自網絡) |
|
來自: 新用戶76101Ls1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