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鄉(xiāng)土名物本字考證(一) 鄉(xiāng)土方音源于古音,又稍有音變。試舉一例: 門柣子 mén qiàn zi 大門下面可活動摘下的門檻。 【探究】《廣韻》:“柣,《爾雅》曰:柣謂之閾。又音秩。千結(jié)切。” 即門限,門檻。今普通話讀作(zhì)。 俚語用“門檻”之義,讀作(mén qiàn zi),古音音轉(zhuǎn)之故。 按:①《廣韻》中“柣”字又作“千結(jié)切”,與“切”字同音,中古音擬作[ts'iet]。 ②唐顏師古《匡謬正俗》卷八:問曰:“俗謂門限為門蒨,何也?”答曰:“按《爾雅》曰'柣謂之閾’,郭景純注曰:'門限也,音切?!裱?門蒨’,是'柣’聲之轉(zhuǎn)耳。字宜為'柣’,而作'切’音?!保ā扒?、蒨”正俗兩音,陰陽對轉(zhuǎn)之例)。 其中“蒨”字的中古音擬作[ts'ien]/[ts'i?n],這說明唐代俗音“門蒨”(“蒨”非本字,是“柣”的俗音借字)的韻母已近似今俚語中韻母。今“蒨”字普通話中又音轉(zhuǎn)拼作(qiàn),與俚語讀音相同。 另“柣”字正俗音變: ts'iet(正音)→ts'i?n(唐俗音)→t?'ian(俚語) (cie→ci?n→qian) ③《漢書》有顏師古注:“請音才性反?!闭?,古音擬作[ts'i??],此尖音也,今音讀若qing。另醋,古音(包括今普通話)擬作[ts'u],今俚語讀若qu。即聲母c→q。 此處不僅有z、c、s變作j、q、x的尖音變化,僅就俚語中的這種近似的音變來講,呈現(xiàn)出擴(kuò)大的趨勢,即c變作q的音變。如:粗、蔥、從、重、湊、蹴、竄、脆、存、村、寸、搓、錯等。 ④《漢語方言大詞典》(1999)中有“門欠”(中原官話、晉語)、“門欠子”(中原官話)、“門蒨”(冀魯官話)等;《山東方言詞典》(1997)中有“門嵌子”一詞,即門檻。 唐人知其俗語“門蒨”是“柣聲之轉(zhuǎn)耳”,今音巨變,方音俗語未得考究,今人多借字(音同義異)闡發(fā)古義,不妥。謹(jǐn)存?zhèn)淇肌?/span> 滕州方言研究 |
|