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系列方1647

 隨緣522 2021-10-07
當歸湯43
【處方】 當歸(切,炒)1兩,紅藍花1兩,延胡索1兩,紫葳1兩,琥珀半兩(研),牡丹皮3兩,姜黃3兩,牡(??)3兩,鬼箭羽3兩,麒麟竭1兩,桃仁(去皮尖雙仁,麩炒)1兩,庵閭子1兩,藕節(jié)1兩(切,焙),沒藥(研)1兩,桂(去粗皮)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婦人經(jīng)水不通,腰腹刺痛,拘倦少力,嘔吐惡心,怠惰多睡,頭旋眼澀,日漸羸瘦,飲食減少。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酒半盞,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如無牡蒙亦得。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五一
 
 
 
 
當歸湯42
【處方】 當歸3兩,桔梗2兩,吳茱萸3兩,桂心3兩,芍藥2兩,大黃2兩。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心痛,冷痛,腹?jié)M如錐針刺,及蟲嚙心痛。
【用法用量】 以水6升,煮取2升3合,去滓,納鶴虱1兩攪,溫1沸,分3服,空腹服之,微利為度。
【注意】 忌豬肉、生蔥。
【摘錄】 《外臺》卷七引《延年方》
 
 
 
 
 
 
 
當歸湯41
【處方】 當歸(去蘆頭)1兩,桂(去粗皮)1兩,甘草(生,銼)半兩,干姜(生,銼)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心中寒,腹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大棗2個(擘破),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四十三
 
 
 
 
 
 
 
針灸各穴治癥185法(精華)
1.溺水急救:用三寸針會陰穴對著心臟方向下針,水會噴出來。
2.壯陽穴:常灸關元。
3.膀胱問題:中極
4.所以腸胃?。褐须?、足三里。
5.降氣化痰:天突穴
6.打通任督二脈:水溝穴(人中),無凹陷沒兒子。
7.便秘穴位:支溝、照海、天樞
8.痔瘡:長強,對準身體里斜刺,一寸左右??鬃?、秩邊,可灸可針。
9.退燒穴:大椎放血或艾灸。
10.扁桃體發(fā)炎:商陽、少商放血。
11.中風急救:針人中,手足十宣、百會、涌泉放血。
12.乳房腫塊:初期天應灸,很大紅腫:針肩井,對側(cè)足三里。
13.人中:水溝是平的代表沒有兒子,主消渴飲水無度、水氣遍身腫癲癇、不識尊卑、胡說八道、面腫、中風,下針。
14.久咳氣喘、甲狀腺腫塊:中府透云門,灸膻中穴。
15.流鼻血:天府穴,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沒有止住,下俠白,加強效果。
16.咳中帶血:咳血代表有炎癥,很熱,舌苔黃,口渴,下孔最。急性扁桃體炎、咽炎,急性支氣管擴張咯血。
17.喉嚨痛:列缺,陰莖痛
18.心律不齊、肺虛、久咳:太淵
19.乳癰(腫塊):魚際
20.手有三個動作,第一手不能平抬起來,大腸經(jīng)問題;第二手不能梳頭,三焦經(jīng);第三手不能往后擺是小腸經(jīng)。西醫(yī)說五十肩,就在大腸合谷、三焦、小腸經(jīng)上治,虛實看病多久,在改經(jīng)的子穴、母穴上下針即可。
21.風濕關節(jié)痛:三間透勞宮,手不能握。
22.青春痘:艾灸合谷、曲池
23.上牙痛針合谷(牙痛合谷);下牙痛針內(nèi)庭,近取穴頰車。
24.手扭傷、腰扭傷、落枕:手三里
25.長久肩痛:曲池、臂臑。
26.狐臭:肩髃透極泉
27.鼻炎、鼻竇炎、鼻塞:迎香透內(nèi)迎香,通天、灸上星。
28. 甲狀腺亢進:遠取穴取少海,近取穴用人迎、照海、列缺、天突,是治療甲狀腺大脖子用的穴道。
30. 脖子很硬時,坐立不安,遠取穴用后溪、申脈,沒好再用近取穴膀胱經(jīng)的天柱、大抒穴,治療很強的兩個穴道。
31.中風八大穴:百會、肩髃、曲池、風府、人中、涌泉等,合谷透后溪,可以使手張開,舌強不語針風府。
32.面部中風:臉部中風、口歪眼斜、失語等,地倉透頰車。合谷、瞳子髎,人中、承漿定位。
33.長高三穴道:身柱,灸完太乙、滑肉門,胃口大開,再灸身柱,會長的人高馬大。
34.偏頭痛:太陽透率谷。
35.風濕關節(jié)炎:膝蓋傷痛時,鶴頂、兩個膝眼、呈八字形,膽經(jīng)陽陵泉透脾經(jīng)陰陵泉,用三寸針,五穴四針可治療所有膝蓋問題,風濕痛、扭傷、腫脹等。
36.水腫、腹水:水分、水道、陰陵泉、地機、三陰交(三皇穴)。
37.膝蓋冰冷:陰市穴。
38.止痛消炎:梁丘穴,膝蓋受傷、摔破、紅腫、青春痘、腹瀉、胃痛。
39.闌尾炎:足三里下約一寸,闌尾穴。
40.糖尿病、五十肩針灸:條口透承山,也專治五十肩,肩膀抬不起來,肩周炎。條口治腳麻(病人踩在地攤上都不知道)。灸消渴穴,確診穴。消渴嗜飲:行間。糖尿病也可陽池透到大陵,是很有名的穴道。
41.豐胸、導痰:豐隆穴
42.急性結(jié)膜炎:陷谷透涌泉。
43.胃經(jīng)頭痛好幾年:對側(cè)解溪下針,虛癥在母穴上治療。
44.早上臉腫:陷谷穴。
45.動脈血管阻塞:針厲兌,井主心下滿。
46.預防中風、手指麻:長灸足三里。
47.失眠:灸三毛穴(血虛)、安眠穴,瀉神門,補復溜,心俞、巨闕。
48.脾虛生蟲:大都、百蟲窩(奇穴),血海下一寸,有壓痛里面有蟲,下針疼痛就好了。
49.胃心胸疾?。汗珜O、內(nèi)關治療任何胃病、心臟病、肺病、胸部的問題,氣喘、咳嗽、肺病、心臟肥大都可以下針治療,立竿見影。
50.肚子鼓脹:公孫,腹瀉瀉之,鼓則補之(下針后向上提)。
51.膝蓋內(nèi)側(cè)痛:新痛商丘,久痛大都。
52.月經(jīng)痛:灸或針三陰交、血海、關元。
53.月經(jīng)不止:針隱白
54.老年性皮膚瘙癢:血海穴(婦科大穴:女人痛經(jīng)、滴漏不止、月經(jīng)不來)。
55.手拿不起東西,不能握拳、急性腰、頸、胸、背扭傷:大包穴
56.心臟虛癥(臉色蒼白):補少海(心經(jīng)母穴),心實(臉頰泛紅、壯熱):外關透內(nèi)關,瀉神門(心經(jīng)子穴)
57.心臟病急救大穴,心臟停止跳動:下關元、巨闕、少府(手解穴)
58.督脈的久痛:小腸經(jīng)的母穴后溪,肩膀,肩、項、肘臂長期的問題。
59.不出汗:腕骨(小腸經(jīng)原穴),開四關:合谷、太沖、曲池,會流汗利尿,麻黃附子細辛湯+桂枝湯
60.不能扭毛巾(主婦手):養(yǎng)老透間使,養(yǎng)老穴主治視物不明,眼睛問題。
61.止利穴:腸關(腹痛、腸絞痛)
62.手臂沒有力氣,皮膚生疣,扁平疣:支正。
63.身上長疣:小海穴,小腸經(jīng)的實癥
64.痛在臑俞三天,就下小海,痛三個月就下后溪。
65.肩膀酸痛的近取穴,項強(脖子痛,太陽病項強,高血壓項強,瓣膜閉鎖不全項強):肩外俞。
66.耳鳴、耳膿、中耳炎:耳門(三焦經(jīng))、聽宮(小腸經(jīng))、聽會(膽經(jīng)),翳風(牙關痛、白內(nèi)障、偏頭痛)。
67.角膜炎、眼紅腫:攢竹、眉尾、瞳子髎(太陽穴)、耳尖,四穴放血。
68.近視眼科:光明、養(yǎng)老穴。
69.后項強痛,脖子酸:天柱
70.骨折:骨會大杼、胃經(jīng)郄穴梁丘。
71.背發(fā)膿癰:灸風門。脖子強硬,褥瘡灸也可以。
72.紅斑性狼瘡:心俞、肺俞、肝俞。
73.血癌:督俞,第六椎壓痛。
74.貧血、瘀血:血會膈俞,活血化瘀的穴位。病人口渴,但不想喝水,身體里有瘀血。
75.膽結(jié)石、肺癆:膽俞、日月,第十椎壓痛。
76.膽絞痛:中瀆。膽石穴有壓痛。
77.消渴穴:第八椎下,確診糖尿病的穴道。
78.肺結(jié)核:膈俞、肝俞上灸,吃杏仁。
79.風濕、關節(jié)炎:脾俞
80.胃病問題,胃潰瘍、胃出血、胃下垂,胃痙攣(點刺放血):胃的背俞穴,第十二椎下外開一寸半,可以俞募治療,募穴中脘,再扎胃俞。會郗治療也可以,胃的會血中脘、胃經(jīng)郄穴梁丘。俞募加會郗,最后足三里,治一切胃病。
81.腰痛、陰部治癥、赤白帶、大腸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八髎穴。
82、上髎穴:助孕穴;陰莖痛:次髎;助孕、白帶:中髎;高血壓、大便下血:下髎
83.膏肓痛:膏肓穴放血。灸上百壯,無所不療,灸到嘴巴燥渴、干裂、胸腔氣很旺,再灸關元,將氣往下導,再灸足三里,導入腳底,腳熱不會得癌癥、心臟病、中風,起死回生妙穴。
84.腫瘤、腫塊的根:痞根穴,也是診斷腫瘤治好沒有的穴位,將根除掉。
85.痔瘡有名穴:秩邊,可下長強、孔最(肺經(jīng)郄穴)、溫溜(大腸經(jīng)郄穴)、承扶。
86.放血去毒、麻風病、背痛、皮膚癬:委中(膀胱經(jīng)的合穴,也是母穴,補井當補合)
87.淋巴腫大(腋下腫大):委陽
88.帶狀皰疹:首尾灸。
89.腳無力、扭傷、腿抽筋:承山透針到骨邊。
90.尾椎骨受傷:新傷在承山穴的青筋放血
91.腳不能走路、跑步、無力:飛揚
92.項強背痛、后跟痛、腰腿痛:昆侖(孕婦下針會落胎)
93.白天發(fā)癲病:灸申脈;夜間發(fā)癲癇:灸照海
94.不能久站:金門
95.胎位不正:足竅陰
96.頑固頭痛(頭頂痛、中風):涌泉
97.腦震蕩:然谷放血
98.腎結(jié)石診斷:太溪穴一帶有壓痛。
99.腳后跟痛:左腳后跟痛扎右腳水泉,六味地黃丸
100.腎虛:復溜、腎俞、京門
101.一切的喉?。赫蘸!⒘腥保ê韲低?、扁桃體發(fā)炎、甲狀腺腫大、咽炎),天突,天應放血。
102.大便不出、水腫、腹脹:灸關元、復溜(腎經(jīng)母穴補)
103.肚臍以下消炎、解毒、鎮(zhèn)痛穴:筑賓;肚臍以上消炎:曲池
104.皮膚病、全身皮膚癢:合谷、曲池、筑賓、血海、三陰交。
105.水腫?。耗I臟病下半身水腫,小便滴滴答答,水分、天樞、水道;
106.腿、腳水腫:陰陵泉、地機、三陰交;
107.臉腫:承泣、四白、巨髎
108.心臟止痛:郄門(心包經(jīng)郄穴)
109.專治手麻:間使(心包經(jīng)母穴)
110.止吐催吐:內(nèi)關(心包經(jīng)絡穴)
111.腳后跟痛:對側(cè)大陵(原穴)透壓痛點下針。
112.通生死橋:14歲以下小兒高熱大熱,外關透內(nèi)關,單刺不留針。
113.小兒受到驚嚇:揉耳輪(眉宇間有青筋);眼珠往上吊,揉耳輪時往下拉拉,反之向下拉拉;眼珠在右邊,揉耳輪時往右側(cè)拉拉。
114.三種背痛:痛在督脈,扎后溪;痛在膀胱經(jīng)上,虛癥委中,實癥束骨;背痛在十四椎以下,帶脈位置;上胸肋痛在陽維脈,針外關,配合臨泣穴。
115.手臂不能舉,不能梳頭,不能吃到嘴里:清冷淵
116.甲狀腺功能亢進,脖子腫,脖子強硬,淋巴腫塊:臑會、肩髎,遠取穴取少海,近取穴用人迎、照海、列缺、天突,多吃海帶海藻。
117.脖子強硬:也可遠取穴用后溪、申脈,沒好再用近取穴膀胱經(jīng)的天柱、大抒穴,治療很強的兩個穴道,膽經(jīng)的風池,督脈風府。
118.耳鳴耳聾,下巴脫臼,牙關痛,不能咬東西:先對側(cè)合谷,再下關、頰車、翳風。
119.胃痛:兩眉之間,印堂痛:中脘、眉菱點(陰陵泉下一寸)。
120.偏頭痛:太陽透率谷,先針合谷。
121.眼睛近視,視物不明或眼痛,白內(nèi)障:陽白透魚腰
122.風一吹流眼淚:頭臨泣、目窗
123.風寒、項強、脖子僵硬、鼻子不通:風池、風府
124.解胸中瘀血:肩井下半分,對側(cè)足三里,將胸腔瘀血導下去
125.一般肩項強硬、脖子酸:后溪、申脈,還有一點痛,再肩井、足三里
126.膽結(jié)石,膽汁不通:扎背后膽俞,正面日月。
127.腎結(jié)石、腎臟癌、腎陽虛、陰虛、腰酸、耳鳴、水腫:扎腎俞、再扎京門,一寸左右,配合命門穴。
128.督脈外開五分處痛,腰痛的一種,上下痛是華佗夾背,腰痛一圈:足三里+足臨泣。
129.帶脈的病,眼科的病、婦人乳房硬塊、按時間發(fā)病:足臨泣(膽經(jīng)本穴、子穴)
130.中風、半身不遂、坐骨神經(jīng)痛:肩髃、環(huán)跳,骨生病環(huán)跳痛,骨之始。
131.腳膝蓋麻木不仁、膝蓋無力、中風癱瘓:風市三寸針、陰市
132.全身的筋、中風、抽筋、膝蓋不能屈伸、腳抽筋:膝五針,陽陵泉透陽陵泉效果最好。
133.膽結(jié)石痛:膽石點有壓痛,下針,配合日月、膽俞。
134.發(fā)狂奔走、抽筋、腳痛:陽關
135.狂犬?。涸谝幐艚?,同時灸外丘,被蛇、黑蜘蛛、貓咬傷同治。
136.骨髓、筋骨病、腰扭傷、白細胞減少癥:絕骨透三陰交,腦為髓之海。
137.腳踝裸扭傷:商丘透丘墟,專治腳扭傷,兩條大筋下穿過。
138.急性腳扭傷:解穴
139.腳皮特別干:地五會,對乳房硬塊有效。
140.偏頭痛很久:對側(cè)俠溪(母穴),虛癥為補。
141.睪丸下墜、子宮下垂、性病、陰部痛、疝氣:大敦(井穴、本穴,子宮下垂掉下來,睪丸旋轉(zhuǎn),月經(jīng)過多)
142.肝痛、急性肝炎、胸肋痛:行間(子穴,實癥瀉之,肝有積、胸肋痛、人發(fā)黃)
143.開四關確定疼痛點:全身痛時,合谷(氣脈)、太沖(俞穴、原穴,血脈,婦人漏下、惡露不止、血崩、滴漏不止、月經(jīng)不停、睪丸痛、陰莖痛、陰道問題)來確診。
144.肝實陽挺,肝虛癥皮膚癢,有淤積、積塊、腹?jié)M積塊:蠡溝
145.肝經(jīng)皮膚癢、陰挺不下,小便困難,陰癢:曲泉
146.肝硬化、肝癌、全身黃疸:肝一、肝二、肝三,痛點下針,一寸半
147.肝腹水:肝三關、肝關、陰陵泉、地機、三陰交、水分、水道
148.助孕:灸三陰交、關元、中極,陰廉隔姜灸。
149.絕孕:灸石門、陰交、絕孕穴,針也可以。
150.肚子腫大、癰腫、腹積水、奔豚、鼓脹:章門(臟會章門、脾之募穴)
151.肝?。ㄐ孛{苦滿、肋下痛、肝臟痛、嘔酸、吐酸、傷寒熱入血室):期門(肝之募穴)、肝俞,章門補土。
152.治痞(脂肪瘤、黑痣、化膿、良性痞塊平滑):
燒針:燔針的時機,脂肪瘤、化膿。三針法:上、兩側(cè)下針,28號麻油燒三次進針。
報刺法(飛針引氣法):針下到底部捻捻針,提到皮層,連續(xù)向八個方向下針。
153.強烈的疼痛:實癥瀉之,運氣法陰數(shù)6,逆氣為瀉,瀉法做完,對著痛點留針20分鐘。
154.四種痛癥:第一層級就是痛,實癥要瀉;第二,痛多酸少,先瀉后補;第三、痛少酸多,先補后瀉;第四就是酸、麻,這個階段最不好治,尤其是麻,純補的手法,要多扎幾次針。
155.胃痛同時牙也痛:針足三里,彈一彈是補,搖一搖是瀉。
156.五俞穴井榮俞經(jīng)合:井主心下滿,榮主身熱,俞主體重結(jié)痛,經(jīng)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瀉。
157.主客治療也稱原絡治療,主是病變的經(jīng),客是表或里經(jīng),在主經(jīng)上取原穴,客上取絡穴。
158.俞募治療專門治療所以內(nèi)科病,都在背后和胸前,所以的經(jīng)及內(nèi)臟都有它的俞穴,每個內(nèi)臟都有它的募穴,同時使用募穴跟俞穴,就是俞募治療。
159.會郗治療一般是內(nèi)臟痛,止痛時用的穴道,八會穴與郄穴。
160.咳了很久,肺部痛,咳嗽帶血,支氣管咳破了,沒有肺癌:肺是內(nèi)臟,臟會章門,再下肺的郄穴孔最。
161.腦萎縮、老年癡呆、腦部長東西:腦萎縮、癡呆是虛癥,絕谷穴有壓痛點;長東西是實癥,第十四椎下命門、痞根有壓痛。
162.腦瘤:腦瘤不一定痛,癥狀為全身抖動、顫抖、眼睛往上吊,處方用全蝎、蜈蚣等量,烤干打粉放在膠囊里,息風止痙。下針百會、涌泉,一導一引,將病氣導出體外。
163.氣喘:公孫、內(nèi)關,氣會膻中,治肺先治肝,期門、肺俞、云門都可以。奇穴大椎外開五分,定喘穴,針或灸都可以。
164.夢游:魂不守,肝虛,肝俞、期門,強水
165.脫臼:大抒、絕骨、腎俞、京門、天應
166.脊椎骨痛:大杼、靈臺、督俞。
167.尾椎痛:天應有青筋放血,腿肚有壓痛下針
168.止血:擔法與截法,天應上一寸針
169.筋骨凸起:報刺法、川穹粉外敷
170.眼睛保?。哼h眺遠方的綠色,搓合谷,熱敷眼睛。
171.肩項強痛:后溪(紋頭上下針),申脈
172.胸部腫脹:大陵透到勞宮
173.疏通奶水:上巨虛,水道,水腫的話地機。
174.三焦逼毒法:發(fā)“嘻”的聲音,舌頭頂著牙齒,雙手往前伸,發(fā)到無聲時,提谷道把最后一聲嘻發(fā)出去。
175.突發(fā)心臟病:公孫、內(nèi)關、天突、巨闕、關元、第十椎下
176.皮膚病、皮膚癬:委中放血
177.麻痹:梅花針放血,委中放血。
178.一般流鼻血:中府、云門、天府、合谷
179.陰陽分離、搭生死橋:外關透內(nèi)關
180.消去眼袋:艾灸脾俞、足三里、三陰交。眼皮潤動,土不能制水,利水
181.灸的補瀉:快火為瀉,慢火為補,不要喝茶、酒
182.豐胸:關元、肝俞、膺窗
183.下利不止:灸大腸俞,腰俞,中極、關元、水道、水分
184.手腳出汗:如果手掌汗流很多的,手上的「止汗點」,背后的第五椎外開五分的地方「華佗夾脊」,直針下針可以止汗。
185.痛經(jīng)三穴:血海、三陰交、中極,所以痛經(jīng)都可以治。
 
 
 
 
 
 
 
 
經(jīng)方常見疾病治癥:胸痛、心口痛
【治病策略】
1、乙木不達,抑遏而生濕熱。沖于胃口,則心中疼熱,陷于大腸,則熱利下重,郁于膀胱,淫于肌膚,則腹?jié)M身黃。
2、胸刺痛:表示有淤血堵到。下針巨闕(心臟的募穴)、關元(小腸經(jīng)的募穴)、少府、神門穴、勞宮。胸部瘀血、刺痛,一定要用川紅花化淤。
3、胸痛(強烈如刀刺痛持續(xù)痛),舌頭上齒痕或者地圖樣的舌苔,川穹(活血化淤),丹皮,更加刺痛加紅花,黃芩(入心),黃連(入心),阿膠
4、胃膽上逆,痛在心胸:柴胡桂枝鱉甲湯:柴胡、鱉甲、桂枝、半夏、芍藥、茯苓各三錢,醋炙甘草二錢。胃寒,加干姜、川椒、附子。
5、心中痛者,倍加川芎。
6、(1)胸痹,胸背痛、喘咳短氣、心痛徹背,心包有痰,栝蔞薤白白酒湯,栝蔞實可以放膽用。臨床上栝蔞薤白白酒湯用來治療很多心臟瓣膜不全、心臟結(jié)構(gòu)有問題,第五椎壓痛、項強背痛,下飛機后背痛等。
(2)烏金丸(烏頭赤石脂丸),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最嚴重的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當病人在持續(xù)的胸痛,痛到后面去,從膻中痛痛到后面第五椎,沒事就從后面再痛回來,來回痛來痛去,穿心痛。
7、胸悶痛(如蟲動,悶痛或流動的痛),舌頭肥大、白厚。
8、胸痛: 胸疼在前面,用木金散可愈;后痛背亦疼,用栝蔞薤白白酒湯可愈。在傷寒,用瓜蔞、陷胸。柴胡等,皆可愈。有忽然胸疼,前方皆不應,用血府逐淤湯一付,疼立止。
9、胸悶痛系胸陽痹而不通,胸部位于上焦。癥見胸悶、疼痛,伴有寒熱往來等癥,小柴胡湯去人參、半夏,加瓜蔞、薤白,取《金匱要略》治胸痹的栝蔞薤白白酒湯之意。開胸結(jié),溫通陽氣,使結(jié)者開、痹者通,則諸癥自愈。
10、(1)胸痹比較嚴重了,痛得不能臥,甚至會背痛徹心,栝蔞薤白半夏湯;
(2)胸痹、胸悶、胃里脹滿拒按,栝蔞薤白白酒湯;
(3)虛癥胸悶喜按,人參湯;
(4)胸痹緩痛、心包積水,茯苓杏仁甘草湯。心包積水的癥狀:寸脈弦、胸隱隱作痛、不渴、躺平時胸悶會增加;
(5)胸痹緩痛、心肺之間濕痰:橘枳姜湯。
11、動脈血管堵塞、冠狀動脈硬化
(1)失眠,黃連阿膠湯??鄿?。
(2)胸悶,白芍不要用。阿膠是苦,胸滿、胸痛,桂枝、炙甘草。
(3)手腳冰冷炮附子。血管里面堵到,川芎活血,吃下去以后一個禮拜病人淤血都沒有了,血管都恢復了。附子很熱下去讓它打通,可以多加點丹皮,加點桃仁。
(4)胸口痛,心胸痛,枳實,胸悶,配上個桂枝,配上個附子、川芎、丹皮這就夠了,這個病人已經(jīng)好了。
12、(1)胸痹,胸背痛、喘咳短氣、心痛徹背,心包有痰,栝蔞薤白白酒湯,栝蔞實可以放膽用。臨床上栝蔞薤白白酒湯用來治療很多心臟瓣膜不全、心臟結(jié)構(gòu)有問題,第五椎壓痛、項強背痛,下飛機后背痛等。
(2)烏金丸(烏頭赤石脂丸),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最嚴重的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當病人在持續(xù)的胸痛,痛到后面去,從膻中痛痛到后面第五椎,沒事就從后面再痛回來,來回痛來痛去,穿心痛。
【辯證診斷】
1、凡內(nèi)外熱實,痛甚成膿者,為癰,屬陽證。熱微無痛癢,不成膿者,為疽,屬陰證。 以肺藏于內(nèi),不可見之,故不言疽而言痿,癰以其吐膿,其物可見。
2、乙木不達,抑遏而生濕熱。沖于胃口,則心中疼熱,陷于大腸,則熱利下重,郁于膀胱,淫于肌膚,則腹?jié)M身黃。
3、心臟病發(fā)是有前兆的,像失眠,心口痛,大便不規(guī)則,腳冰冷,手指麻痹,呼吸短氣等等都是。
4、胸痹痛:
(1)凡痛連脅下,近于胃部,吸氣時增劇,咽物時尤甚,或發(fā)嘔吐者,是延及橫膈膜而發(fā)炎,即所謂橘枳姜湯:橘是也。
(2)凡胸中膈覺痛,中如側(cè)掌,前牽胸而后掣背者,是延及縱隔膜而發(fā)炎,即所謂心痛澈背、背痛澈心是也。
(3)心臟搏動之部,內(nèi)有疼痛,而兼惡寒發(fā)熱,心悸亢進,心動微弱,脈搏增加者,是延及心囊發(fā)炎,即所謂諸逆心懸痛是也。
5、腎虛咳嗽造成的肺癌,皆在右胸有疼痛,痛甚則引肝膽而痛,或在兩乳之間痛而咳白痰是也。
6、瘀血積于肝: 受傷瘀血,或婦女產(chǎn)后瘀血——惡露。因心臟無力推滌干凈而積于肺,肺欲將瘀血排出致咳嗽痰血,久咳治療不愈,致被檢查為肺癌,此類肺癌皆在左胸、左肺或心臟部位有疼痛感,痛甚則引左肩背左側(cè)頭頸疼痛,久則肝膽部份右脅肋疼痛因肝藏血。
7、胸悶痛(如蟲動,悶痛或流動的痛),舌頭肥大、白厚。
【辯證治則】
1、梔子豉湯:如果邪已結(jié)聚于心胸骨間,觸按之則痛,雖不見心下濡弱,亦屬梔子豉湯證
2、柴胡桂枝鱉甲湯:柴胡、鱉甲、桂枝、半夏、芍藥、茯苓各三錢,醋炙甘草二錢,治胃膽上逆,痛在心胸者。胃寒,加干姜、川椒、附子。
3、人病心痛,終年累月而不愈者,非心痛也,乃包絡為心之膜,以障心宮,邪犯包絡,則心必痛。
(1)寒邪犯包絡:必惡寒,見水則如仇讎,手火燠之則快。治其肝木之寒,則心火有養(yǎng),而包絡之寒邪自散。況肝木之氣既溫,生心之余,必能來生包絡。
蒼術二錢,白芍五錢,當歸一兩,肉桂一錢,良姜一錢,水煎服。
(2)熱邪之犯:見水喜悅,手按之轉(zhuǎn)痛是也。熱痛之病,必然呼號,不能安于床席,治法亦責之肝。蓋包絡之熱,由于肝經(jīng)之熱也。治瀉其肝木之旺,而去其郁熱之火:
白芍一兩,炒梔子三錢,甘草一錢,當歸三錢,生地五錢,陳皮八分,水煎服。二劑即安然如故。此偏治之一端也。
4、疼痛從胸肋往心臟的方向痛過來,胃不舒服,相當于西醫(yī)的橫膈膜發(fā)炎,枳實薤白桂枝湯;疼痛是胸痛徹背、背痛徹心,是縱膈腔的痰飲。
5、(1)大結(jié),謂大結(jié)胸,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手不可近者,宜大陷胸湯攻之。
(2)小結(jié),謂小結(jié)胸,微結(jié)心下,按之方痛,不按不疼也,宜小陷胸湯開之。
(3)身有微熱,頭自汗出,兼有是證者,為水結(jié)胸也,宜大陷胸丸攻之。
(4)漱水不欲咽,兼有是證者,為血結(jié)胸也,血瘀不成衄解,或衄未盡,或婦人經(jīng)來適斷,皆能成之,宜抵當丸,或桃核承氣湯攻之。
(5)內(nèi)實證實可攻也,沉大脈實可攻也,審其的當,則用抵當,仁承氣,大陷胸湯丸以攻之。
(6)審若不內(nèi)實,脈浮滑或脈浮大是未的也,乃小陷胸湯證,不可攻也,誤攻之,定然兇也。
6、【勿誤藥室方函口訣】大陷胸湯是治「熱實結(jié)胸」之主藥,其它凡胸痛劇者,尤有特效。凡醫(yī)者臨死地,不可無此手段。又因留飲而肩背凝痛者,有速效。小兒患「龜背」等,亦有用此方者;小孩背彎起來,其實里面都是痰,全部梗在那地方,有時候梗在胸口,有時候繃起來一塊,其輕者,宜用「大陷胸丸」。又小兒將成「雞胸」時,宜及早用此方,以收速效。
7、如果看到鼻頭有赤色。表示有心臟??;如果是赤在兩印中間偏右或偏左時,這個表示是痔瘡發(fā)作。
8、胸中痛:
(1)一為水寒血腐,蚘蟲滋生,固當有蚘上入膈之烏梅丸證,謂之蚘厥。
(2)亦有「胸常氣痞,按之小愈」之旋覆花湯證,謂之肝著。肝膽之氣,主疏泄營衛(wèi)二氣,太陽寒水與太陰寒濕并居,則肝膽不得疏泄,故凝滯胸膈作痛。
9、人心氣疼,乃濕挾寒邪,上犯膻中也,蒼術不能入膻中,然善走大腸而祛濕,實其專功也。故與川烏同用,引濕邪下行,使寒氣不敢上犯膻中,而心痛立定。若不用蒼術而用白術,則白術引入心中,反大害矣。
10、胸中滯寒,撲通撲通跳動,呼吸急迫,甚者,如攀山徑,喘息搖肩,或胸痛者,為茯苓杏仁甘草湯證。
11、其兩脛自冷者,致腰以下無汗,有物如在皮中狀;胸中痛者,致窒塞,不能食;身重且疼、因發(fā)熱而致煩燥,睡中汗出者,反不得眠、為下焦不利。沖逆劇而小便不利者,此為黃汗正證,桂枝加黃芪湯。
12、(1)腹中有堅塊,其狀細長,按之緊張,時時掣痛者,為十棗湯證。且其堅塊之狀,從胸端至臍旁,如按長四、五寸許粗竹,或從胸至腹,細長而緊張,或短而在脅旁,以手觸而有物狀。不論其大小長短,但著眼于“掣痛”二字,掣者,牽引、抖動而痛也。
(2)大凡有痰飲而咳者,或四肢,或腰腹掣痛者,不問有無他證,皆以胸腹掣痛為據(jù),而用十棗湯有神效。
13、權依經(jīng):胸膜炎不是一種單純性的疾病,它可由不同病因所引起,主要由感染性、變態(tài)反應性、腫瘤性、化學性,以及物理性因素引起。在病理演變過程中,又可分為干性與滲出性胸膜炎。但臨床上,以結(jié)核性胸膜炎為多見。臨床表現(xiàn)有胸痛、咳嗽、氣短等癥。若伴有發(fā)熱、盜汗、胸痛、脈數(shù)者,可用黃芪建中湯合小陷胸湯以清熱、滌痰、開結(jié);若伴有胸水者,配合抗結(jié)核藥物治療的同時可用黃芪建中湯合茯苓杏仁甘草湯以宣肺利水。
14、(1)紫參用于肺癌疼痛。紫參五錢 ->肺痛下利。紫參攻陰實時可能會讓病人的胸痛增加,就像顯影劑,痛的地方就是陰實的地方。
(2)肺癌病人肺痛下利,同側(cè)寸脈附骨,燥熱。
15、判斷心臟積水(茯苓杏仁甘草湯)
(1)寸脈是弦的,像吉他弦一樣,細細的,弦,就是水;
(2)病人的胸痛會隱隱作痛,并不會像胸痹的心痛徹背,背痛徹心那一種痛;
(3)只要有水,病人一定不會口渴;
(4)有水的時候,病人一躺平的時候,水會動,胸悶會增加,水會移動。
16、胸痛:
(1)胸痛在前面,用木金散(柴胡9克、白芍9克、桔梗9克、甘草6克)可愈;
(2)后通背亦疼,用栝蔞薤白白酒湯可愈。
(3)在傷寒,用瓜蔞、陷胸、柴胡等,皆可愈。
(4)有忽然胸疼,前方皆不應,用血府逐淤湯一付,疼立止。
17、心中痛者,倍加川芎。
18、(1)胸痛(強烈如刀刺痛持續(xù)痛),舌頭上齒痕或者地圖樣的舌苔,川穹(活血化淤),丹皮,更加刺痛加紅花,黃芩(入心),黃連(入心),阿膠
(2)胸刺痛:表示有淤血堵到。有淤血時,要開些活血化淤的熱藥,用陽來治它。再加針灸。
19、胸部瘀血:胸部刺痛,一定要用川紅花化淤。
20、胸悶痛系胸陽痹而不通,胸部位于上焦。癥見胸悶、疼痛,伴有寒熱往來等癥,小柴胡湯去人參、半夏,加瓜蔞、薤白,取《金匱要略》治胸痹的栝蔞薤白白酒湯之意。開胸結(jié),溫通陽氣,使結(jié)者開、痹者通,則諸癥自愈。
21、(1)胸痹,胸背痛、喘咳短氣、心痛徹背,心包有痰,栝蔞薤白白酒湯,栝蔞實可以放膽用。臨床上栝蔞薤白白酒湯用來治療很多心臟瓣膜不全、心臟結(jié)構(gòu)有問題,第五椎壓痛、項強背痛,下飛機后背痛等。
(2)烏金丸(烏頭赤石脂丸),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最嚴重的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當病人在持續(xù)的胸痛,痛到后面去,從膻中痛痛到后面第五椎,沒事就從后面再痛回來,來回痛來痛去,穿心痛。
22、動脈血管堵塞、冠狀動脈硬化
(1)失眠,黃連阿膠湯??鄿?。
(2)胸悶,白芍不要用。阿膠是苦,胸滿、胸痛,桂枝、炙甘草。
(3)手腳冰冷炮附子。血管里面堵到,川芎活血,吃下去以后一個禮拜病人淤血都沒有了,血管都恢復了。附子很熱下去讓它打通,可以多加點丹皮,加點桃仁。
(4)胸口痛,心胸痛,枳實,胸悶,配上個桂枝,配上個附子、川芎、丹皮這就夠了,這個病人已經(jīng)好了。
【辯證比較】
1、(1)延年半夏湯:用于慢性之胃病,主訴左季肋下或左乳房下疼痛,左肩背酸痛。
(2)大柴胡湯:胸痛,心下痞硬,胸脅苦滿,實證。
(3)枳縮二陳湯:胸背痛,心下有痰飲,痛游走于腰背。
(4)柴桂湯:腹肌緊張,胸脅苦滿。
(5)柴胡別甲湯:胸背痛,胸背及腹中拘急。
(6)良枳湯:胸背痛,心下部疼痛,噫氣。
2、(1)胸痹比較嚴重了,痛得不能臥,甚至會背痛徹心,栝蔞薤白半夏湯;
(2)胸痹、胸悶、胃里脹滿拒按,栝蔞薤白白酒湯;
(3)虛癥胸悶喜按,人參湯;
(4)胸痹緩痛、心包積水,茯苓杏仁甘草湯。心包積水的癥狀:寸脈弦、胸隱隱作痛、不渴、躺平時胸悶會增加;
(5)胸痹緩痛、心肺之間濕痰:橘枳姜湯。
【辯證針灸】
1、(1)心痛,下對側(cè)腳的厲兌穴。
(2)胸悶痛:是氣阻、氣機堵到。下公孫、內(nèi)關、天突、巨闕、關元,然后針背后的第十椎下,就是第十一椎。有的人對于淤血跟氣堵分不清楚,心臟一痛就很怕。一般來說,先下針。我們不管他是氣堵還是淤血,進來的時候,公孫內(nèi)關先下去,巨闕關元下針,這針下去,痛就去掉,不管是淤血,還是氣堵在那里,兩個都去掉了。
(3)胸刺痛:表示有淤血堵到。下針巨闕(心臟的募穴)、關元(小腸經(jīng)的募穴)、少府、神門穴、勞宮。有淤血時,要開些活血化瘀的熱藥,用陽來治它。
 
 
 
 
 
 
 
 
經(jīng)方常見疾病治癥:心悸、心慌
【治病策略】
1、辯證
(1)人身心火之氣,宣通不及,則現(xiàn)血痹,神倦、口淡、血寒等病。宣通太過,則現(xiàn)舌痛、喉痛、心跳、心煩等病。宣通不及者,木火之氣虛。宣通太過者,中氣虛,金氣不降也。
(2)心臟缺血就會有心悸的現(xiàn)象。
(3)風濕性心臟病也會有心悸、心絞痛、頭暈、呼吸困難。
(4)心下動悸(心悸)而且動悸的程度比較嚴重的時候用桂枝甘草湯。心悸可能是因為發(fā)陽(汗)發(fā)太多了是陽虛,所以陽虛產(chǎn)生的心悸。
(5)心血虛者癥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夢紛紛,面色少華。舌淡,脈細或結(jié)。
(6)心房顫動,癥見心悸不安、頭暈,甚至暈厥等。
2、心陽不足
(1)一過性、突發(fā)性、陣發(fā)性、過汗之后的心悸,桂枝甘草湯,多一次頓服,中病即止
(2)桂枝三錢 炙甘草三錢 --> 補心陽治心悸
(3)心跳過慢用生附子;心跳過快用桂枝加炙甘草。
(4)桂枝、炙甘草、大棗、黨參、熟地、阿膠、麻子仁、麥冬 → 炙甘草湯→補心血 (心悸+不易入眠)
3、氣沖
(1)奔豚、心動悸:桂枝加桂湯;
(2)奔豚、心動悸、往來寒熱、腹痛:奔豚湯;
(3)氣從小腹上沖胸咽,總感到頭上戴一個帽子,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湯。
4、水飲
(1)心悸+水飲(突發(fā)嘔吐、暈眩等),小半夏加茯苓湯;血虛之心悸,炙甘草湯;頑固的失眠證,心下悸得厲害,用其他的藥不行,用茯苓甘草湯加龍骨、牡蠣各12 克 每每見效。要是治失眠的話,茯苓起碼要擱 4 兩,還可以加,茯苓關于神經(jīng)方面的證候用得相當多。
(2)心下有停水,厲害了心悸,微者短氣,短氣都是胃有水。胃停飲就有小便不利,水不下行。如果水飲、濕痰是在心肺之間,要靠橘皮,病人感到短氣,方用橘枳姜湯。
(3)胡希?。和烙么蟛窈鷾瞎鹬蜍咄柚我磺械男难艿牟《己檬梗瑳]有出過錯誤。如果心悸厲害大量用桂枝,他就用過一兩桂枝,茯苓也可以大量用,茯苓也治心悸。
(4)心悸而怯,常欲叉手冒心者,水氣凌心經(jīng)也。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桂尖三錢云苓三錢甘草一錢大棗三枚
歌曰:悸怯緣何現(xiàn)此形,總因水氣犯心經(jīng)。除寒消水無逾桂,甘棗還加云茯苓。
(5)心臟肥大、心跳過速都可以用到苓桂術甘湯。
5、脈結(jié)代
(1)心律失常,袓國醫(yī)學稱為脈結(jié)代。癥見失眠、心悸,脈結(jié)代者,可用磁朱丸益腎潛陽、鎮(zhèn)心安神。
(2)心律失常可發(fā)生于多種心臟病。若心律失常伴有脈快者,袓國醫(yī)學稱為促脈。癥見心動悸而脈促者,可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以清脈中之熱邪。邪熱得清,其脈自平。
6、其它
(1)甲狀腺功能有問題時會感到心悸。甲狀腺腫大都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甲狀腺亢進用桂苓甘草龍骨牡蠣湯
(2)沒有奔豚,就是心動悸的很厲害,會臍下悸或臍上悸,或者心臟跳得很厲害大部分我們從甘草瀉心湯來做加減。
(3)心臟被手握住的感覺,伴胃(心下痞) -->半夏瀉心湯;喉有痰,半夏瀉心湯。
(4)心跳心慌,用歸脾湯安神等方不效,用血府逐淤湯百發(fā)百中。
(5)心動應衣(心悸),癥見心跳動,其跳動于衣外可望見,是腎陰不能上濟于心,心陽偏亢的一種表現(xiàn)。用腎氣丸滋補腎之陰陽,使腎陰上濟,陽亢自平。
(6)心房顫動,絕大部分發(fā)生在有器質(zhì)性心臟病的患者,其中以風濕性心臟病,尤其是二尖瓣狹窄伴有左心房擴大者最為常見;其次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和甲狀腺功能亢進;亦可見于其他心臟病。癥見心悸不安、頭暈,甚至暈厥等。袓國醫(yī)學認為,是陰不濟陽,心陽偏亢,形成脈搏疾行如镢之狀。故配合急診治療同時用芍藥甘草湯之苦甘化陰以濟亢陽,陽得陰濟,悸動自平。
【辯證診斷】
1、神氣動而稱動。按腹底,指下?lián)渫〒渫▌佣恢拐撸瑸閯託庖?。輕按腹皮,微動應指,重按反無者為悸。悸也有懼怕之意,類于氣弱,故不限于心中,心下、臍下有氣弱不安之感也為悸。
2、人身心火之氣,宣通不及,則現(xiàn)血痹,神倦、口淡、血寒等病。宣通太過,則現(xiàn)舌痛、喉痛、心跳、心煩等病。宣通不及者,木火之氣虛。宣通太過者,中氣虛,金氣不降也。
3、心血虛者癥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夢紛紛,面色少華。舌淡,脈細或結(jié)。
4、一動就卒然間心跳,血虛則心跳,血不足于養(yǎng)心,就心悸;氣虛則喘,是指肺。
5、飲氣逆于胃則嘔吐,滯于氣則心下痞,凌于心則悸,蔽于陽則眩。
6、睡覺時于目合而將入睡之際,突然心悸,突發(fā)早搏而難以入眠。這一特異癥狀便是痰飲停于心下。人之所以能入眠,全賴心腎相交,即心陽下降交于腎,腎陰上升交于心,而成“水火既濟”之態(tài)。今痰飲停于心下,則于心陽下交于腎之道路上成阻,使心陽不能息息下達,必郁結(jié)而內(nèi)陷,且化熱化火,火熱擾亂心神,則驚悸而不能入眠矣。此乃心臟突發(fā)早搏而驚悸不寐之緣由也。況痰飲之與瘀血,總是交互為患,難分難解,是以古賢今賢,咸謂“痰瘀相關”。
7、風濕性心臟病舌苔:舌色暗紫、或暗無光澤,舌質(zhì)干燥,舌尖乳頭脫弱、發(fā)紅發(fā)亮,舌面不平整,舌下靜脈粗至3mm,像樹枝一樣飽滿。舌象要點:舌色暗紫,舌尖有紅光,舌脈變飽滿呈細樹枝狀凸起。癥狀:心悸、心絞痛、頭暈、呼吸困難。
8、心陽虛者心悸、氣短,動則氣促,神倦嗜寐,心胸愁痛,面色蒼白,舌淡或紫黯,脈細弱或結(jié)而無力,或虛大無力。
【辯證治則】
1、所謂心動悸,是因為心血不足,肺中津液喪失,小腸火衰,因此腎水反侮心火,才造成心動悸,此時可以使用經(jīng)方中的炙甘草湯或是黃連阿膠湯甚而真武湯、苓桂術甘湯等等,許多對于心血有助的湯劑來做加減,心動悸的癥狀就會消除了。
2、飲水多而小便少,水停心下之悸也,宜茯苓甘草湯,或五苓散。厥冷為寒,宜真武湯。汗后為虛,宜小建中湯?;虿灰蚝购?,是虛之甚也,宜炙甘草湯。
3、不僅心下悸,心中亦悸。故自冒其心,是以桂枝甘草湯單方大劑而頓服,以圖急救。如果沖逆急迫之狀不劇,反胸腹間動氣跳動而煩者,乃桂苓甘草龍骨牡蠣湯之證。
4、心氣飄搖不定,常覺通通跳而不平靜,或驚悸憂慮,甚則發(fā)狂,謂之心氣不定。不定者,搖動不穩(wěn)定之謂,三黃瀉心湯。
5、心下有停水,厲害了心悸,微者短氣,短氣都是胃有水。胃停飲就有小便不利,水不下行。如果水飲、濕痰是在心肺之間,要靠橘皮,病人感到短氣,方用橘枳姜湯。
6、茯苓甘草湯治痰飲目眩。又治咳而遺尿,腹證見心下浮躁,撲通撲通跳動,心慌,有水氣者。
7、沒有奔豚,就是心動悸的很厲害,會臍下悸或臍上悸,或者心臟跳得很厲害大部分我們從甘草瀉心湯來做加減。
8、經(jīng)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苦參有降低心肌收縮力,減慢心搏,延緩房性傳導及降低自律性等功用,故能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動過速,過早搏動,心房顫動與撲動等病。
9、胡希?。和烙么蟛窈鷾瞎鹬蜍咄柚我磺械男难艿牟《己檬?,沒有出過錯誤。如果心悸厲害大量用桂枝,他就用過一兩桂枝,茯苓也可以大量用,茯苓也治心悸。
10、心律失??砂l(fā)生于多種心臟病。若心律失常伴有脈快者,袓國醫(yī)學稱為促脈。癥見心動悸而脈促者,可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以清脈中之熱邪。邪熱得清,其脈自平。
11、脈結(jié)代:心動悸,炙甘草湯。
12、甲狀腺大脖子,一直手抖、心顫、盜汗、心悸、很緊張、燥渴。桂苓甘草龍骨牡蠣湯。有硬塊的時候,牡蠣用一兩三兩都沒有關系。
13、一般發(fā)煩、悸、帕金森氏病,都會用到桂苓甘草龍骨牡蠣湯,像心悸、動悸、手抖心顫、盜汗,都要想到腺體的問題。
14、人參乃君藥,宜同諸藥共用,始易成功。用之補則補,用之攻則攻:
(1)如提氣也,必加升麻、柴胡;
(2)如和中也,必加陳皮、甘草;
(3)如健脾也,必加茯苓、白術;
(4)如定怔忡也,必加遠志、棗仁;
(5)如止咳嗽也,必加薄荷、蘇葉;
(6)如消痰也,必加半夏、白芥子;
(7)如降胃火也,必加石膏、知母;
(8)如清陰寒也,必加附子、干姜。
(9)如敗毒也,必加芩、連、梔子;
(10)如下食也,必加大黃、枳實。
15、若見項背強,胸中煩悸而熱者,則無問其下利、喘而汗出證之有無,皆可用葛根湯。故凡酒客、火證、熱瘡、燙火傷、小兒丹毒等,亦可用葛根湯方。
16、胸中滯寒,撲通撲通跳動,呼吸急迫,甚者,如攀山徑,喘息搖肩,或胸痛者,為茯苓杏仁甘草湯證。
17、婦人兼淤血,動氣甚,大便不通,心志不安者,大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有效。不論男女,凡動氣甚,胸滿便秘,心志不安者,都可用。
18、若見項背強,胸中煩悸而熱者,則無問其下利、喘而汗出證之有無,皆可用此方。故凡酒客、火證、熱瘡、燙火傷、小兒丹毒等,亦可用葛根黃芩黃連湯。
19、心動應衣(心悸),癥見心跳動,其跳動于衣外可望見,是腎陰不能上濟于心,心陽偏亢的一種表現(xiàn)。用腎氣丸滋補腎之陰陽,使腎陰上濟,陽亢自平。
心房顫動,癥見心悸不安、頭暈,甚至暈厥等。
20、心房顫動,絕大部分發(fā)生在有器質(zhì)性心臟病的患者,其中以風濕性心臟病,尤其是二尖瓣狹窄伴有左心房擴大者最為常見;其次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和甲狀腺功能亢進;亦可見于其他心臟病。癥見心悸不安、頭暈,甚至暈厥等。袓國醫(yī)學認為,是陰不濟陽,心陽偏亢,形成脈搏疾行如镢之狀。故配合急診治療同時用芍藥甘草湯之苦甘化陰以濟亢陽,陽得陰濟,悸動自平。
21、悸則怔忡不定,驚則夢寐叫呼。悸為炙甘草湯證,以心營虛也。驚為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以膽氣弱也。
22、甲狀腺腫大都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甲狀腺亢進用桂苓甘草龍骨牡蠣湯。如果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就不會感到有心悸。
23、桂枝三錢 炙甘草三錢 --> 補心陽治心悸
24、(1)奔豚、心動悸,濁氣進入肝臟、欲進入心臟:桂枝加桂湯,加的是肉桂粉,一碗2克的量。
(2)奔豚、心動悸、往來寒熱、腹痛,濁氣進入三焦系統(tǒng):奔豚湯,臨床上就用小柴胡湯加川芎、當歸、白芍。
(3)臍下動悸而上沖,小便不利,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25、桂枝 、炙甘草、大棗、黨參、熟地、阿膠、 麻子仁 、麥冬 → 炙甘草湯→補心血 (心悸, 不易入眠)
26、(1)心跳過慢用生附子;心跳過快用桂枝加炙甘草。
(2)心臟肥大、心跳過速都可以用到苓桂術甘湯。
27、心臟被手握住的感覺,伴胃(心下痞) -->半夏瀉心湯;喉有痰,半夏瀉心湯。
28、心跳心慌,用歸脾安神等方不效,用血府逐淤湯百發(fā)百中。
29、(1)心中大煩,舌黑而不得臥者,少陰之陽煩也。宜黃連阿膠湯。
(2)心中大躁,手足躁擾不安者,少陰之陰躁也。宜加味白通湯。
(3)心中怔忡,跳動如春碓臼者,心脾之血虛也。宜加味歸脾湯。
(4)心悸而怯,常欲叉手冒心者,水氣凌心經(jīng)也。宜桂苓甘棗湯。
(5)心驚而惕,神魂不能自主者,心虛而氣浮也。宜桂枝龍牡湯。
(6)心神慌惚,入夜則多煩夢者,心血虛有火也。宜原方安神丸。
(7)心神恍惚,每事不能記憶者,有火兼有痰也。宜加味安神丸。
(8)心神不定,起居百般不安者,百脈皆合病也。宜加味百合湯。
30、心律失常,中醫(yī)稱為脈結(jié)代。癥見失眠、心悸,脈結(jié)代者,可用磁朱丸益腎潛陽、鎮(zhèn)心安神。
31、臨床上一般的頭暈多屬苓桂術甘湯,尤其心跳、頭暈,小便有時候也不利,但是不很大明顯。小便不利明顯的時候,再加上澤瀉。
32、水飲病人發(fā)汗后身上有陣陣發(fā)搖的感覺,是因為水飲(水毒)進入了血脈,苓桂術甘湯。
33、心悸,不易入眠:炙甘草湯補心血。
34、桂枝甘草湯是治悸的基本方。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茯苓甘草湯等均可視為之變方,所主也都不離一“悸”證。桂枝甘草湯所主之悸多為一過性,突發(fā)性,陣發(fā)性,故一般多一次頓服,中病即止。心悸明顯時桂枝用量要加大,桂枝甘草之比為2:1,必要時還可加肉桂,尤其治療低血壓及心悸時。
35、心臟肥大、動悸,苓桂術甘湯。溫陽利水、神經(jīng)衰弱、心臟肥大、心臟動悸、頭昏、耳聾都有使用機會。
36、平常感覺肌肉跳兩下,面皮在跳,這是因為水飲,這時候就可以用苓桂術甘湯,因為脾主肌肉,也主四肢。
37、茯苓甘草湯加上龍骨、牡蠣,可以治伴有心悸的失眠。頑固的失眠證,心下悸很厲害,用其他的藥不行,這個藥每每見效。龍骨、牡蠣都可以分別擱 12 克。
【辯證比較】
1、(1)心悸+水飲(突發(fā)嘔吐、暈眩等),小半夏加茯苓湯;
(2)血虛之心悸,炙甘草湯;
(3)頑固的失眠證,心下悸得厲害,用其他的藥不行,用茯苓甘草湯加龍骨、牡蠣各12 克每每見效。要是治失眠的話,茯苓起碼要擱 4 兩,還可以加,茯苓關于神經(jīng)方面的證候用得相當多。
(4)不渴、心下悸,茯苓甘草湯。
2、人參、黃連、茯苓三味,其功大同而小異也。人參治心下痞硬而悸也,黃連治心中煩而悸也,茯苓治肉瞤筋惕而悸也
3、(1)茯苓杏仁甘草湯:心中悸而喘急,以茯苓利胸中之水,杏仁降逆平喘,甘草緩短氣之急迫。杏仁甘草湯,對喘急有效,其證以心下,胸中悸為關鍵。茯苓三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一兩。
(2)橘枳姜湯:胸滿,飲食停留于咽,常迷亂如癢,喉中澀燥吐沬。橘皮除胸中氣滿,枳實消痞祛痰,生姜開胃散寒。治胸腹偏痛,嘔逆者。橘皮一斤 枳實三兩 生姜半斤。
4、悸為病癥,其所發(fā)之處有三:心中、心下、臍下,且其候不一。
(1)因水氣而致者,半夏麻黃丸證、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證、真武湯證是也;
(2)因熱而致者,小柴胡湯證;
(3)因急迫而致者,小建中湯證、桂枝甘草湯證
(4)由驚而悸、憂而悸、時悸時止者,無須服藥治之(當治其因)。
5、此心悸,頭眩,身振振瞤動:
(1)苓桂術甘湯證,為以吐、下之法,以除傷寒外來之邪,而致氣逆,心下滿,上沖胸,雖比心下悸較甚,但全由沖逆所致,雖劇卻易愈,起則頭眩,此若躺臥則不自發(fā)頭眩。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白術三兩 甘草二兩。
(2)真武湯證則起臥俱頭眩,且振振欲擗地,其病作為太陽病,自內(nèi)而發(fā),加之有虛寒之證,其發(fā)熱,本不應以發(fā)汗而解,若誤用發(fā)汗,必躁擾氣血,使水氣逆行。雖同以茯苓為主,但真武湯伍以附子溫下焦,利水氣之力較苓桂術甘湯為大。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白朮二兩?生姜三兩(切)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
【辯證針灸】
1、內(nèi)關乃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維,屬于厥陰心包絡經(jīng),主治心悸、休克、心絞痛、無脈癥、心律不齊、精神病,及胃、脘、胸脅痛,嘔吐等癥。故本癥治之有效。
 
 
 
 
 
 
 
 
 
當歸湯40
【處方】 當歸(切)半兩,芎半兩,桂(去粗皮)半兩,牡丹皮半兩,牛膝(酒浸,切,焙)半兩,芍藥(赤者)半兩,延胡索半兩,麥糵(炒)半兩,沒藥1分,琥珀1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婦人血澀不行,心忪肌熱,腰重腹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水1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五一
當歸湯39
【處方】 當歸(切,焙)2兩,麻黃(去節(jié)煎,掠去沫,焙)6兩,桂(去粗皮)2兩,芎1兩,黃芩(去黑心)半兩,干姜(炮)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40個,石膏(碎)3兩半,甘草(炙,銼)2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婦人中風,不能語,不知痛處,拘急不得轉(zhuǎn)側(cè)。
【用法用量】 每用6錢匕,以水3盞,煎取1盞半,去滓,分2次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五○
 
 
 
 
 
 
 
當歸湯38
【處方】 當歸3兩,獨活3兩,白芷2兩,地榆皮2兩,礬石2兩(熬)。
【功能主治】 散血消腫。主婦人產(chǎn)后臟中風,陰腫。
【用法用量】 以水1斗5升,煮取1斗2升,以洗浴之。
【摘錄】 《千金翼》卷六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